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盲點”變亮點 背街成“門麵”

發布時間:2022-05-27 09:52: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社記者李勇、韓振、李曉婷

  渝中區素有重慶“母城”之稱,擁有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然而,陳舊的建築街區、落後的基礎設施、逼仄的城市空間等,也一度阻礙了城市的發展。

  近年來,渝中區通過城市更新,在保留城市原有建築風貌、空間肌理的基礎上,完善功能配套,深挖文化資源,變“盲點”為(wei) 亮點,打造出一批旅遊、消費新地標,將城市記憶和文脈書(shu) 寫(xie) 在建築上、老街中……

  更新留“舊”,留住城市記憶

  十八梯,曾是重慶的商業(ye) 中心,但百年來的無序發展讓這裏破舊不堪,曆史風貌湮沒於(yu) 雜亂(luan) 街區,與(yu) 一街之隔的解放碑商圈形成強烈反差,被稱為(wei) “最後的棚戶區”。

  經過4年改造,如今的十八梯再現重慶老城記憶,成為(wei) 新晉網紅“打卡地”。“十八梯在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基礎上更新改造,百年石梯坎、傳(chuan) 統吊腳樓、古老黃葛樹,共同承載著‘母城’的記憶和市民的鄉(xiang) 愁。”重慶十八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鍾飛鵬說。

  十八梯是渝中區城市更新的縮影。近年來,渝中區立足“母城”底蘊、山水本色,打造多處曆史文化街區、傳(chuan) 統風貌區和山城老街區。去年11月,渝中區入選國家首批21個(ge) 城市更新試點城市。

  與(yu) 十八梯同期開街的戴家巷,呈現的則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街巷風格。磚紅色的建築、灰白色的牆壁、盤根錯節的黃葛古樹被原汁原味地保留。戴家巷開街後,這個(ge) 曾鮮為(wei) 人知的背街,迅速變身為(wei) 山城的“門麵”。

  “城市更新‘留改拆增’,重點是‘留’住風貌。通過更新與(yu) 改善,讓傳(chuan) 統的風貌得以留存,市民的記憶得以延續,讓居民們(men) 切身感受到變的是居住環境,不變的是‘母城’的味道。”渝中區委書(shu) 記趙世慶表示。

  拾漏補缺,豐(feng) 富城市功能

  城市更新,不僅(jin) 是顏值的提升,更是功能的完善。

  漫步在十八梯,徜徉在戴家巷,處處可見“留白”:去除雜亂(luan) 無章的棚戶,狹窄的小巷頓然寬闊,栽上幾株花草樹木,鋪上平整的石板路,安放幾張竹椅木凳,就成為(wei) 市民談論家長裏短的休閑場所。

  海拔520米的雲(yun) 端之眼高空觀景台,也是渝中區完善設施條件後“變廢為(wei) 寶”的代表作。“觀景台所在的大廈曾是一棟寫(xie) 字樓,樓頂有個(ge) 長期閑置的停機坪。2020年,我們(men) 通過重修登台樓梯,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將停機坪改造為(wei) 網紅觀景台,兩(liang) 江四岸美景盡收眼底。”重慶菲尼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霄霞說。

  在市井味兒(er) 與(yu) 國際範兒(er) 並存的渝中區,豐(feng) 富的消費場景既是城市的一項基本功能,也是城市的一道靚麗(li) 風景。

  雲(yun) 端之眼觀景台,帶動酒店、餐飲、劇場演藝等業(ye) 態湧入;改造後的戴家巷,將原先空置的臨(lin) 街空間打造為(wei) 特色休憩區,咖啡店、書(shu) 店、特色餐飲店等一應俱全;解放碑商圈環球購物中心內(nei) 的陸海新通道國際消費中心,則借助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渠道優(you) 勢,匯聚了23個(ge) 國家的上萬(wan) 種單品。

  “如今的渝中區不僅(jin) 是重慶的‘母城’,更是重慶的開放窗口和消費高地。”趙世慶說,渝中區利用城市更新等契機,加速集聚國際消費資源,利用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開放平台,發展退稅免稅保稅經濟,變“打卡”為(wei) “刷卡”,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

  賡續文脈,深挖文化資源

  夕陽西下,推杯換盞間,已是燈火闌珊。十八梯的渝潮坊劇場內(nei) ,融入了京劇、川劇等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光影的沉浸式互動情景劇正在上演。

  “渝潮坊致力於(yu) 打造國韻文化空間,推廣傳(chuan) 播川劇變臉、四川清音等藝術表演形式。”渝潮坊創始人陳立江告訴記者,過去由於(yu) 缺少演出平台,地方曲藝距離觀眾(zhong) 較遠,甚至麵臨(lin) 難以傳(chuan) 承的困境,如今市曲藝團演員每晚都會(hui) 駐場演出,為(wei) 觀眾(zhong) 表演高質量的節目。通過這個(ge) 平台,曲藝走近了觀眾(zhong) ,更有利於(yu) 推廣和傳(chuan) 承。

  十八梯,還有本地與(yu) 外地文化的融合。國家級非遺品牌朱炳仁·銅西南首店內(nei) ,擺放著精美的銅質工藝品。“文化傳(chuan) 承需要人氣支撐,我們(men) 不僅(jin) 籌建了朱炳仁藝術博物館,還打造了重慶非遺匠人體(ti) 驗館,重點展示了14位當地非遺傳(chuan) 承人及其作品,非遺文化在這裏實現融合、交流。”朱炳仁藝術博物館館長楊若奇說。

  “‘商氣’和‘文氣’,共同拉動了十八梯的人氣。”鍾飛鵬說,十八梯匯聚了朱炳仁·銅、榮昌陶器、渝丹鳳銀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品牌及老字號美食品牌數十家,還有山城記憶館等文創空間,入駐的110餘(yu) 家商戶中,文化類商戶占4成。

  改造後的戴家巷,也打開了一扇走進曆史、文化的大門。隨著臨(lin) 崖步道的打造,一段明清時期的老城牆呈現在遊客麵前,“以崖為(wei) 牆,固若金湯”,這段殘存的老城牆遺址,不但呈現了重慶的特殊地貌,更向人們(men) 展示了重慶“母城”的厚重底蘊,揭開了“九開八閉”十七個(ge) 城門的曆史過往。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慶城。像愛惜生命一樣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我們(men) 必須承擔的責任。”重慶市政協委員張誌遼說,渝中區作為(wei) 重慶的“母城”、老城,在取舍之間找到了平衡,提升了城市顏值,留住了城市文脈,老街更新一個(ge) “火”一個(ge) ,很值得思考和借鑒。

  新華社重慶5月26日電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