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者歸來
【藝旅回望】
作者:吳為(wei) 山(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
有史以來的雕像無不是追求生命的“存在的”強度和持久。
——熊秉明(1922年—2002年)
熊秉明先生是20世紀以哲學、文學、藝術修行悟道的文化自覺者。在他所涉獵的諸多領域中,深含著一種融合與(yu) 超越的內(nei) 質,他以詩性的雕刻、哲性的文字,以與(yu) 古賢通息的書(shu) 法、與(yu) 西方現代主義(yi) 對語的繪畫,表現了可貴的精神價(jia) 值,深蘊的是故土文脈的沉厚與(yu) 博大、淵深與(yu) 溫潤。
當熊秉明先生的詩《心肝》中對於(yu) 媽媽的呼喚向著穹隆遠逝的時候,我們(men) 能夠深切感受到他對於(yu) 親(qin) 情的依戀,這種依戀烙印在他的雕塑《母親(qin) 》裏,飽含慈愛於(yu) 滄桑之中;當熊秉明先生的雕塑《孺子牛》俯地的一刻,我們(men) 可以理解“讓牧童騎上”的奉獻;當我們(men) 吟哦著其所塑《魯迅頭像》上刻有的《野草·墓碣文》中“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時,仿佛可以看到魯迅所直麵的慘淡人生。正如楊振寧先生所說:“熊秉明用他的作品展示了中國人堅忍卓絕、自我犧牲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中國不會(hui) 創造出今天的奇跡。”
熊秉明先生曾說:“書(shu) 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他用《中國書(shu) 法理論體(ti) 係》梳理紛繁的古代書(shu) 論,研究結構井然。他在中國書(shu) 法及相關(guan) 傳(chuan) 統文化的施教過程中,以技、藝、道的辯證關(guan) 係將書(shu) 史、書(shu) 論、書(shu) 評匯入文化的大格局之中,由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法本體(ti) 的原點出發,結合西方現代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對書(shu) 法的造型與(yu) 意象、字體(ti) 與(yu) 移情作出深入剖析。在他的藝術中,雕塑的結構與(yu) 書(shu) 法的結體(ti) 、作品的外形與(yu) 書(shu) 法的字象、塑痕與(yu) 筆法、詩意與(yu) 畫境,貫穿於(yu) 其藝術思想與(yu) 創造始終。
熊秉明先生為(wei) 事、為(wei) 藝、為(wei) 學、為(wei) 人皆散發出溫潤謙和、虛懷若穀的儒者人格氣象,也體(ti) 現了嚴(yan) 整、縝密、追本溯源的科學精神。他以智慧和品格研究學問,體(ti) 悟藝術;他以溫和、寬容厚意友朋。因此,他的文字與(yu) 繪畫、書(shu) 法、雕塑,總是在千錘百煉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輝。他於(yu) 2002年歲末走完80歲的人生。海內(nei) 外知音無不惋惜失去一位良師、益友;失去一位智者、仁者;失去一位藝術家、學者、文化大家。
20世紀以來,東(dong) 西方文化在和而不同中彼此吸收借鑒。熊秉明先生在這一值得研究的曆史階段,以自己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介入西方,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ge) 生命的試驗”“一顆中國文化的種子”,足見其對人類文化發展的使命感。因此,研究熊秉明先生對我們(men) 正確認識本土、廣泛理解世界,挖掘傳(chuan) 統資源、拓展創新之路,有著極為(wei) 重要的當代意義(yi) 。吳冠中先生曾說:“其道也,是從(cong) 東(dong) 方滲入西方,又從(cong) 西方再回到東(dong) 方。”吳先生以簡練而準確的線條描繪了熊先生的精神軌跡,這條線是自知、自覺、自尊、自愛、自信的線,是飽含生命張力、藝術感染力、人生哲學的線。它將是綿長而悠遠的。
放眼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曆程,不難看出法蘭(lan) 西文化對中西融滲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轉型影響巨大。而熊秉明先生作為(wei) 帶著中國文化的基因在法國長成參天大樹的“生命試驗”,佐證了中國文化的品質及其強勁的生命力。
在熊秉明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中國美術館展示其創作的雕塑、繪畫、書(shu) 法等作品150餘(yu) 件,並配以相關(guan) 文獻資料,是對其中西、古今融通進入化境的全麵呈現。
2011年,我主編了《熊秉明·雕塑藝術》一書(shu) ,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那是以文字為(wei) 熊先生“塑像”。今天,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熊秉明藝術則是他自塑的一尊文化豐(feng) 碑。
歸來,塑者歸來,秉明先生有知,當欣然,因為(wei) 他巡天遨遊,回到了生命的原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