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形成黑土地保護的長效機製(新知)

發布時間:2022-05-31 09:5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現象】稀有且肥沃的黑土地,被稱為(wei)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高產(chan) 豐(feng) 產(chan) ,同時也麵臨(lin) 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近年來,為(wei) 把黑土地養(yang) 好用好,各項政策密集出台,農(nong) 業(ye) 機械化、農(nong) 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不斷推進,我國在保護黑土地方麵邁出堅實步伐。

  【點評】

  “一兩(liang) 黑土二兩(liang) 油”,黑土指擁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質表土層的土壤,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適宜耕種的優(you) 質土壤資源。研究表明,黑土地形成要經曆上萬(wan) 年時間,300年左右才能形成1厘米的厚度。我國東(dong) 北地區是世界主要黑土帶之一,分布涉及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以及內(nei) 蒙古自治區東(dong) 部的部分地區。

  萬(wan) 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東(dong) 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麵積約為(wei) 2.78億(yi) 畝(mu) ,肥厚的黑土層富含大量養(yang) 分,為(wei) 農(nong) 作物生長提供著豐(feng) 厚滋養(yang) 。得益於(yu) 此,東(dong) 北被稱為(wei) “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xiang) ”,糧食總產(chan) 量和商品糧產(chan) 量分別占全國的1/4和1/3,在我國糧食安全中起著“壓艙石”作用。然而,由於(yu) 長期高強度利用、土壤侵蝕等原因,我國黑土層厚度和有機質含量下降,出現“變薄、變瘦、變硬”的情況,影響生態安全和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把黑土地用好養(yang) 好,迫切性愈發凸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黑土地保護是一項係統工程、長期工程,需要相關(guan) 規劃、資金、項目間統籌配合,多主體(ti) 協同、多政策協力、多技術合成。從(cong) 輪作休耕的推廣,到秸稈覆蓋還田等耕作方式的應用,新方法、新模式助力黑土地地力提升。從(cong) 《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實施,到黑土地保護法醞釀出台,保護黑土地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國家意誌,製度正在“長出牙齒”。各擔其責、形成合力,才能形成黑土地保護的長效機製。

  處理好黑土地保護與(yu) 利用的關(guan) 係,重點和難點在耕地,既需要政策拉動、科技支撐,也需要種糧大戶帶動。黑龍江等4省區的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農(nong) 業(ye) 企業(ye) 和農(nong) 民是黑土地的耕耘者,有責任保護好黑土地。如今,在東(dong) 北農(nong) 村,很多農(nong) 家院子裏都停放著免耕播種機,保護性耕作已經越來越廣泛。農(nong) 機與(yu) 農(nong) 藝、用地與(yu) 養(yang) 地結合,不僅(jin) 有助於(yu) 減輕土壤風蝕水蝕、提升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也能有效提高農(nong) 業(ye) 生態和經濟效益。農(nong) 民是黑土地保護的關(guan) 鍵主體(ti) ,推進黑土地保護與(yu) 發展高效農(nong) 業(ye) 、品牌農(nong) 業(ye) 的有機結合,讓保護者不吃虧(kui) 、種糧者能增收,才能調動農(nong) 民用地養(yang) 地的積極性,讓黑土地重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的生機。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完成1億(yi) 畝(mu) 黑土地保護利用任務。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黑土地,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恢複耕地地力、提升糧食產(chan) 能,推動形成黑土地在利用中保護、以保護促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格局,一定能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