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山東臨沂:融入長三角 騰飛插翅膀

發布時間:2022-06-06 13: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li) 李誌臣

  夏日魯南,果蔬飄香。在山東(dong) 臨(lin) 沂蘭(lan) 陵縣向城鎮徐皇路村,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不顧天氣炎熱,正趕著采摘辣椒、打包裝車,忙得熱火朝天。

  不遠處,綠底白字的“上海市蔬菜外延基地”牌子格外醒目。在徐皇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蘭(lan) 陵縣佰盟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徐振東(dong) 眼裏,有了這塊牌子,蔬菜產(chan) 銷就有了保障。

  “這個(ge) 蘇椒五號是合作社引進的高端品種,一年收獲兩(liang) 茬,畝(mu) 收益超過1.5萬(wan) 元。”徐振東(dong) 介紹,2011年7月,他聯合326戶村民組建佰盟專(zhuan) 業(ye) 種植合作社,集蔬菜產(chan) 銷為(wei) 一體(ti) 。蔬菜大棚建成後,合作社根據上海市場需求,定向種植黃瓜、番茄、辣椒,當年就收回了成本。

  因為(wei) 口感好、品質高,蘭(lan) 陵蔬菜深受長三角市場的歡迎,同時也讓當地菜農(nong) 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帶動了菜農(nong) 的種植熱情。

  經曆10多年的發展,佰盟合作社現有社員430餘(yu) 人,流轉4個(ge) 村3600畝(mu) 土地,建設大小溫室棚1320餘(yu) 個(ge) ,成為(wei) 蘭(lan) 陵縣高標準蔬菜示範園區。合作社種植的蔬菜,不僅(jin) 擺上了上海市民的餐桌,還與(yu) 上海多家大型企業(ye) 和超市簽訂了蔬菜訂單,年銷售蔬菜2600多萬(wan) 斤。

  作為(wei) 全國著名的蔬菜大縣,蘭(lan) 陵縣近年來立足優(you) 勢農(nong) 業(ye) 資源,積極對接融入長三角,大力發展優(you) 質蔬菜產(chan) 業(ye) ,持續擴大本地蔬菜品牌的影響力。目前,蘭(lan) 陵共有蔬菜收獲麵積120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500萬(wan) 噸,其中省級標準化種植基地25家,標準化種植基地麵積20萬(wan) 畝(mu) 。

  革命老區臨(lin) 沂地處魯南,位於(yu) 長三角輻射圈層,如今,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ti) 化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千裏之外的革命老區臨(lin) 沂搶抓機遇,積極對接融入長三角,努力打造長三角區域的“菜籃子”“後花園”,為(wei) 老區經濟再次騰飛插上翅膀。

  “早上在這兒(er) 摘好蔬菜,七八個(ge) 小時後就進了上海的菜市場。”蘭(lan) 陵縣委宣傳(chuan) 部有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麵對今年新發疫情,蘭(lan) 陵依然堅持保障每天幾十輛滿載蔬菜的貨車奔向上海等地,為(wei) 當地市民的餐桌“增綠添彩”。

  在臨(lin) 沂市其他縣區,向全國各地尤其是上海等周邊地區運輸各類貨品的物流“大軍(jun) ”也源源不斷。目前,上海市場的每3個(ge) 蜜桃中有兩(liang) 個(ge) 產(chan) 自臨(lin) 沂蒙陰;長三角城市每賣出3隻鹹水鴨,就有1隻來自臨(lin) 沂沂南;部分農(nong) 產(chan) 品在長三角市場占有率達40%……

  在郯城縣,當地立足資源優(you) 勢,全麵主動對接長三角,逐步把郯城打造為(wei) 長三角的“米袋子”“魚池子”“肉籃子”等農(nong) 鮮產(chan) 品供應基地,培育和打響了郯城銀杏、郯城大米、郯城甜瓜、郯城草莓、薑湖貢米、李莊冬桃等“產(chan) 自郯城”的特色品牌。

  作為(wei) 山東(dong) 的“南大門”,一直以來,長三角地區就是臨(lin) 沂旅遊業(ye) 的四大目標客源地之一。為(wei) 更好融入長三角,臨(lin) 沂堅持文化旅遊高質量融合,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突出沂蒙山水、田園鄉(xiang) 村、曆史文化、非遺傳(chuan) 承、紅色研學、溫泉康養(yang) 、城市商貿等資源優(you) 勢,打造高品質綜合性休閑旅遊目的地,長三角地區遊客紛至遝來。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位於(yu) 沂南縣北部的竹泉村景區迎來旅遊旺季。步入景區,翠竹圍繞、石板濕潤、苔痕鮮綠,竹林隱茅舍,清泉石上流,令人心曠神怡。在這裏,竹林、泉水、果樹、農(nong) 具、磨盤……古村落的自然形態一應俱全。

  山東(dong) 龍騰竹泉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王彥冰說,借助沂蒙特色、農(nong) 家風情,竹泉村的名氣日益攀升,旅遊輻射半徑越來越大。近幾年景區遊客接待量逐年上升,來自長三角,特別是江蘇的遊客更是倍增。

  “現在,每年有超過5000萬(wan) 人次來臨(lin) 沂感受‘山水韻、田園風、沂蒙情’,老區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臨(lin) 沂市委書(shu) 記任剛說,這裏以八百裏沂蒙秀美山水為(wei) 依托,以老區人民的質樸厚道為(wei) 底蘊,在“全麵小康”畫卷上塗亮了“美麗(li) 沂蒙”色彩。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