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積極財政政策“扶小助微”

發布時間:2022-06-07 09:59: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今年以來,國內(nei) 外環境複雜性、嚴(yan) 峻性、不確定性加劇,市場主體(ti) 尤其是中小微企業(ye) 麵臨(lin) 的困難增多、壓力加大,助企紓困成為(wei) 穩增長的重中之重。

  麵對挑戰,國務院近日出台6方麵33項紮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財政部門切實扛起責任,主動擔當作為(wei) ,密集推出係列舉(ju) 措,切實幫助企業(ye) 解決(jue) 生產(chan) 經營中的難題,助力市場主體(ti) 迎難而上、爬坡過坎,為(wei) 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助力企業(ye) 爬坡過坎

  中小微企業(ye) 量大麵廣,是穩經濟的重要基礎、穩就業(ye) 的主力支撐。受國內(nei) 疫情多點散發影響,一些市場主體(ti)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出現現金流緊張等困難,財稅部門積極采取措施為(wei) 他們(men) “止血”“補血”。

  大規模減稅退稅降成本。“今年以來,財政部不斷完善財政宏觀調控,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等,加強對市場主體(ti) 的支持。”財政部部長助理歐文漢表示,今年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wan) 億(yi) 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wan) 億(yi) 元,徹底解決(jue) 小微企業(ye) 以及製造業(ye) 等6個(ge) 行業(ye) 留抵退稅問題。近日,國務院決(jue) 定將批發和零售業(ye) 等7個(ge) 行業(ye) 納入按月全額退還增量留抵稅額、一次性全額退還存量留抵稅額政策範圍,又新增退稅1420億(yi) 元,這些行業(ye) 中的中型企業(ye) 可以獲得現金流支持。

  階段性緩繳社保費渡難關(guan) 。歐文漢介紹,一方麵,延長緩繳期限,將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的三項社會(hui) 保險單位繳費部分,以及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和餐飲、零售等5個(ge) 特困行業(ye) 養(yang) 老保險費緩繳期限,延長到今年年底。另一方麵,擴大實施範圍,將上述5個(ge) 特困行業(ye) 緩繳養(yang) 老、失業(ye) 、工傷(shang) 三項保險費政策,擴圍至受疫情嚴(yan) 重衝(chong) 擊、行業(ye) 內(nei) 大麵積出現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困難、符合國家產(chan) 業(ye) 政策導向的其他特困行業(ye) ,助力企業(ye) 恢複生產(chan) 經營,渡過暫時的難關(guan) 。

  此外,落實好融資獎補政策強扶持。包括指導督促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嚴(yan) 格落實再擔保合作業(ye) 務規模不低於(yu) 1萬(wan) 億(yi) 元的要求;繼續實施小微企業(ye) 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至2023年;下達小微企業(ye) 融資擔保降費獎補資金30億(yi) 元,支持擴大融資擔保業(ye) 務規模、降低擔保費率等,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ye) 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今年財政政策力度更大,節奏更快,目標更明確,行業(ye) 受益麵更廣,有利於(yu) 增加企業(ye) 現金流並提振經營預期和信心,體(ti) 現了政策應出盡出、能出盡出的要求,反映出財政部門更加積極、主動作為(wei) 的擔當。”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誌恒表示。

  一係列助企紓困政策有力有效,不斷增強市場主體(ti) 應對困難的底氣。財政部表示,下一步,各級財政部門將加強與(yu) 稅務、人民銀行等部門的協調配合,盡早盡快釋放政策紅利,幫助企業(ye) 紓困解難,增強發展內(nei) 生動力,推動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加大采購支持力度

  加大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ye) 力度,是國務院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舉(ju) 措中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

  “近年來,財政部不斷完善相關(guan) 政府采購政策,通過預留份額、價(jia) 格評審優(you) 惠、降低投標成本等措施積極支持中小企業(ye) 參與(yu) 政府采購,授予中小企業(ye) 的政府采購合同占采購總規模的75%左右。”財政部國庫司司長王小龍表示。

  這兩(liang) 年,中小企業(ye) 麵臨(lin) 市場萎縮、訂單下滑等挑戰,對於(yu) 更明確、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呼聲較高。為(wei) 幫助中小企業(ye) 添訂單、增動力,近日,財政部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加大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ye) 力度,助力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規範資格條件設置,降低中小企業(ye) 參與(yu) 門檻,通過項目整體(ti) 預留、合理預留采購包等形式確保中小企業(ye) 的合同份額,積極為(wei) 中小企業(ye) 參與(yu) 采購活動提供便利,嚴(yan) 格按規定支付采購資金,有效減輕中小企業(ye) 資金壓力。

  同時,調整對小微企業(ye) 的價(jia) 格評審優(you) 惠幅度。貨物服務采購項目給予小微企業(ye) 的價(jia) 格扣除優(you) 惠,由此前規定的6%至10%提高到10%至20%。大中型企業(ye) 與(yu) 小微企業(ye) 組成聯合體(ti) 或者大中型企業(ye) 向小微企業(ye) 分包的,評審優(you) 惠幅度由2%至3%提高到4%到6%。

  此外,還提高了政府采購工程麵向中小企業(ye) 的預留份額。400萬(wan) 元以下的工程采購項目適宜由中小企業(ye) 提供的,采購人應當專(zhuan) 門麵向中小企業(ye) 采購。超過400萬(wan) 元的工程采購項目中適宜由中小企業(ye) 提供的,在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競爭(zheng) 原則和統一質量標準的前提下,2022年下半年麵向中小企業(ye) 的預留份額由30%以上階段性提高至40%以上。

  “政府采購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加大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ye) 力度,不但考慮到當前中小企業(ye) 的困難,並且找準了幫助中小企業(ye) 的途徑,通過增加市場機會(hui) ,給中小企業(ye) 帶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北京國家會(hui) 計學院財稅政策與(yu) 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說。

  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

  助企紓困不隻是“救急”,更在於(yu) 著眼長遠,增強市場主體(ti) 內(nei) 生動力。今年以來,財政部圍繞發揮投資關(guan) 鍵性作用、促進消費加快恢複等方麵推出係列政策舉(ju) 措,助力企業(ye) 加速成長,不斷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

  一方麵,加快財政支出進度,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今年各地加快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發行使用,著力促進穩增長、穩投資。截至5月27日,已累計發行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券1.85萬(wan) 億(yi) 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36萬(wan) 億(yi) 元,占已下達限額的54%,充分發揮了專(zhuan) 項債(zhai) 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積極作用。

  為(wei) 更好發揮政府投資乘數效應,引導社會(hui) 投資形成穩定預期,近日,財政部進一步明確今年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券發行和使用時限,表示確保今年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券6月底前基本發行完畢,力爭(zheng) 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畢,並將新基建、新能源項目納入專(zhuan) 項債(zhai) 券重點支持範圍。

  歐文漢表示,中央財政還將督促盡快下達各項轉移支付,同時要求各地強化預算執行管理,切實把支出進度提上來。加緊推進已納入年度計劃的重大工程建設,加大存量資金盤活力度,盡早發揮資金和政策效益。

  另一方麵,促進居民消費持續恢複,充分釋放內(nei) 需潛力。為(wei) 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提振汽車消費,近日,財政部印發通知,對購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內(nei) 且單車價(jia) 格(不含增值稅)不超過30萬(wan) 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預計減征車購稅600億(yi) 元。

  汽車產(chan) 業(ye) 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chan) 業(ye) ,產(chan) 業(ye) 鏈長、就業(ye) 麵廣、消費拉動大。“這項政策同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一同實施,直接降低了居民購車成本,有助於(yu) 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汽車消費;對推進企業(ye) 生產(chan) 端複工複產(chan) 進程,推動汽車行業(ye) 整體(ti) 複蘇回暖和長遠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財政部稅政司司長賈榮鄂說。

  值得關(guan) 注的是,麵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財政部門在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紮實穩住經濟的同時,多措並舉(ju) 、綜合施策,加強財政支出管理,確保各項民生政策及時落地。截至目前,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下達率已超過90%,除據實結算、政策尚未確定等資金外,其他具備條件的轉移支付已全部下達到位。其中,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轉移支付1.2萬(wan) 億(yi) 元已全部下達地方,困難群眾(zhong) 救助等民生補助資金已基本下達到位,為(wei) 地方保障基本民生提供充足財力。

  “一係列政策力度超市場預期,體(ti) 現以政府過‘緊日子’換市場主體(ti) 過‘好日子’的決(jue) 心。立足於(yu) 穩經濟、穩就業(ye) 和穩物價(jia) ,立足於(yu) 緩解企業(ye) 困難和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提高市場主體(ti) 的抗風險能力和地方政府落實各項政策的財政能力,推動經濟運行保持在正常區間。”羅誌恒說。(李華林)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