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評論員:發展新能源車,不能隻考慮經濟效益

發布時間:2022-06-13 09:43:00來源: 光明網

  【閱讀提示】歐盟考慮將鋰列為(wei) 有害物質 全球最大鋰生產(chan) 商或被迫關(guan) 閉德國工廠

  光明網評論員:本周,有媒體(ti) 報道稱,歐盟委員會(hui) 正在評估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HCA)的一項提案,該提案認為(wei) 碳酸鋰、氯化鋰和氫氧化鋰應該屬於(yu) 對人體(ti) 健康有害的材料。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都是鋰電池正極材料的上遊產(chan) 品,而氯化鋰則可以提取金屬鋰,除用於(yu) 電池外,還被應用在合成橡膠和航空等領域。若該項提案通過,則這些材料的加工、包裝、存儲(chu) 將麵臨(lin) 更嚴(yan) 格的監管。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人類生存環境日趨嚴(yan) 峻,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資源即將竭盡,乘用車去燃油化在近些年被世界各國廣泛討論。同樣在本周,歐洲議會(hui) 投票通過了此前由歐盟委員會(hui) 起草的立法提案,決(jue) 定自2035年起在全歐盟範圍內(nei) 禁止銷售注冊(ce) 燃油車,包括插電混動、合成燃料在內(nei) 的過渡性方案也均被否定。由於(yu) 氫動力新能源車離大規模普及商用仍有很長距離,這意味著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基於(yu) 鋰電池供能的純電新能源車將成為(wei) 乘用車的唯一選擇。

  在全球乘用車由燃油向電力轉換的大背景下,中國也早早開始推動新能源車發展。當前中國國內(nei) ,傳(chuan) 統汽車廠商都在新能源賽道上發力,除此之外,還誕生了數量眾(zhong) 多的互聯網品牌新能源車。為(wei) 了大力推廣新能源車,車企、部分地方政府都推出了各種優(you) 惠政策,以吸引消費者選擇購買(mai) 。新能源車代替燃油車是大勢所趨,當新能源車產(chan) 業(ye) 勢頭正勁之時,社會(hui) 各界更應保持冷靜和清醒,方能有利於(yu) 這一產(chan) 業(ye) 長久發展。人們(men) 隻看到了新能源車的經濟效益,卻忽視了汽車廠商在社會(hui) 公共利益維護上缺乏作為(wei) 。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nei) 汽車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達到20萬(wan) 噸,市場規模達到100億(yi) 元;到2025年,需要妥善回收、處理的動力電池預計將達到78萬(wan) 噸。盡管諸多車企已經認識到了回收動力電池在經濟、環保等領域的主要價(jia) 值,並著手開始完善回收處置機製,但“白名單企業(ye) 總回收量不足5萬(wan) 噸,接近四分之三的退役動力電池流入了‘小作坊’”。這樣的結果既表明了廢舊動力電池是一個(ge) 極具經濟價(jia) 值的產(chan) 業(ye) ,同時也說明了回收動力電池市場存在亂(luan) 象,而亂(luan) 象的直接結果就造成了環境汙染,這與(yu) 新能源車的環保初衷背道而馳。

  完善動力電池回收製度,必然意味著以車企為(wei) 首的新能源車行業(ye) 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並且在短期內(nei) 將難以從(cong) 這一舉(ju) 措中獲得回報。雖然當前鎳、鈷、鋰等貴金屬價(jia) 格巨幅波動,導致新能源汽車成本上升,但相較於(yu) 建立一個(ge) 完整的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全產(chan) 業(ye) 鏈,獲取全新動力電池所形成的短期壓力顯然要小得多。也因此,如何讓汽車廠商在新能源車消費市場風口獲益的同時全力履行其應盡的社會(hui) 責任,就需要公權機關(guan) 科學製定具有有效約束力的監督機製。

  正如前文所述,盡管歐盟正式敲定2035年燃油車退市計劃,將大力發展純電新能源車,但EHCA所做舉(ju) 動實際上表明了歐盟行政機構並未因為(wei) 達成製定目標,而放棄扼製這一行業(ye) 可能潛藏的環保風險和對人類身體(ti) 健康的危害因素。這實際上說明了,推動一個(ge) 新型產(chan) 業(ye) 發展,必須要有機製來維護社會(hui) 效益和個(ge) 人效益,而不是僅(jin) 僅(jin) 考慮經濟效益。EHCA提案公布後,全球最大的鋰生產(chan) 商雅寶公司,就提出警告,為(wei) 降低成本,其鋰業(ye) 務可能會(hui) 退出歐盟。雅寶公司的反應,正是因為(wei) EHCA所舉(ju) 將直接影響其經濟效益。

  上個(ge) 月,比亞(ya) 迪產(chan) 品線最齊全的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戰略基地之一的長沙工廠疑陷“排汙門”,就是給予新能源車行業(ye) 市場一個(ge) 警告。在新能源車行業(ye) 的風口上,國家應該完善相應法律和建立約束機製,來讓汽車廠商在搶占市場先機時保持冷靜和克製,否則終將影響的是新能源車在公眾(zhong) 心中的環保公信力,進而損失的仍舊是車企的經濟效益。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