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奮鬥者正青春 解困惑·促紮根】青春抉擇見真心

發布時間:2022-06-14 09: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鬥者正青春 解困惑·促紮根】

  青春抉擇見真心

  ——追夢路上如何平衡事業(ye) 、家庭、學業(ye)

  編者按

  青春最好的樣子,是什麽(me) ?答案千種萬(wan) 種,但其中一條一定是——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紮根,為(wei) 人民所共有的夢想奮鬥!

  越是艱險越向前,揮汗如雨著華章。當我們(men) 把目光投注基層,便會(hui) 發現,一大批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的新時代青年,已經攜青春的激情來到這裏,為(wei) 報效祖國積蓄力量,探索方向,磨煉本領。

  夢想花朵綻放之前,總要經受苦寒砥礪。紮根基層,可能會(hui) 遇到哪些難題?各界能夠怎樣切實扶助?青年自身又該如何“走過風雨見彩虹”,在現實與(yu) 理想之間保持初心?

  從(cong) 今天起,光明日報在《奮鬥者正青春》專(zhuan) 欄中推出“解困惑·促紮根”係列報道,邀請尋夢基層的青年們(men) 講述故事、道出困惑,並請光明日報去年推出的《奮鬥青春 無悔抉擇》專(zhuan) 欄人物結合親(qin) 曆答疑解惑、打氣鼓勁。

  我們(men) 相信——基層天地遼闊,青春熾烈如火。夢想與(yu) 奮鬥的力量,終會(hui) 將難關(guan) 一個(ge) 個(ge) 擊破!

  講述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副研究員 趙有璟

  我的家鄉(xiang) 在青海。打小,家鄉(xiang) 鹽湖就是我記憶裏最美的風景:茶卡鹽湖、察爾汗鹽湖……長大後,我在北京化工大學讀碩士,對鹽湖有了更深的認識——它們(men) 不僅(jin) 湖麵如鏡、美不勝收,更是礦藏豐(feng) 富的能源寶庫。

  於(yu) 是,2012年,碩士畢業(ye) 的我回到家鄉(xiang) ,成為(wei)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的一名“小白”。

  剛進研究所時,還不知道自己到底能“研究”出什麽(me) 。“推動鹽湖化工向綠色化、自動化、集約化轉變,是咱們(men) 的努力方向。”我所在團隊的負責人、北化校友王敏老師一語點明。

  王敏老師一畢業(ye) 就來到這裏,執著於(yu) 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研發,一幹就是30多年。她帶隊解決(jue) 了高鎂鋰比鹽湖提鋰的世界難題,實現了產(chan) 業(ye) 化生產(chan) ,使青海在該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她的故事深深影響著我。

  2013年底,我跟隨團隊開始了一裏坪鹽湖鋰資源提取技術開發工作。翻越高山、穿越沙漠、風餐露宿……野外工作環境比想象中更艱苦,但是,第一次深入到我國“能源聚寶盆”,興(xing) 奮與(yu) 自豪戰勝了一切!鹽田蒸發、鎂鋰分離、鋰離子濃縮……我跟大家一起一步步完成著,深感“找到了用武之地”。

  漸漸地,瓶頸出現了——由於(yu) 本科、碩士讀的是材料專(zhuan) 業(ye) ,我感到自己對化工過程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掌握不夠。於(yu) 是,2015年,我考取了母校化學工程與(yu) 技術專(zhuan) 業(ye) 博士生,以委托培養(yang) 的方式求學,並繼續堅持科研。

  2017年盛夏,一裏坪鹽湖區暑氣蒸騰,不見一絲(si) 綠意。我所在的研究團隊已在這裏駐紮了半年,梯度耦合膜分離提鋰技術的開發正處在關(guan) 鍵階段。

  大西北無人區的夜空,點點繁星璀璨奪目。結束了連續12小時的白班後,我和同事王博士在午夜十二點完成了工作交接。

  “幾個(ge) 大博士也跟著我們(men) 下車間、倒夜班,何苦呀?就在辦公室待著吧,有問題我叫你們(men) !”操作班班長楊工心疼地對我們(men) 說。

  我笑著搖搖頭。工藝調整期間,必須隨時關(guan) 注裝置運行、物料變化,及時總結工藝參數,提出優(you) 化方案。苦點累點怕什麽(me) ?我們(men) 就是要讓這“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柴達木盆地腹地,成為(wei) 我國乃至全球舉(ju) 足輕重的鋰資源核心產(chan) 區!

  2018年10月,我初為(wei) 人父。幸福感爆棚的同時,工作、家庭、學業(ye) ,三副擔子沉甸甸地壓在肩頭,加班加點、兩(liang) 地奔波,成為(wei) 生活日常。

  為(wei) 了不影響工作進度,同時把理論研究做紮實,我選擇了延期畢業(ye) ,用六年時間拿到博士學位。因為(wei) 參與(yu) 產(chan) 業(ye) 化項目,我的博士論文既有理論深度,也具備一定的工程應用潛力,受到一致好評。

  今天,青海正奔跑在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chan) 業(ye) 基地的路上。我更堅定了紮根鹽湖的決(jue) 心。全力以赴,紮紮實實突破“卡脖子”問題,加快鹽湖鋰資源開發,這是我的下一個(ge) 目標。我相信,成功就在不遠處向我們(men) 招手!

  (光明日報記者靳曉燕采訪整理)

  對話

  趙有璟:

  讀了貴報《奮鬥青春 無悔抉擇》欄目報道後,我被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ye) 生群體(ti) 感動著。想請支教畢業(ye) 生群體(ti) 的老師們(men) 對年輕人說說,如何平衡好家庭與(yu) 事業(ye) 之間的關(guan) 係,不斷學習(xi) 、提高,全身心投入到對夢想的追逐中去?

  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ye) 生群體(ti) 成員、“高原教壇三劍客”嶽剛、閆俊良、徐建旺:

  事業(ye) 、家庭、學業(ye) ,是擺在每個(ge) 青年麵前的三份珍寶,最理想的狀態,自然是“三全其美”。但現實往往不可能如此。這時候,怎麽(me) 辦?經曆了最初的糾結與(yu) 艱難之後,我們(men) 漸漸找到了答案。

  首先是家庭與(yu) 事業(ye) 之間。遊子對家庭的愧疚,自古都有。然而,為(wei) 了實現理想、不負誌向而遠走的孩子,總能獲得父母的理解。當然有萬(wan) 般不舍、牽掛離愁,但,當我們(men) 在遠方安頓了身心、做出了成績,父母也會(hui) 為(wei) 我們(men) 感到自豪。我們(men) 給不了他們(men) 膝下承歡的陪伴,但卻像他們(men) 教導的那樣,成為(wei) 對國家、社會(hui) 有用的人;我們(men) 把他們(men) 給予的愛,給了偏遠土地上更多需要愛的人!

  想家的時候,就給家人掛個(ge) 電話,通過視頻看看他們(men) 的模樣吧,天涯亦咫尺。或者,提筆寫(xie) 封家書(shu) 。筆尖流淌的文字不僅(jin) 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是與(yu) 家人的深層精神交流。或許有一天,這些文字會(hui) 融入寶貴家風,世代傳(chuan) 承,啟迪後人。

  當然,還有小家。我們(men) 三人是幸福的,來西藏後幾年間,都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另一半,組建了溫馨的小家庭。基於(yu) 理解的陪伴,不但能讓孤寂的心穩定下來,也能給人溫暖、力量與(yu) 希望。而當你在平凡崗位上作出貢獻,這不僅(jin) 是個(ge) 人的自豪,也是子女的自豪;你拚搏的姿態一定會(hui) 留在孩子心中,為(wei) 孩子成長樹立榜樣。

  至於(yu) 學習(xi) ,那是讓心靈之泉永不幹涸、讓本領始終緊跟時代的關(guan) 鍵。再忙、再累,也要持之以恒提高自己。在我們(men) 支教群體(ti) 裏,很多人都通過自學考取證書(shu) ,或者參加培訓、進修深造,成為(wei) 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我們(men) 培養(yang) 的學生,也紛紛“飛”進了夢想的天空……

  總之,既然選擇了遠方,就會(hui) 有舍與(yu) 得、苦與(yu) 樂(le) 、忙碌與(yu) 安逸的衝(chong) 突。但是,隻要你穩住心裏的天平,不忘奮鬥的意義(yi) ,你的人生便不會(hui) 失衡,麵前的道路也會(hui) 越走越開闊。

    (光明日報記者王斯敏采訪整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