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嚴打電信詐騙 夯實誠信根基

發布時間:2022-06-21 10:16:00來源: 人民日報

  推進打防管控各項措施,開展針對性宣傳(chuan) 教育

  嚴(yan) 打電信詐騙 夯實誠信根基(金台視線·關(guan) 注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建設②)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嚴(yan) 重侵害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嚴(yan) 重侵蝕了社會(hui) 誠信根基,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對此深惡痛絕。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決(jue) 貫徹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舉(ju) 措深入推進打防管控各項工作,全國電信網絡詐騙立案數連續11個(ge) 月同比下降,破案率同比上升,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持續上升的勢頭得到有效遏製。

  許多讀者紛紛來信表示,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是一個(ge) 複雜的社會(hui) 治理問題,涉及金融、電信、互聯網等多個(ge) 行業(ye) 領域,應在全麵總結打擊治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落實相關(guan) 措施,用好包括信用懲戒製度在內(nei) 的多種政策手段,持續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保持嚴(yan) 打高壓,不斷鞏固和深化打擊治理成效。

  電信網絡詐騙侵蝕社會(hui) 誠信根基,破壞社會(hui) 運行的基本規則

  誠信是社會(hui) 關(guan) 係發展的基礎,完善的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電信網絡詐騙的危害性不僅(jin) 在於(yu) 造成個(ge) 人經濟損失,更侵蝕了社會(hui) 誠信的根基,嚴(yan) 重破壞了社會(hui) 平穩運行的基本規則和道德底線。

  江蘇省蘇州市讀者馬玉蘭(lan) 有一個(ge) 在外地上學的朋友。犯罪分子通過社交平台得知這一情況後,偽(wei) 造了她朋友的個(ge) 人賬號,主動聯係馬玉蘭(lan) ,說自己在外地買(mai) 機票時出了問題,請她幫忙代買(mai) ,並且給馬玉蘭(lan) 提供了航班代理的聯係方式和偽(wei) 造的聊天記錄。“我看到這些信息後,非常擔心朋友,忽視了核實信息,很快就把錢給騙子打了過去。事後想一想,其實整個(ge) 過程中有很多明顯漏洞,但因為(wei) 基本信息能夠對上,加之騙子一個(ge) 勁地催促,就沒有細想,放鬆了警惕。”馬玉蘭(lan) 說,這次被騙的遭遇讓她蒙上了心理陰影,很長時間裏都不敢相信別人,總覺得會(hui) 不會(hui) 又是騙局。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手法不斷翻新,詐騙集團緊跟社會(hui) 熱點,隨時變化詐騙手法和話術,迷惑性強,人民群眾(zhong) 很容易上當受騙。

  山東(dong) 省日照市讀者王原經常玩一款網絡遊戲。有一次,在打遊戲的過程中,突然彈出來一條廣告,顯示王原中了大獎,獎品是一台筆記本電腦和此款遊戲的一些稀有裝備。“這款遊戲確實設置了中獎的環節,而且獎品都是我很想要的。”王原沒多想就點進去一個(ge) 網站,登記了資料後,係統告訴王原,需要繳納800元的服務費才能領取獎品。“我猶豫了一下,但那個(ge) 網址和頁麵與(yu) 遊戲官方網站特別像,加上獎品也很誘人,我還是按照係統告知的方式,給一個(ge) 賬戶轉了800元錢。”王原說,不久,他和朋友聊起這件事,朋友覺得不對勁,建議他向官方客服詢問,這才發現被騙了。

  有些詐騙分子盯上了急需融資的小微企業(ye) ,打著“無抵押”“免征信”“無息低息”“快速放款”等幌子,以事先收取手續費、保證金、驗資、交稅等為(wei) 由,或以檢驗還貸能力、調整利率、降息、提高征信等為(wei) 借口,誘騙具有貸款需求或曾辦理貸款業(ye) 務的受害人轉賬匯款,實施詐騙。這樣的騙局,嚴(yan) 重破壞了市場的法治和誠信基礎,幹擾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推高了正常信貸業(ye) 務的識別門檻,也無形中增加了企業(ye) 交易的成本支出。

  前不久,廣東(dong) 省東(dong) 莞市一家企業(ye) 的負責人樊某接到一通陌生來電,詢問是否有貸款需求。樊某因為(wei) 生意不景氣,急需資金周轉,於(yu) 是表達了想要貸款的意願。在添加對方聯係方式後,樊某按照要求下載了某貸款APP,並按照提示在APP上申請貸款。隨後,對方以交會(hui) 員費、解凍金、證明還款能力等為(wei) 由要求轉賬,樊某通過手機銀行進行了4筆轉賬,共13.7萬(wan) 元,但對方仍稱貸款條件不滿足不能放貸。樊某想要放棄貸款,向對方索要之前轉賬的資金。結果,對方告知其需等貸款審核通過才能返還資金,隨後便失去聯係,APP也無法登錄。

  電信網絡詐騙形成了一條潛在的黑色產(chan) 業(ye) 鏈,增加了打擊難度

  個(ge) 人信息泄露通常是被電信網絡詐騙的開始。據統計,有超過七成的電信網絡詐騙與(yu) 個(ge) 人信息泄露或被竊取有關(guan) 。一些企業(ye) 機構和個(ge) 人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mai) 賣個(ge) 人信息。犯罪分子獲得這些個(ge) 人、企業(ye) 信息後,針對不同群體(ti) 量身定製詐騙劇本,實施精準詐騙,令人防不勝防。

  重慶市讀者潘女士反映,最近她在電商平台下了訂單,隨後自稱是店鋪客服的賬號告知她購買(mai) 的商品缺貨,要把貨款退還給她。在潘女士同意後,對方隨後打來電話,指導她如何退款。按照對方要求,潘女士提供了自己的銀行卡號,手機上很快收到一條驗證碼,這讓潘女士產(chan) 生了懷疑。“對方信誓旦旦地說,這隻是驗證銀行卡在不在有效期內(nei) ,驗證成功後會(hui) 把轉賬的錢以及退款都打回來。”在對方的勸說下,潘女士最終卸下防備,把驗證碼發了過去,銀行賬戶中的金額被迅速轉出。意識到不對的潘女士趕緊報警,但錢已經無法追回了。“我本來覺得詐騙離我很遙遠,我在生活中也很注意這些。但一旦相信了騙子的話,就很容易一步步走進圈套,直至最終被騙。”潘女士說。

  記者調查發現,電信網絡詐騙背後往往是多種犯罪相互關(guan) 聯,存在一條潛在的黑色產(chan) 業(ye) 鏈。其中,有的專(zhuan) 門從(cong) 事盜賣公民個(ge) 人信息,有的負責提供電話卡、銀行卡等,有的負責網絡和通信技術支持,各個(ge) 環節相對獨立作案,加大了偵(zhen) 破難度。針對這一情況,公安部會(hui) 同最高法、最高檢、工信部、人民銀行和電信運營商積極開展“斷卡”等行動,有針對性地限製相關(guan) 銀行卡、電話卡的注冊(ce) 和販賣,特別是強化對存量卡的清查,有效降低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發案率。

  目前,公安機關(guan) 發現的詐騙類型已經超過50種,其中網絡刷單返利、虛假投資理財、虛假網絡貸款、冒充公檢法、冒充客服是5種主要的詐騙類型。公安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圍繞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攻防對抗仍在不斷加劇升級。詐騙集團利用區塊鏈、虛擬貨幣、人工智能、虛擬撥號設備、遠程操控、共享屏幕等新技術新業(ye) 態,不斷更新升級犯罪工具。“公安機關(guan) 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不斷研究調整打擊防範措施,確保始終掌握主動權。”該負責人表示。

  注重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全鏈條治理,建立健全信用懲戒製度

  麵對嚴(yan) 峻複雜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形勢,各地各部門強化係統觀念,注重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全鏈條治理,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等開展預警防範打擊,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chuan) 教育,推進反詐宣傳(chuan) 進社區、進農(nong) 村、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ye) 。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前不久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的意見》,對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加強行業(ye) 監管源頭治理並提出建立健全行業(ye) 安全評估和準入製度,建立健全信用懲戒製度,將電信網絡詐騙及關(guan) 聯違法犯罪人員納入嚴(yan) 重失信主體(ti) 名單等。

  對此,國務院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hui) 議辦公室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必須把行業(ye) 治理作為(wei) 重要內(nei) 容。要建立實施電話用戶在網積分管理和行業(ye) 黑名單製度,嚴(yan) 格落實網絡賬號實名登記等安全管理製度和技術措施,同時建立健全行業(ye) 主管部門、企業(ye) 、用戶三級責任製,建立電信網絡詐騙嚴(yan) 重失信主體(ti) 名單製度,為(wei) 做好打擊治理工作提供重要遵循。

  電信網絡詐騙等失信行為(wei) 嚴(yan) 重擾亂(luan) 正常市場秩序,破壞市場信用環境,增加交易成本,對市場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山東(dong) 省臨(lin) 沂市讀者何勇表示,一些地方銀行為(wei) 提高安全性,開戶需要的證明材料繁瑣複雜,工作人員還反複詢問開卡原因、用途等。“為(wei) 了遏製高發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設置一些審查舉(ju) 措,群眾(zhong) 都能理解。由此可見,電信詐騙犯罪帶來的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人的經濟損失,也破壞了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的根基,使得個(ge) 人、企業(ye) 的辦事成本大幅增加,工作效率也下降了。”何勇說。

  如果有完善的誠信檔案,或者健全的公共信用信息係統,一些繁瑣的審查程序本來都可以簡化甚至避免。浙江省湖州市讀者陳浩在來信中說:“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多發暴露出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建設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不少地方共享平台尚未建立起來,覆蓋全社會(hui) 的征信係統未形成,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製尚不健全。信用手段、信用方法等對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建議,下一步應著眼於(yu) 健全完善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健全失信懲戒製度,建立各行業(ye) 黑名單製度和市場退出機製。將與(yu) 電信網絡詐騙相關(guan) 的行為(wei) 都納入失信聯合懲戒機製,建立聯合懲戒措施清單,動態更新並向社會(hui) 公開。對被列入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的主體(ti) ,依法依規進行失信懲戒,並將相關(guan) 失信行為(wei) 記入信用記錄,斬斷電信網絡詐騙的產(chan) 業(ye) 鏈條。

  貴州省貴陽市讀者王翔表示,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作用,建立健全預判預警機製,主動發現和識別違法違規線索,有效防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新動向新手段。

  湖南省永州市公安局電信網絡違法犯罪偵(zhen) 查支隊支隊長唐海波表示,通過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受害人的回訪,發現70%左右的受害人事先都接受過反詐宣傳(chuan) ,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建議定期向群眾(zhong) 通報本地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發案情況,不定期開展與(yu) 群眾(zhong) 麵對麵的入戶宣傳(chuan) ,用身邊事例提醒群眾(zhong) 識騙防騙。”唐海波說。(記者 向子豐(feng) 臧林熙參與(yu) 采寫(xie) )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