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推進生物種業發展
作者:萬(wan) 建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原副院長)
生物種業(ye) 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產(chan) 業(ye) 。生物育種是種業(ye) 創新的核心,構建現代生物育種創新體(ti) 係,強化種質資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種關(guan) 鍵技術,培育戰略性新品種,實現種業(ye) 科技自強自立,是解決(jue) 種源要害、打贏種業(ye) 翻身仗的關(guan) 鍵,也是牢牢把握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根本保障。
目前,發達國家種業(ye) 已形成完善的科研創新體(ti) 係,其種業(ye) 產(chan) 業(ye) 經過100多年發展,形成了政府投入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企業(ye) 投資種業(ye) 技術研發和產(chan) 業(ye) 化的明確分工。基於(yu) 此,跨國企業(ye) 已成為(wei) 全球種業(ye) 資金投入、技術創新和市場受益的主體(ti) 。在此背景下,大力推進我國種業(ye) 科技發展,有必要清晰認識國際生物種業(ye) 科技發展趨勢。
一是農(nong) 業(ye) 生物種業(ye) 蓬勃發展。2018年,全球農(nong) 業(ye) 生物技術市值達到338億(yi) 美元,據預測,到2030年將達到1150億(yi) 美元。企業(ye) 是種業(ye) 科技創新的主體(ti) ,跨國企業(ye) 兼並重組使其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國際種業(ye) 巨頭在種業(ye) 技術研發方麵,投入規模大、強度高。
二是生物技術品種應用領域不斷拓展。農(nong) 作物品種實現多基因聚合改良,基因編輯作物、全基因組選擇作物、多基因設計作物、功能性蛋白這類新型農(nong) 作物被不斷推向市場,並實現產(chan) 業(ye) 化。同時,生物技術品種應用還兼顧健康營養(yang) 、生物多樣性、資源環境可持續等方麵。
三是農(nong) 業(ye) 生物基礎解析進展迅速。作物演化與(yu) 性狀形成機理研究取得一係列重大突破。解析種質資源多樣性演化機製、雜種優(you) 勢形成機理、作物根際固氮和光合作用機製、作物與(yu) 微生物互作機製、重要育種性狀形成的遺傳(chuan) 調控網絡,克隆一批調控株型、品質、氮高效利用、抗旱、耐低溫、耐鹽堿、抗病、新型抗除草劑等具有重大育種價(jia) 值的新基因。
四是農(nong) 業(ye) 生物前沿技術不斷突破。世界種業(ye) 已進入育種4.0時代,生物技術與(yu)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深度結合,加速種業(ye) 升級換代,推動機械化、工廠化、智能化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革命和育種效率提升。
五是知識產(chan) 權與(yu) 市場競爭(zheng) 日趨白熱化。能否擁有重要基因知識產(chan) 權成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技術競爭(zheng) 成為(wei) 搶占製高點的根本手段,產(chan) 品競爭(zheng) 成為(wei) 搶占市場的核心。
為(wei) 解決(jue) 種業(ye) 種源“卡脖子”技術難題,打贏種業(ye) 翻身仗,結合國際生物種業(ye) 科技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種業(ye) 短板,推進生物種業(ye) 發展需要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著力。
第一,設計布局農(nong) 業(ye) 生物育種科技重大項目。通過設計布局包括農(nong) 業(ye) 生物育種在內(nei) 的一係列重大科技項目,實現農(nong) 作物種源攻關(guan) ,種質資源挖掘與(yu) 創新利用等,讓企業(ye) 與(yu) 科研院所、社會(hui) 力量與(yu) 政府力量相結合,共同推動育種技術進步。
第二,構建現代種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通過建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產(chan) 品創製”上中下遊種業(ye) 科技創新的新型體(ti) 製,把品種培育能力逐步向企業(ye) 轉移,形成全國一條龍創新體(ti) 係。提高前沿理論指導育種技術革新能力,融合基因編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大數據、傳(chuan) 感器等前沿技術與(yu) 傳(chuan) 統育種技術,使新一代育種技術向智能化、精準化發展。
第三,加大多元化資金投入。加大中央、地方和企業(ye) 以及社會(hui) 資本對種源攻關(guan) 的研發投入,集中優(you) 勢資源、整合集體(ti) 力量,提升創新可能性。尤其提高種業(ye) 企業(ye) 研發投入,培養(yang) 高水平研發人才團隊。
第四,增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構建完善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體(ti) 係,強化知識產(chan) 權保護與(yu) 國際標準研究。以新基因、新技術、新品種知識產(chan) 權保護為(wei) 抓手,持續深化知識產(chan) 權保護意識,係統設計與(yu) 整體(ti) 布局知識產(chan) 權保護全球化戰略,不斷完善知識產(chan) 權保護機製,加快構建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相互支撐、相互協同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聯盟,確保核心關(guan) 鍵技術自主可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