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把農業技術送到廣闊田野(微觀)

發布時間:2022-07-04 10:0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山東(dong) 禹城房寺鎮,種糧大戶劉厚鑫今年選擇采用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四行大豆兩(liang) 行玉米,一片土地兩(liang) 種產(chan) 出,一畝(mu) 地能獲得一畝(mu) 三分地的收益。“刨除用工和其他費用,加上政府補助,每畝(mu) 地可以增加600元的收入。”複合種植,正在成為(wei) 田間地頭的增收密碼。

  大豆是我國居民飲食中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料來源。豆腐、醬油、豆奶……大豆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我國作為(wei) 大豆原產(chan) 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大豆油料自給率有待提高。大豆擴麵增產(chan) ,對於(yu) 端穩中國飯碗、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yi) 。我國耕地麵積有限,在保證水稻、小麥、玉米生產(chan) 的前提下,完全依靠淨作方式擴大大豆產(chan) 量並不現實。在此背景下,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成為(wei) 破題良方。

  事實上,玉米大豆套種由來已久。大豆可以固氮,是矮稈作物,玉米生長過程中耗氮,是高稈作物,種在一起可以減少肥料消耗、充分利用光照,實現一舉(ju) 多得。但現實中,由於(yu) 二者種植模式不同,種玉米更能保收成保收益,致使一些農(nong) 戶不願意種大豆。如何在保證玉米產(chan) 量的同時增加大豆收成,需要反複探索。多年前,劉厚鑫就嚐試過三行大豆兩(liang) 行玉米的“3∶2模式”,但效果不佳。從(cong) “2∶2模式”“3∶2模式”到“4∶2模式”“6∶3模式”,從(cong) 大豆玉米的合理株距到發揮玉米“邊行優(you) 勢”,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數十年潛心研究,尋求生產(chan) 最優(you) 解,確保作物雙豐(feng) 收,讓農(nong) 戶得收益、發展有前景。

  玉米大豆套種的探索再次表明,擴大糧食產(chan) 能,既要藏糧於(yu) 地,守住耕地紅線,也要藏糧於(yu) 技,提高糧食單產(chan) 。從(cong) 農(nong) 業(ye) 科技的角度看,除了繁育良種、發明農(nong) 機,也要優(you) 化種植方式、管理模式,以灌溉、化肥、株距等方麵的精細化投入實現產(chan) 量最大化。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chan) 能提升工程,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推廣複合種植,關(guan) 鍵要把農(nong) 業(ye) 技術送到廣闊田野,將技術培訓開到家門口、田裏邊,讓農(nong) 戶盡快掌握造墒播種、施肥打藥等方麵的知識和技能,盡快更新種植方式,實現高產(chan) 穩產(chan) 。

  向科技要產(chan) 量,必須關(guan) 注作物從(cong) 萌芽、生長到成熟的全過程。當前,抗病抗倒、適宜機收的高產(chan) 大豆品種已經推出,播種玉米和大豆的無人駕駛拖拉機、拖載氣吸式免耕精量播種機正在推廣。不斷研發更加匹配的品種,提高機械化作業(ye) 效率,研製降本增效的農(nong) 肥,在育種、栽培、植保、農(nong) 機及加工等領域共同發力,才能為(wei) 複合種植打造農(nong) 業(ye) 科技的集成係統,為(wei) 生產(chan) 保駕護航。

  農(nong) 業(ye) 發展要因地製宜,技術模式也應量體(ti) 裁衣。在四川資中,血橙樹下套種大豆,走出一條“變閑為(wei) 寶”的路子;在福建武夷山,茶樹、油菜、大豆的組合,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雙贏。除了間作、套作大豆外,東(dong) 北平原開展的糧豆輪作、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種植的耐鹽堿大豆,也成為(wei) 提高大豆產(chan) 量的重要方式。以科技賦能農(nong) 業(ye) ,就一定能讓農(nong) 業(ye) 新技術、新知識不斷助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檔升級。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