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古城“車馬慢”
千萬(wan) 莫到巍山來,
來了你會(hui) 變神仙,
好事要等五百年,
巍山隻消幾小天。
——巍山小調
滇之西南,薄霧在山麓間酣睡。巍山居民的一天,從(cong) “一根麵”開始。
清晨5點,麵館經營者朱誌秋起鍋熱油,竹筍切丁和肉末一同入鍋,劈裏啪啦地澆熱了晨光。“一根麵”醒發了,扯得根根細長。水滾撈出,再澆上炒好的澆頭,就是正宗的巍山味道。
“巍山長長一根麵,繞著古城轉三圈。”從(cong) 雲(yun) 南大理驅車往南60餘(yu) 公裏,行至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巍山古城就在這裏。朱誌秋的麵館已經開了25年,做麵的手藝從(cong) 祖母手中傳(chuan) 給母親(qin) ,又傳(chuan) 到了她手裏。
清晨6點半,薄霧遲遲未散,三五作伴的學生,是麵館每天的第一批客人。緊接著——“老樣子!”陳阿姨、趙大伯,熟客陸陸續續上門,熱騰騰的麵用了大碗裝,泛著黃澄澄的油花,麵下肚了,家常話也嘮開了。
古城裏的人情味兒(er) ,是人與(yu) 人之間的實在心意。老人或孩子,辣醋鹹淡或麵條軟硬,每個(ge) 客人的喜好都在朱誌秋心裏裝著。幾乎每天都來吃麵的陳明華阿姨,幹脆放了副“專(zhuan) 用”碗筷在店裏,“冬天冷,就換她的丈夫來買(mai) 麵,街裏街坊、常來常往,麵錢一付就是一個(ge) 月。”朱誌秋笑道。
古城很小,小到不出幾步就是熟人;古城很大,大到裝得下南詔的曆史文化。
修舊如故——“印象裏的古城變了也沒變”
俯瞰巍山古城,人們(men) 會(hui) 忍不住感歎:方正一盤棋!廿四街十八巷,東(dong) 西縱橫交錯,民居古寺並立,可不是布下的一顆顆棋子?
穿梭其間,處處牽扯出千百年前的繁華風光。唐時有六詔,其中蒙舍詔在最南,稱為(wei) 南詔。南詔有源,大理之南,巍山便是南詔發祥地和南詔古國的故都。
巍山古城始建於(yu) 元代,明洪武年間由土城改建為(wei) 磚城,奠定了如今的方正格局,民居保存完好、規模成片,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傳(chuan) 統古建築群布局。雕梁畫棟,飛簷鬥拱,百年風雨皆故事。
舊貌依然,離不開妥善的修繕和保存。
巍山古跡保護曆經波折,並不是從(cong) 開始就是如今的模樣。在城市建設中,文華中學、巍山一中、縣醫院等現代化建築曾“擠進”古城核心區。生活逐漸便利,人流更加密集,古城卻失了點滋味。人們(men) 意識到,要“尊重曆史、保持完整、延續文脈、凸顯特色”。近年來,巍山將從(cong) 前建在古城核心區的學校、醫院、機關(guan) 等外遷,恢複太陽宮等古建築群,修建起現有藏品3000餘(yu) 件的南詔博物館。
初建於(yu) 明洪武年間的巍山文廟也經曆了這一過程。民國時期,人們(men) 曾在文廟大殿建起校舍,文廟格局不複往昔。隨著時代發展,狹小的空間無法容納更多的學生,校舍被拆除。如今,欞星門、大成門,崇聖祠、尊經閣,文廟巋然,人間南詔猶在。
範建偉(wei) 從(cong) 前在巍山縣文旅局工作,他說:“修繕保留,補色灑掃,文廟才漸漸恢複了昔日光彩。”
趙寧國是“一根麵”麵館的常客。他長住古城幾十年,退休後在巍山縣老年大學教授書(shu) 畫。兒(er) 時印象深刻的長街角大公園,幾十年過去,記憶褪色,公園也年久失修。直到政府出資換上了新牌匾和對聯,古浮雕修複如舊,門口的白象石雕回到原位。趙寧國感慨:“印象裏的古城變了也沒變。”
變的是兩(liang) 側(ce) 人行道日漸平整寬闊,沒變的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安逸,是喝茶下棋、養(yang) 花遛鳥的慢生活。範建偉(wei) 說:“過去充分利用資源,為(wei) 的是發展,如今有了更多選擇,不僅(jin) 要考慮利用,更要考慮留住其中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
街道兩(liang) 側(ce) ,新磚古牆,木梁瓦當,從(cong) 前的理發店、小麵館依舊,靜靜等待著三兩(liang) 顧客上門,店主們(men) 空閑時坐在門口,曬暖陽,聊天氣,嘮家常。
在巍山,曆史是過往的生活,生活是曆史的煙火。
非遺傳(chuan) 承——“蘆笙一響,腳杆就癢。笛子一吹,調子就飛”
“一根麵”揉搓醒發,流程走上十幾遍,麵才能扯不斷、煮不爛。每碗麵都由同一根麵手工扯成,所以又叫扯扯麵,是連綿不絕、世代傳(chuan) 承的好彩頭。
代代相傳(chuan) 的非遺技藝,遠不隻“一根麵”。
“蘆笙一響,腳杆就癢。笛子一吹,調子就飛。”在巍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hui) 打歌,老老少少都能唱上幾句。
“小時候沒有手機和電視,打歌是我們(men) 的娛樂(le) 方式。現在孩子們(men) 的選擇多了,但我們(men) 也爭(zheng) 取讓打歌成為(wei) 孩子們(men) 的選擇之一。”彝族打歌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茶春梅說。
從(cong) 前車馬慢,生活伴著歌。“路邊摘一片樹葉,我就能吹一首歌。”作為(wei) 彝族打歌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一片普通的樹葉,在字汝民手中就能成為(wei) 樂(le) 器。靠著這手絕活,他走南闖北,還到國外演出。
字汝民和小夥(huo) 伴們(men) 小時候上山放牛,便開始跟著長輩學用樹葉吹曲子,“吹出聲音三五天,吹成曲調三五年。算是天賦,也來自鄉(xiang) 土。”
“打歌是看會(hui) 的,山歌是聽會(hui) 的。沒人砍柴,誰還會(hui) 砍柴歌?沒人上山割草,哪還有割草調?”在字汝民看來,非遺來自生活,隨著社會(hui) 變遷,傳(chuan) 承難題就變得有些讓人無可奈何。
對此,字汝民卻不悲觀。“我們(men) 傳(chuan) 統的刀舞有100多套,我學了80多套,剩下的那些在我們(men) 這一代已經失傳(chuan) 了。有些暫時無法推廣的,我們(men) 先做好保存,別把傳(chuan) 承了幾百上千年的非遺弄丟(diu) 了;一些潛力大的,我們(men) 做好挖掘推廣,讓更多人來接觸、了解非遺。”這兩(liang) 年,靠著政府項目幫扶,字汝民跟團隊一起搶救性收集保存了長調“阿庫者”。
如今,打歌進入巍山不少學校的體(ti) 育課堂,成為(wei) 孩子們(men) 學習(xi) 的內(nei) 容。字汝民覺得,打歌這樣的非遺要傳(chuan) 承發展,未來可以向兩(liang) 個(ge) 方向探索,一是生活化,滿足普通人休閑鍛煉的需要;二是舞台化,非遺傳(chuan) 承人通過創新展演探索非遺發展的專(zhuan) 業(ye) 化道路。
一片葉子能做什麽(me) ?字汝民敢想敢做。政府補助,他在古城核心地段開了自己的鋪麵,銷售非遺產(chan) 品。一根竹管,加上金沙江邊橄欖樹上采集的材料,製作成哨子,就成了手藝人自製的小篾笛。
“非遺活態保護傳(chuan) 承,最需要的是人。”字汝民笑道,“客人來了可以給他們(men) 吹樹葉,要是街上連人影都看不著,我吹給誰聽?”
人氣,地氣,煙火氣,這是巍山的城市味道。實際上,如今的古城,人氣越來越重要。
文旅融合——“要靠古色古香吸引人來,也要靠城市氣質把人留下來”
玩在大理,食在巍山。
巍山人愛吃,會(hui) 吃。果脯蜜餞,涼粉幹巴,青豆小糕……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來,住上好幾天,有的隻為(wei) 多吃幾碗正宗的“一根麵”。
生意火爆,但朱誌秋卻堅持在午後歇業(ye) 。她執拗地認為(wei) ,“一根麵”屬於(yu) 早點的範疇,“巍山不缺好吃的”。
如今的巍山,旅遊還算不得火。雖然每年火把節、巍山小吃節時,遊客慕名前來,古城主幹道僅(jin) 容步行,平時卻不盡然。
“古城開發是門學問,巍山還有不少功課要補。”在巍山縣文旅局黨(dang) 組書(shu) 記郭曉斌看來,古城就像一塊璞玉,待人雕琢:巍山曆史文化深厚,街邊小店自成一景,但許多遊客離開時仍意猶未盡;各色小吃引來眾(zhong) 多遊客,客人到了卻發現特色濃厚但布局分散;打歌等非遺技藝傳(chuan) 承有方,但缺少平台讓大夥(huo) 兒(er) 共同參與(yu) ……
古城的煙火氣承載了範建偉(wei) 的鄉(xiang) 愁,他始終覺得,傳(chuan) 統民居的改造利用仍需要與(yu) 時俱進,“不能隻是看著挺好,也要問生活在其中的人好不好。要靠古色古香吸引人來,也要靠城市氣質把人留下來。”
古城原汁原味,跟商業(ye) 開發晚、風貌保護好不無關(guan) 係;然而,古城民居數量龐大,保護修繕不能單純依靠政府,非遺的活態保護傳(chuan) 承,也需要更多人氣。郭曉斌說:“有人用,自然會(hui) 有人管。隻有不斷探索合適的利用,才能更好保護古城的每一個(ge) 院落。”如今,“百院珍瓏”民宿客棧正慢慢成為(wei) 古城旅遊的日常流量入口,而巍山小吃、紮染打歌等曆史文化資源的沉浸式、體(ti) 驗式項目開發也有了初步嚐試。
如果說格局保存至今,古城活下來得益於(yu) 此前交通相對閉塞,那麽(me) 未來古城要想火起來,則有賴於(yu) 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火車通到了巍山縣,到大理市的高速路也即將開通。2017年,巍山入選雲(yun) 南省5個(ge) 國際水平特色小鎮創建名單,2019年12月,南詔王宮旅遊項目正式開工。
“巍山是個(ge) 適合發呆的地方。”這是李貴增來到這座小城的第一感覺,“巍山古城保留了很多沒被打擾的原汁原味,很淳樸,很踏實。”拱辰樓、文昌宮,井字街道整潔,古城裏居民生活更是悠然自得。這些年走南闖北,李貴增見過不少古建築,但巍山古城的氛圍,一下子打動了他:提籠遛鳥,嗦麵下棋,整座古城保留了市井氣、煙火氣。以前,李貴增工作的華僑(qiao) 城集團很少考慮縣級地區旅遊開發,但在巍山卻打破了慣例。
“保存曆史風貌,關(guan) 鍵是保留原有的特色和記號。隻讀史書(shu) 沒有用,落到磚瓦上總要有圖紙參考。”南詔文化的精髓遠在唐代,李貴增聯係巍山縣文旅局想找書(shu) 畫資料作參考,翻來翻去隻一本史料,山城式布局,四合五天井,李貴增決(jue) 定走“修舊如舊”的路子,格局不變,使陳設和細節保持一致。
李貴增感歎,古城開發難,難在如何平衡商業(ye) 性和曆史性。多走一步,千年曆史名城成了商業(ye) 街;少走一步,古跡瑰寶則沒有好的文化體(ti) 驗,“要讓巍山古城火起來,先要讓曆史文化活起來。”
“文旅融合,是必然選擇。”郭曉斌說,巍山古城的保護與(yu) 開發其實是同一道題,要在保護古城煙火氣和有序商業(ye) 開發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精準保留城內(nei) 文化內(nei) 涵和曆史符號,又要活化利用和經營古建築、古院落,適當引導社會(hui) 資本修繕經營。
幾百年前,拱辰樓佇(zhu) 立城北,靜等朝陽東(dong) 升;馬幫商人搖著銅鈴,將山嶺古道走遍;古村裏的人們(men) ,跳舞打歌講述著鄉(xiang) 情過往。
幾百年後,巍山居民唱起曾經的歌謠,老茶館裏有棋牌聲響、槐花茶香,字汝民們(men) 摸索著如何將巍山歌謠活化,唱往更遠的地方。
古城要變,煙火氣要留。選擇來到巍山,其實選擇的是一種安逸悠然的生活方式。就像歌裏唱的那樣:“千萬(wan) 莫到巍山來,來了你會(hui) 變神仙。”(本報記者 楊文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