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群眾性應急救護能力(人民時評)
掌握應急救護技能關(guan) 係每個(ge) 人的生命安全,群眾(zhong) 性應急救護能力建設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前不久,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hui) 、國家衛健委、中國紅十字會(hui) 總會(hui) 等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關(guan) 愛生命 救在身邊”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公共場所配置急救設備,加強對交通、體(ti) 育、景區、學校等從(cong) 業(ye) 人員的應急救護培訓。相關(guan) 活動的開展,將助力提升我國群眾(zhong) 性應急救護能力。
掌握應急救護技能,關(guan) 鍵時可以拯救生命。我國人口眾(zhong) 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數量龐大,其中一部分人容易出現心髒驟停。人一旦發生心髒驟停,血氧無法到達大腦,腦細胞的氧和血糖將在幾分鍾後耗盡,對大腦造成不可逆損傷(shang) 。心髒驟停超過4分鍾,人的腦組織會(hui) 發生永久性損害,因此心源性猝死救援有“黃金4分鍾”的說法。患者可能在任何場所發生心髒驟停,如果等待專(zhuan) 業(ye) 救護人員趕到,可能錯過最佳救護時間。因此,患者身邊人及時施救非常重要。
當前,我國掌握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的人數還不夠多,擁有應急救護培訓證書(shu) 的人占總人口比例還不高。遇到緊急情況,很多人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實施急救。因此,加強應急救護知識普及和技能培訓依然很有必要。應積極推動和鼓勵應急救護培訓進入社區、校園、企業(ye) 、機關(guan) 等,讓更多人掌握應急救護技能。特別是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應該組織工作人員開展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培訓。
同時,還需要提升公共場所急救設備的配備率。近年來,我國公共場所急救設備的配備率不斷提升,但總體(ti) 來看還相對較低。遇到緊急情況,如果沒有急救設備,可能難以順利實施急救。因此,需要逐步在車站、學校、體(ti) 育館、景區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顯著位置配備急救箱(包)、AED(自動體(ti) 外除顫器)、醫療箱等設備。此外,還應借助信息化等科技手段,為(wei) 急救設備定位,方便公眾(zhong) 使用手機快捷查找。例如,廣州地鐵實現了地鐵站AED全覆蓋,並將安裝位置納入手機應用軟件,方便有需要的乘客快速定位。
還應看到,施救過程不可能萬(wan) 無一失,可能會(hui) 出現救護失敗或對患者身體(ti) 產(chan) 生損傷(shang) 等情況。這就需要用法律保障施救者的權益,讓人們(men) 敢於(yu) 施救。以心肺複蘇為(wei) 例,為(wei) 了讓患者恢複心跳和呼吸,頻繁的胸部按壓可能會(hui) 損傷(shang) 患者的肋骨,導致人們(men) 擔心施救造成損害要承擔法律責任。我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wei) 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有了法律保障,施救者沒有後顧之憂,更可安心伸出援手。去年,中國紅十字會(hui) 總會(hui) 首次在全國評選“十大最美救護員”並進行表彰,這些廣大參與(yu) 急救人員的代表,大多是來自各行各業(ye) 的普通人。這既有利於(yu) 在全社會(hui) 營造參與(yu) 急救光榮的氛圍,讓人人願意挺身而出、給予施救,又有助於(yu) 普及急救知識,提升群眾(zhong) 性應急救護能力。
掌握應急救護技能關(guan) 係每個(ge) 人的生命安全,群眾(zhong) 性應急救護能力建設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鼓勵開展群眾(zhong) 性應急救護培訓,到2030年將取得急救培訓證書(shu) 的人員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這個(ge) 目標的實現需要全社會(hui) 各方麵共同努力。人人學急救、提高應急救護能力,才能讓社會(hui) 多一分安全,也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群眾(zhong) 身體(ti) 健康和生命安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