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逐夢大灣區: 在廣闊舞台大顯身手
港青逐夢大灣區: 在廣闊舞台大顯身手(走特色發展之路)
走進深圳市龍崗區深港中海信科技園,香港青年潘智豪正與(yu) 公司技術人員進行產(chan) 品測試。樣品性能測試過關(guan) 、寄送客戶確認、訂單批量生產(chan) 、產(chan) 品推向市場……經曆這些過程後,潘智豪公司的產(chan) 品集群將再添一員。
“公司生產(chan) 的HDMI(高清多媒體(ti) 接口)、無線控製及智能語音係列等產(chan) 品,目前已走向全球13個(ge) 國家。”潘智豪2008年、2010年先後在香港創辦兩(liang) 家公司,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的他,還在深圳設立集高清視聽數字技術研發和應用一體(ti) 化的博勝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帶領上百名員工共同創業(ye) 。
“香港青年要提高競爭(zheng) 力,可選擇到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發展,實現個(ge) 人追求和職業(ye) 規劃。”潘智豪認為(wei) ,大灣區融合發展為(wei) 個(ge) 人和企業(ye) 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像他一樣,越來越多香港年輕人選擇擁抱大灣區,在更大的舞台上實現人生理想。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未來的發展必定和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是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切入點。”香港特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zhuan) 員袁民忠說,青年是國家發展的未來,特區政府持續支持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工作。
袁民忠說,2021年,特區政府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ye) 計劃”,鼓勵及資助在香港及內(nei) 地均有業(ye) 務的企業(ye) 聘請香港高校畢業(ye) 生到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工作,目前已有近1100名畢業(ye) 生入職。特區政府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大灣區青年創業(ye) 資助計劃”,預計可為(wei) 230個(ge) 初創企業(ye) 涉及超過800名青年提供資本,並向約4000名青年提供創業(ye) 支援及孵化服務。
如今,有689名香港青年通過“大灣區青年就業(ye) 計劃”前往深圳工作,在深圳普華永道從(cong) 事谘詢工作的李卓熹正是其中一員。“谘詢工作屬於(yu) 高端服務業(ye) ,是香港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也是深圳大力發展的方向之一。來到深圳工作,可以接觸到很多內(nei) 地企業(ye) ,增長個(ge) 人閱曆。”李卓熹說。
大灣區發展欣欣向榮,吸引力越來越強。根據畢馬威最近發布的就業(ye) 趨勢調研報告,香港受訪者願意移居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比例逐年上升,從(cong) 2019年的52%一路升至2022年的72%。事業(ye) 及行業(ye) 發展前景、交通便利、更廣闊的工作視野、較高薪酬都是香港人才選擇築夢大灣區的重要原因。
對內(nei) 地認識不斷加深
1997年出生的蔡嘉麟,在香港完成學業(ye) 後,主動跨過深圳河,來廣東(dong) 闖事業(ye) ,投身大灣區建設。經過5輪麵試,他進入位於(yu) 深圳的騰訊公司,主要負責青年發展、公益慈善等事務。
協助籌辦“揚帆起航,灣區翱翔”青年論壇;帶領30多位香港青年參觀“大潮起珠江”展覽,學習(xi) 深圳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進程;走進大鵬古城,深入了解深圳的曆史……通過策劃組織一場場交流活動,蔡嘉麟對內(nei) 地的認識不斷加深。
“去粵港澳大灣區每個(ge) 城市你都會(hui) 看到,變化十分快。以前往返深港要1個(ge) 多小時,現在搭乘高鐵隻要十幾分鍾,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已成為(wei) 現實,這一切都讓我覺得有歸屬感,而且非常自豪。”蔡嘉麟說。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實施,大灣區互聯互通加速推進,灣區9個(ge) 內(nei) 地城市不斷推出一項項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
廣州、珠海、中山……香港青年蔡展思到廣州南沙發展不到1年,已走過大灣區多個(ge) 城市。身為(wei) 廣州新華港澳國際青創中心負責人,他為(wei) 帶動更多港澳青創團隊落地大灣區不斷奔走。青創中心如今吸引了20多家香港企業(ye) 和商協會(hui) 入駐。“不論是先行先試的政策,還是專(zhuan) 項資金扶持和人才資源集聚,南沙會(hui) 成為(wei) 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發展很好的選擇。”蔡展思說。
把所學所長帶到大灣區
優(you) 勢互補,強強聯合,同樣是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題中之意。“內(nei) 地的人才資源優(you) 勢很明顯,特別在深圳,還擁有完善的生態鏈。香港作為(wei) 國際化都市,能快速推動產(chan) 品國際化。兩(liang) 者優(you) 勢相結合,可加速產(chan) 品研發落地。”潘智豪說。
“我從(cong) 2016年來到南沙後,就不想離開了。”香港青年楊眉把握南沙綜合保稅區的政策紅利,創立大灣區國際藝術品保稅產(chan) 業(ye) 中心,為(wei) 香港傳(chuan) 統的藝術品交易行業(ye) 帶來轉型升級新動能。
“利用南沙綜合保稅區‘境內(nei) 關(guan) 外’的特點,我們(men) 和香港的藝術品博覽會(hui) 洽談在南沙設立貨品存放倉(cang) ,這樣既減少了藝術品收藏機構的成本,也能讓南沙形成藝術品產(chan) 業(ye) 聚集。”楊眉說。
在深圳前海創業(ye) 的香港青年郭瑋強說:“我來前海快6年了,這裏每天都在發生新的變化,我真切感受到大灣區的蓬勃朝氣。如今,越來越多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奮鬥逐夢。從(cong) ‘來了就是深圳人’到‘大家都是灣區人’,大家在這裏創業(ye) 就業(ye) 、居住生活,把個(ge) 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中。”
潘智豪說,希望以自身經曆,向更多優(you) 秀香港青年講述大灣區發展潛力,吸引更多香港青年把所學所長帶到大灣區,為(wei) 建設國際一流灣區貢獻力量。
張 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