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庫路上的英雄豐碑
光明日報記者 尚傑 李慧
盛夏時節,從(cong) 祖國各地源源不斷湧來的車流,喚醒了休眠半年的新疆獨庫公路。人在車上,攀雪山、穿紅峽、越龍池、過森林、入草甸,四季交替,美不勝收。
車輛開過伊犁州尼勒克縣喬(qiao) 爾瑪檢查站,蒼鬆翠柏環抱下,喬(qiao) 爾瑪烈士紀念碑巍峨聳立。通行車輛自發鳴起長笛,向長眠於(yu) 此的168位英魂致敬。
63歲的老兵陳俊貴,身穿綠色老軍(jun) 裝,腰板挺得筆直,聲如洪鍾,滿懷激情地講述40多年前那段戰天鬥地的歲月。
1974年,3萬(wan) 餘(yu) 名解放軍(jun) 官兵開進天山,他們(men) 在冰雪“達阪”上鑿通了隧道,在懸崖上修建了公路。10餘(yu) 年間,先後有168名指戰員為(wei) 修築獨庫公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最終打通了這條500多公裏的“人間天路”。
“紀念碑上鄭林書(shu) 、羅強兩(liang) 位烈士,分別是我的班長、副班長,我眼睜睜看著他們(men) 在風雪中倒下。”陳俊貴眼中含著淚花,“那是1980年4月6日,我們(men) 部隊遭遇暴雪襲擊,班長帶著四人小分隊出山聯係救援,雪下得太大,我們(men) 爬了兩(liang) 天兩(liang) 夜都沒到地方,帶的20個(ge) 饅頭就剩最後一個(ge) ,班長決(jue) 定留給我,說我年紀最小,他們(men) 兩(liang) 人則永遠地倒在了風雪中。”
老兵講得動情,遊客聽得認真。一撥撥遊客接踵而至,向築路英雄們(men) 敬獻鮮花,舉(ju) 手致敬,久久不願離去。
提前一個(ge) 月溝通,反複對接商量細節,庫爾勒華山中學700多名師生專(zhuan) 程趕來,在陳俊貴的講述中,在一張張曆史照片的展覽中,在一座座烈士的墓碑前,他們(men) 上了一堂生動的紅色黨(dang) 史課。一名初一年級的女生說:“就在這一刻,我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輩們(men) 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真實含義(yi) 。”
一條路改變了一群人的命運,也改變了一個(ge) 地方。伊犁日報70後記者蔡立鵬,從(cong) 2004年開始持續關(guan) 注陳俊貴,每年都會(hui) 專(zhuan) 門探望交流。“他的故事每聽一遍,都有新的收獲。這幾年,他念叨最多的是,戰友們(men) 的心血沒白費,路過的人還記得他們(men) 。”蔡立鵬說。
聽活著的英雄講述“英雄的故事”,也成了獨庫公路最具特色、不可錯過的文化景觀。“這兩(liang) 年,90%以上的自駕遊客都會(hui) 來到喬(qiao) 爾瑪烈士陵園,緬懷築路犧牲的烈士,特別是當地的少數民族群眾(zhong) 也越來越多地參與(yu) 進來。”陳俊貴的兒(er) 子、喬(qiao) 爾瑪烈士陵園副主任陳小弘說。
打動遊客的,不僅(jin) 是那“一個(ge) 救命饅頭”,還有故事的續集——“父子接續為(wei) 烈士守墓40載”。
1986年,複員回到東(dong) 北、當上電影放映員的陳俊貴,在放映一部叫《天山行》的電影時,一下子就看出來,這部電影是以當年他所在部隊修築獨庫公路為(wei) 原型拍攝的。3個(ge) 月後,他拖著傷(shang) 殘的腿,帶著妻子和3個(ge) 月大的兒(er) 子,重返天山,義(yi) 務守墓,為(wei) 犧牲的戰友尋找親(qin) 人,從(cong) 此再也沒有離開。
近40載的堅守,讓陳俊貴獲得了“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最美退役軍(jun) 人”等榮譽稱號。電影工作者以他的事跡為(wei) 原型,拍攝了電影《守望天山》。
2018年,從(cong) 部隊轉業(ye) 的陳小弘從(cong) 父親(qin) 手中接棒,繼續守護烈士英靈,講述烈士故事。
“你看,現在的獨庫公路,成了一條旅遊黃金路,一條富民增收路,這是對犧牲烈士最好的告慰。”順著陳俊貴手指處,一輛輛接續駛來的汽車排起長隊,道路兩(liang) 側(ce) 風景如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