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在光影中感受中國脈動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當外國友人走入我國城市鄉(xiang) 野,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樣的機緣和碰撞?在紀實的鏡頭下,最終又形成什麽(me) 樣的影像?在2022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中,處處皆是答案。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是由北京師範大學會(hui) 林文化基金讚助、中國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研究院主辦的一項跨文化交流項目,創辦於(yu) 2011年。在2022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的組織和協助下,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青年跨越語言界限,來到中國東(dong) 西南北中8省市,深入各行各業(ye) 親(qin) 身體(ti) 驗,並用鏡頭展示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
走遍中國,書(shu) 寫(xie) 鮮活大地的影像誌
2022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的創作主題為(wei) “風華·風尚·風光”,旨在通過外國青年在華親(qin) 身體(ti) 驗和影像創作,探索中國人的風華、中國社會(hui) 的風尚和中國廣袤的自然風光,構建起人與(yu) 自然的生命共同體(ti) 。
在廣東(dong) 肇慶,外國青年協同中方製片人奔赴端州、德慶等地取景拍攝,圍繞當地深厚的曆史文化資源,用鏡頭講述一個(ge) 個(ge) 動人的中國故事。在湖北武漢,中外青年組成的項目小組在21天時間內(nei) ,精心製作完成了10部主題紀錄片與(yu) 1部活動紀錄短片,以司機、演員、音樂(le) 家、外賣員等多樣人物的故事為(wei) 鏡,反映出荊楚大地的秀美山水、文化藝術以及百姓生活,展現了立體(ti) 多樣的武漢形象。在山東(dong) ,外國青年通過結合膠州花饃、海水稻、啤酒文化、貝雕技藝等當地文化特色,用8部紀錄片呈現出齊魯大地別具魅力的地域風貌與(yu) 人文情懷。既有風光旖旎的山水美景,又有獨具韻味的傳(chuan) 統風情,12個(ge) 外國青年導演走入山城重慶,用鏡頭記錄下人與(yu) 鄉(xiang) 土的深情羈絆。無論是講述主人公楊尚奎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奉獻力量的《小村大愛》、記錄護林員朱應喜夫婦愛山護林的《福蔭》,還是聚焦紮根南川金佛山腳下的科研人員劉正宇老先生的《隻此一生不夠》,諸多影片用人與(yu) 鄉(xiang) 土的和諧共生描繪出山城重慶的深厚情懷和嶄新畫卷。
值得關(guan) 注的是,今年“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特別設置了“看冬奧”單元和“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稻米文化”單元。“看冬奧”單元中,來自韓國、尼日利亞(ya) 的三位留學生通過冬奧會(hui) 開幕式小號手朱德恩、綠色冬奧、冬奧誌願者等表現對象,補充北京冬奧會(hui) 對外傳(chuan) 播敘事,展現出北京冬奧會(hui) 的組織有序、低碳環保和中國人民的熱情友好。“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稻米文化”單元在聚焦國內(nei) 稻米文化的同時,足跡也涉及巴西、印度、日本、西班牙、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從(cong) 一顆米粒出發,揭示中國文化對世界的積極影響。
深入各行各業(ye) ,近距離感知真實中國
2022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的外國青年導演大多是在華留學生,他們(men) 來自漢語言文學、國際政治學、哲學、法學等專(zhuan) 業(ye) ,覆蓋本、碩、博三個(ge) 層次,不同專(zhuan) 業(ye) 背景的創作隊伍帶來了多元化視角,在體(ti) 驗中國文化、挖掘選題內(nei) 涵等方麵呈現出鮮明特色。
當外國青年的腳步深入中國的城市與(yu) 鄉(xiang) 村,視線聚焦於(yu) 城市與(yu) 鄉(xiang) 村中的中國人,深入探索之後,沉澱下來的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對中國人的認同和愛。短片《尋·峽》導演、來自波蘭(lan) 的王伊麗(li) 說:“這趟旅程非常美妙,我在路上遇到了許多有趣的人,也聆聽了一些令我難忘的故事。我很高興(xing) 看到有這麽(me) 多人和我一樣喜歡羚羊峽,喜歡肇慶,把這裏作為(wei) 自己的第二故鄉(xiang) 。”
作為(wei) 一名華裔,來自印度尼西亞(ya) 的鄭咪達,與(yu) 中國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於(yu) 她而言,參與(yu)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不僅(jin) 是一次特別的拍攝執導經曆,更是一次重要的尋根之旅。以端硯為(wei) 主題,鄭咪達創作出短片《原點》,她說:“我爸爸常常告訴我不要忘記根,根就是我開始的地方,所以我來到中國。這個(ge) 項目給我提供了寶貴的機會(hui) ,讓我近距離接觸中國傳(chuan) 承近千年的優(you) 秀文化和技藝,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美。在這部講述端硯的片子裏,埋藏著我對中國特別的愛與(yu) 眷戀。”
來自巴基斯坦的薩爾瑪特別關(guan) 注到鄉(xiang) 村教師這一群體(ti) ,希望通過短片《美育之蘭(lan) 》見證鄉(xiang) 村教師的堅守和不易,讓更多人關(guan) 注邊遠山村的鄉(xiang) 村教師這一群體(ti) 。作為(wei) 一名中國文化的研究者,來自博茨瓦納的馬樂(le) 聞在短片《稻之旅》中展現了她對稻米和梯田的濃厚興(xing) 趣,更由衷地表達出對中國農(nong) 民智慧的敬佩和感動。
在已經完成的六十餘(yu) 部短片中,不同國家、不同背景青年對中國不同地區的切身感受與(yu) 認知不斷釋放,日新月異的建設發展,各行各業(ye) 的鮮活故事,豐(feng) 富多彩的百姓生活,交織演繹出今日中國的和諧交響。
以影像為(wei) 媒,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2022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行程過半,以中國各地城市和鄉(xiang) 村為(wei) 背景,圍繞非遺傳(chuan) 承、生態保護、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創新、城市發展等熱點議題而製作的紀錄片已陸續開始展映,獲得了來自海內(nei) 外觀眾(zhong) 與(yu) 媒體(ti) 的積極關(guan) 注和反響。
迄今,“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已成功舉(ju) 辦11屆,共邀請91個(ge) 國家813位外國青年完成了779部短片,勾勒出一幅博大豐(feng) 富而又生動親(qin) 和的當代中國影像。如今,“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項目成為(wei) 外國青年導演們(men) 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重要媒介,不僅(jin) 帶來了超越國界的文化交流和情感的共鳴,更為(wei) 紀實內(nei) 容的在地創作與(yu) 海外輸出提供新的可能。
北京電影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副院長胡智鋒肯定了“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在文化推廣上的價(jia) 值,“‘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不僅(jin) 是短片創作項目,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外青年合作的良好平台。以外國青年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是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國際的良機,有利於(yu) 展現中國的曆史文化底蘊,讓世界看到更多有關(guan) 新時代中國和中國人的故事”。
“2022年即將迎來黨(dang) 的二十大召開,鬥轉星移之中,中國社會(hui) 邁步向前——戰勝絕對貧困,建成全麵小康,走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富裕的步伐越發堅定。燦爛的個(ge) 體(ti) 風華、繁盛的社會(hui) 風尚、旖旎的自然風光,都已然成為(wei) 這個(ge) 嶄新篇章的精彩底色。”“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項目創始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黃會(hui) 林表示,“在這一背景下,‘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將繼續組織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導演,用心靈、影像描寫(xie) 新時代的家國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