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無字甲骨:不該被忽略的學術富礦

發布時間:2022-07-11 09:5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雪山(河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者按

  說到甲骨,人們(men) 通常想到的就是甲骨文。其實,目前發現的甲骨,更大數量的是不帶文字的,也就是學界所說的“無字甲骨”。

  過去,這些無字甲骨不被重視,也因此遺漏了大量沒有文字記載的信息。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化,無字甲骨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信息,其學術價(jia) 值也日益彰顯。

  無字甲骨是指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出土且沒有文字信息的龜甲和獸(shou) 骨。

  無字甲骨在早期發掘和收藏過程中,人們(men) 往往棄之如敝屣,不受重視,導致目前無字甲骨的準確數字難以統計。但僅(jin) 據部分科學發掘的統計數字看,出土總和達到24781片。傳(chuan) 世收藏方麵,海內(nei) 外機構和個(ge) 人的無字甲骨收藏數量也是相當可觀,如山東(dong) 省博物館所藏甲骨總數8080片,無字的達到4412片;再加上無字甲骨曆史上曾經挪作他用,如當作刀尖藥治病和製作偽(wei) 刻甲骨謀利,遭到大量毀棄。據李學勤先生推測,殷墟發現的有字與(yu) 無字甲骨的比例大約為(wei) 1∶3,如此算來,無字甲骨竟多達45萬(wan) 片,數量遠超有字甲骨。

  無可替代的學術價(jia) 值

  古人凡事必卜,出土甲骨就是商周時期祭祀留下的產(chan) 物。商代以龜甲為(wei) 占卜用具,商末周初則是卜筮並用,占卜的目的就是對當時祭祀、征伐、天文、曆法、氣象、農(nong) 牧業(ye) 、田獵、宗族和方國等方麵問卜吉凶禍福,可見占卜是商周時期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恢複和還原古人的占卜場景,研究其占卜流程及卜法製度,探討古人的吉凶觀和宗教觀才是甲骨研究的應有之義(yi) 。

  作為(wei) 距今3300年前的甲骨學材料,它所代表的古代文明仍然有很多待解之謎。一是重構和複原商周時代甲骨占卜的原理和流程。以往有關(guan) 占卜製度的研究,多以甲骨文和傳(chuan) 世文獻為(wei) 依據,忽略了甲骨實物本身攜帶的信息資料。無字甲骨等非文字資料在重構商代甲骨占卜流程方麵,比文字信息有先天的優(you) 勢。因此,對它的深入研究可以重現和複原三千年前古人甲骨占卜的圖景,解決(jue) 千古疑案——何為(wei) 吉、何為(wei) 凶。二是重新審視中國早期禮製的起源問題。孔子曾經談到三代的禮製,說“殷因於(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wei) 政》)。他說夏商之間、殷周之間的禮製是一脈相承的關(guan) 係,我們(men) 認為(wei) 的確是不易之論,學術界那種認為(wei) 中國古代禮製起源於(yu) 周初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

  再如,可以根據無字甲骨上的攻治痕跡和鑽鑿形態作為(wei) 甲骨分期斷代的標準,構建以無字甲骨自身為(wei) 特征的分期斷代體(ti) 係,進而幫助確定每片甲骨的時代等。

  甲骨文並非甲骨學的全部,有字甲骨和無字甲骨都是甲骨學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用全麵的眼光看待和認識甲骨學很有必要。

  兵微將寡的研究現狀

  目前,甲骨文字研究取得的成就舉(ju) 世矚目,但是多數學者沒有關(guan) 注無字甲骨及其所蘊含的非文字資料,厚此薄彼的現象十分嚴(yan) 重。其實,無字甲骨攜帶了大量的天然信息、整治信息和關(guan) 聯信息:天然信息包括甲骨實物正麵、反麵、側(ce) 麵的信息以及取用製度、材質種屬、尺寸辨相等,整治信息包括攻治、鑽鑿、燒灼、卜兆、刮削、截鋸、鑽孔等,關(guan) 聯信息主要包括甲骨綴合、習(xi) 刻、文例、甲骨圖畫、塗朱填墨、數字卦爻、毛筆、甲骨片上棉布紡織品,以及利用舊骨作偽(wei) 等。這些都為(wei) 甲骨學的史學研究提供了無可替代的信息,助力其開拓新的領域。

  甲骨自1899年發現以來,學者以占卜流程、卜法製度及甲骨形態等為(wei) 研究內(nei) 容,初步奠定了無字甲骨研究的麵貌。但由於(yu) 長期得不到重視,研究仍然沒有取得長足的進展。

  一是在甲骨著錄方麵存在缺陷。首先在內(nei) 容方麵,無字甲骨幾乎沒有著錄;其次是著錄方法有待改進。過去甲骨的著錄是以拓本和摹本為(wei) 主,缺乏清晰的照片。現在學界認識到不僅(jin) 要拓、摹、照三種方法並用,而且要對無字甲骨的細節加以描述和文字說明,以滿足學者研究甲骨材料的需求。

  二是在研究內(nei) 容上存在缺環。無字甲骨的鑽鑿形態、占卜流程與(yu) 卜法製度等方麵研究還停留在粗淺層麵,導致不能認識甲骨占卜的原本麵目,影響了我們(men) 對甲骨和甲骨文的認識。

  三是無字甲骨這類非文字資料的數據庫建設得不到關(guan) 注,亟需提上日程。

  回顧研究曆程,無字甲骨研究依然是一個(ge) 薄弱環節,亟待改變。

  大有可為(wei) 的前進方向

  21世紀初,甲骨學家黃天樹先生首次提出“甲骨形態學”的概念,拓展和延伸了甲骨學的研究範疇。但從(cong) 研究內(nei) 容這一角度看,我們(men) 認為(wei) “甲骨非文字資料”的概念似乎更準確和切合實際。

  甲骨非文字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目前一直停滯不前。這一整理,從(cong) 內(nei) 容上看,應該包括天然信息、整治信息和關(guan) 聯信息。無字甲骨著錄也要采用與(yu) 甲骨文相同的拓、摹、照三位一體(ti) 的方法,還要輔以文字描述與(yu) 說明,如朱書(shu) 、墨書(shu) 、塗朱、塗墨、甲骨種屬、尺寸、形態、鑽鑿與(yu) 卜兆形態、鋸截和刮削等信息。因此,無字甲骨資料的搜集、整理、著錄乃至“非文字資料”數據庫的建設仍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當前,甲骨文字考釋的難度越來越大,其研究已經陷入了瓶頸。與(yu) 之相反,非文字資料的整理和研究還存在很大的提升和突破空間。無字甲骨在研究商周乃至更早時期中國的占卜禮俗、政治製度、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方麵有著直接的關(guan) 係,因而無字甲骨的研究符合了今後甲骨學發展的趨勢。隨著國家對以甲骨文為(wei) 代表的冷門絕學的重視,有必要整合學術力量對甲骨非文字資料專(zhuan) 題進行係統的研究,以使甲骨學和商周曆史的整體(ti) 深入研究達到一個(ge) 質的飛躍。

  總之,無字甲骨蘊含了豐(feng) 富的曆史與(yu) 文化價(jia) 值,是被忽略的學術富礦。改變當前的薄弱現狀,促進甲骨學研究的全麵發展,是甲骨學者們(men) 義(yi) 不容辭的責任。

    (本文是2020年度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商代甲骨非文字資料的整理研究和數據庫建設〔編號:20&ZD305〕階段性成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