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高溫影響全國超9億人!還要熱多久?
連日來,南方多地持續高溫,“火爐”模式超長待機。據報道,浙江、四川、河南等地多人確診熱射病,甚至還出現死亡病例。
熱射病到底是什麽(me) ?這輪高溫天氣有多猛?還要熱多久?
今年夏季有多熱?
——高溫時間超30天,71個(ge) 氣象站突破曆史極值
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今年6月以來(截至7月12日),我國平均高溫日數5.3天,較常年同期偏多2.4天,為(wei) 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最多。
6月13日以來,我國出現今年首次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影響大。截至7月12日,高溫事件已持續30天,覆蓋國土麵積達502.1萬(wan) 平方公裏,影響人口超過9億(yi) 人。
全國共有71個(ge) 國家氣象站的最高氣溫突破曆史極值,其中河北靈壽(44.2℃)、槁城(44.1℃)、正定(44.0℃)和雲(yun) 南鹽津(44.0℃)日最高氣溫達44℃以上。
近期來看,7月13日,南方出現大範圍高溫天氣,四川東(dong) 部、重慶、陝西東(dong) 南部、湖北西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東(dong) 北部、福建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達到38~41℃,四川古藺42.6℃。
7月14日,浙江、重慶、雲(yun) 南、江蘇等多地發布70餘(yu) 個(ge) 高溫紅色預警。
高溫熱浪為(wei) 何頻發?
——全球變暖、大氣環流異常、拉尼娜事件
世界氣象組織(WMO)日前宣稱,根據歐洲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數據,全球剛剛經曆了有記錄以來第三的火熱六月,並出現了廣泛的極端高溫事件。
氣象專(zhuan) 家分析,全球變暖是北半球高溫熱浪事件頻發的氣候大背景,大氣環流異常則是6月以來全球多地高溫熱浪頻發的直接原因。
具體(ti) 到我國,目前正在持續的拉尼娜事件為(wei) 今年6月以來南方高溫的發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氣候背景條件,尤其是7月中緯度暖高壓帶發展加強,導致出現大範圍的高溫天氣。
據了解,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大範圍持續高溫事件典型年份有2003年、2013年、2017年等。總體(ti) 看來,今年的高溫事件開始時間早於(yu) 上述3年,持續時間和曆史極值站數目前還不及這3年,影響範圍和單站最高氣溫雖也不及2017年,但已超過了2003年和2013年。
高溫天氣還要持續多久?
——未來十天南方地區多高溫少雨天氣
據中央氣象台預告,自7月6日以來,中央氣象台已經連續9天發布高溫預警。預計至17日,四川盆地東(dong) 部、江淮、江漢、江南、華南等地的高溫晴熱天氣仍將持續,大部地區日最高氣溫一般為(wei) 35~38℃,局地可達40℃以上。
17-20日,四川盆地、江漢、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沿江、華南西北部等地將出現降雨過程,高溫天氣得以緩解,江南東(dong) 南部、華南東(dong) 部持續高溫悶熱天氣。
21日之後,南方地區高溫將再次發展,範圍擴大,福建、江西、浙江南部等地日最高氣溫可達39~41℃。
熱射病到底是什麽(me) ?
——重症中暑,可危及生命
根據《中國熱射病診斷與(yu) 治療專(zhuan) 家共識》,“熱射病”是由熱損傷(shang) 因素作用於(yu) 機體(ti) 引起的致命性疾病,是由於(yu) 暴露於(yu) 熱環境或者劇烈運動導致的機體(ti) 產(chan) 熱與(yu) 散熱失衡。
當溫度過高時,人體(ti) 中的水分和電解平衡會(hui) 遭到破壞,引發頭暈、胸悶等一係列身體(ti) 不適,這種情況稱為(wei) 中暑。“熱射病”在中暑中的分級就是重症中暑。
熱射病通常發生在夏季高溫同時伴有高濕的天氣,通常表現為(wei) 高熱、體(ti) 溫達到40℃以上、皮膚幹熱無汗、神誌障礙、髒器衰竭等。如得不到及時妥善救治,熱射病病死率介於(yu) 20%至70%,50歲以上患者可高達80%。
哪些人容易得熱射病?
——老人、小孩、戶外作業(ye) 人員要注意
需要預防熱射病的重點人群,主要有兩(liang) 種。一類主要由於(yu) 高強度體(ti) 力活動引起機體(ti) 產(chan) 熱與(yu) 散熱失衡而發病,常見於(yu) 夏季劇烈運動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參訓的官兵、運動員、消防員、建築工人等。
另一類常見於(yu) 年幼者、孕婦和年老體(ti) 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礎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損的個(ge) 體(ti) ,通常是被動暴露於(yu) 熱環境引起機體(ti) 產(chan) 熱與(yu) 散熱失衡而發病。
專(zhuan) 家提醒,對於(yu) 熱射病而言,預防很重要。要避免高溫時段外出,加強通風,保持合適室溫,長時間直曬時需做好防護。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如果出現心跳加速、頭暈、頭痛、呼吸急促等中暑症狀,要盡快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