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養牛,要規模還跟科技要效益
“真正要增加老百姓收益,就要在品種改良上下功夫,我的夢想是讓優(you) 良品種的肉牛走進千家萬(wan) 戶。”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西安鎮胡灣村,26歲的劉晗煒一直沒閑著。他在合作社的1000多頭肉牛裏精挑細選出10多頭優(you) 質種牛,準備和本地黃牛雜交,培育適宜當地養(yang) 殖的高品質肉牛。
2017年,為(wei) 響應國家環保號召,劉晗煒家裏關(guan) 閉了經營16年的磚廠,轉型從(cong) 事肉牛養(yang) 殖。之前在海原肉牛研究院工作、專(zhuan) 門研究肉牛養(yang) 殖技術的劉晗煒辭去工作回到家鄉(xiang) ,組建了智通養(yang) 殖合作社,投身精準扶貧事業(ye) 。他除了處理合作社在養(yang) 殖技術方麵的問題,還全麵參與(yu) 肉牛銷售。
胡灣村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chan) 業(ye) 聯農(nong) 帶農(nong) 運營模式,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晗煒的父親(qin) 劉智牽頭成立,采取貧困戶入一點、政府投一點、支部書(shu) 記籌一點的方式解決(jue) 發展資金。借助“華潤基礎母牛銀行模式”,胡灣村對未脫貧戶和已脫貧發展動力不足的56戶建檔立卡戶納入托管代養(yang) ,由貧困戶從(cong) 華潤公司賒牛,投放到合作社,分三年向貧困戶分紅。
近年來,海原縣大力發展肉牛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專(zhuan) 門成立了肉牛研究院,邀請北京和銀川的專(zhuan) 家對海原肉牛產(chan) 業(ye) 把脈問診並開展技能培訓。智通合作社也為(wei) 當地養(yang) 殖農(nong) 戶提供飼養(yang) 和防疫技術,給貧困戶賒銷基礎母牛、賒銷公牛犢育肥增加收入。短短幾年,合作社帶動了全村人投身肉牛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中,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賒銷華潤基礎母牛84頭。50歲的村民陳柱說:“現在養(yang) 牛和以前不一樣了,對於(yu) 要生產(chan) 的牛,就像對人一樣需要精心照料,確保優(you) 生優(you) 育。”自從(cong) 合作社成立,陳柱就一天也沒離開過這裏。在智通合作社,和陳柱一起幹活的有20多個(ge) 村民,他們(men) 都是胡灣村脫了貧的農(nong) 民,一年下來每人能拿到4萬(wan) 多元的工資。
“養(yang) 得好是根本,賣得好是關(guan) 鍵,讓農(nong) 民收益是最終目標。”在劉晗煒的努力下,合作社的肉牛品質良好,銷售覆蓋周邊地區,還遠銷四川、雲(yun) 南等地。
除了養(yang) 牛,合作社還與(yu) 農(nong) 戶訂立了青貯玉米和玉米秸稈收購合同,確保應收盡收。“以前這些秸稈都賣不了錢,秋收後被焚燒了,現在合作社全部收購,一方麵促進了農(nong) 民增收,同時也保護了環境,是一舉(ju) 兩(liang) 得的好事。”劉晗煒說。
胡灣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有起色,當地政府也加大了支持力度,近年來先後投入產(chan) 業(ye) 扶貧資金200萬(wan) 元和壯大村集體(ti) 經濟100萬(wan) 元,作為(wei) 村集體(ti) 股金,每年能收益分紅24萬(wan) 元;此外還引領村集體(ti) 流轉土地種植青貯玉米350畝(mu) ,作為(wei) 合作社飼草基地,村集體(ti) 經濟增收10萬(wan) 元以上。目前,合作社完成總投資1200萬(wan) 元,現有牛存欄1200多頭,總資產(chan) 達3000萬(wan) 元,預計年收入將達800萬(wan) 元。
“現在規模有了,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要向科技要效益。”劉晗煒說。這兩(liang) 年,劉晗煒和技術人員通過反複研究攻關(guan) ,發現從(cong) 國外引進的優(you) 良品種西門塔爾或安格斯的前幾代和當地優(you) 質黃牛雜交,從(cong) 肉質、出肉率都能達到最好效益。“從(cong) 靠天吃飯到靠科技致富,這是我們(men) 這一代人的使命,我們(men) 有充足的信心培育好良種肉牛,打出西海固肉牛品牌,帶動更多農(nong) 戶增加收益。”劉晗煒充滿信心地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