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陸海新通道交出5年成績單
人民網重慶7月24日電 (劉政寧、許琳珮)當前,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7月初,老撾-中國進出口商品集散分撥中心在這裏揭牌,將在重慶無水港搭建集中采購和分銷體(ti) 係,開展產(chan) 業(ye) 全鏈條合作。”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義(yi) 真表示,“重慶無水港預計在今年底建成投運。未來,越來越多的大米、香蕉、石材等老撾特色產(chan) 品將‘搭乘’陸海新通道來到重慶,並在重慶分撥。”
這隻是陸海新通道建設的一個(ge) 縮影。在第四屆西洽會(hui) 期間,西部陸海新通道省際協商合作聯席會(hui) 議第二次會(hui) 議在重慶舉(ju) 辦。會(hui) 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發布並解讀了《新通道新格局 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發展報告2017—2022》。
報告顯示,陸海新通道建設5年來,國際大通道功能凸顯,促進國際貨物、人員、資金、信息等加速融合,已成為(wei) 西部地區聯通世界的重要通道,為(wei) 暢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注入新動能,為(wei) 保障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推動世界經濟複蘇作出重要貢獻。
通道+樞紐+網絡
陸海新通道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新動能
報告提出,陸海新通道為(wei) 中西部地區打通了最近的南下出海口,成為(wei) 其聯通海外的物流主幹道之一,改變了西部地區長久以來麵向東(dong) 盟卻“西貨東(dong) 出”局麵,激發共建省區市發展新動能。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認為(wei) ,陸海新通道建設以來,通道沿線的重慶、成都、貴陽、南寧、昆明等區域中心城市產(chan) 業(ye) 聚集能力和人口吸引力顯著增強,經濟增速普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就拿重慶來說,它的貨運能力、貨物品類、鐵海聯運班列開行數量、對東(dong) 盟貿易額均得到大幅提升。”
據統計,2021年,重慶陸海新通道貨運量11.2萬(wan) 標箱、貨值187億(yi) 元,分別較2017年增長37倍和31倍,對東(dong) 盟貿易額174.5億(yi) 美元,較2017年增長88%。
貨運量、貨值穩步提升的同時,陸海新通道加快完善“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體(ti) 係,已形成以鐵海聯運班列、國際鐵路班列、跨境公路班車三種運輸組織方式為(wei) 主,公鐵聯運、海公鐵聯運、公海聯運為(wei) 補充的運輸結構。
重慶市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主任巴川江介紹,目前,通道運輸網絡覆蓋全球107個(ge) 國家和地區的319個(ge) 港口。2022年上半年,鐵海聯運班列圖定線路由9條增至12條,累計發送貨物37.9萬(wan) 標準箱,同比增長33.4%,上升態勢強勁。
陸海新通道朋友圈越擴越大
支撐引領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內(nei) 蒙古、陝西的煤炭經陸海新通道運至重慶等地;青海的純堿經通道運至廣西支持玻璃產(chan) 業(ye) ;廣西的玻璃經通道運至川渝支持汽車產(chan) 業(ye) ……
目前,按照“13+1”省際協商合作機製和“統一品牌、統一規則、統一運作”市場協調機製,陸海新通道跨區域綜合運營平台建設不斷推進,已有重慶、廣西、貴州、甘肅、寧夏、新疆等多個(ge) 省份參與(yu) 共建,各省區市也借此實現協同發展。
對外,陸海新通道開辟與(yu) RCEP成員國合作共贏新路徑。報告顯示,陸海新通道有效聯通中國與(yu) 東(dong) 盟國家,促進了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優(you) 化配置,將中國西部內(nei) 陸地區與(yu) 東(dong) 盟間物流周期縮短10天以上。
同時,積極打通中國西部與(yu) 東(dong) 南亞(ya) 之間農(nong) 產(chan) 品、海產(chan) 品便捷運輸新路徑,並在東(dong) 南亞(ya) 地區設立海外倉(cang) ,開通跨境公路班車幹線,布局鐵路、港口、航運企業(ye) 和通道運營平台,最大程度節省運營成本。
張威認為(wei) ,未來應當繼續堅持高水平地推動共建陸海新通道。其中,要持續完善運營組織統籌協調功能。繼續深化區域開放合作,盡快實現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和跨區域綜合運營平台在“13+1”省區市全覆蓋,推進“13+1”省區市共商共建共享的格局不斷深化。還要持續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對接RCEP和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建設,構建陸海新通道利益共同體(ti) ,推進落實各項實施方案與(yu) 合作規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