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用戶協議藏貓膩,別總想著走偏路算計消費者
作者:劉婷婷 法學副教授
作為(wei) 消費者,你可能想不到在APP和網頁裏手動勾選的用戶協議中,竟藏了這麽(me) 多門道,例如指定消費爭(zheng) 議管轄法院的條款,要是隨手勾選“同意”,一旦發生訴訟糾紛,消費者就得跑到異地去打官司。
近日,《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調查、梳理了30多家企業(ye) 的“用戶協議”以及“中國裁判文書(shu) 網”上數十個(ge) 與(yu) 管轄權相關(guan) 的消費爭(zheng) 議訴訟,發現了不少貓膩:在“用戶協議”“隱私政策”“購買(mai) 合同”中,關(guan) 於(yu) 消費爭(zheng) 議糾紛處理的條款,都會(hui) 對爭(zheng) 議處理方式以及管轄機構作出規定,但結合相關(guan) 企業(ye) 的地址可以發現,所指定的管轄法院和企業(ye) 所在地多在同一地點。
這樣的“設計”,對消費者來說並不友好。按照正常邏輯,消費者購買(mai) 商品或服務時,很少在意企業(ye) 所在地,因消費問題產(chan) 生了糾紛,沒有哪個(ge) 消費者願意跑去外地,去企業(ye) 所在地打官司,自行維權的成本一算就不是小數目。窩著一肚子氣,大老遠跑到企業(ye) 所在地,吃住行都得花銷,還不一定能打贏官司,換了誰都得掂量著來。
當消費者遇到產(chan) 品或服務問題,有權通過訴訟等方式維護自身權益,可眼下,企業(ye) 通過霸王條款打的這些“小算盤”,堵住了消費者維權訴訟的通道。在企業(ye) 看來,“用戶協議”“購買(mai) 合同”等,是企業(ye) 與(yu) 消費者之間共同簽署的,白紙黑字,你情我願,消費者既然勾選同意,有了糾紛就這麽(me) 處理。消費者若不樂(le) 意,可以用腳來投票,選擇不簽署協議。
這份看似公平實則霸道的協議,究竟有多大效力?盡管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合同或者其他財產(chan) 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shu) 麵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yu) 爭(zheng) 議有實際聯係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這一規定也是有條件、有原則限製的。
一句話概括就是:這份企業(ye) 與(yu) 用戶之前的協議,應當體(ti) 現公平公正,合乎《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而不是企業(ye) 們(men) 現在彼此默認的“暗度陳倉(cang) ”。
從(cong) 新聞中可知,涉及吃穿住行用等生活各方麵的APP和網站,其條款裏的類似貓膩都成了一種“約定俗成”。這些不合理地免除或減輕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或限製對方主要權利的做法,都是霸王條款的特征。根據《民法典》,有“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製對方主要權利”“提供格式條款一方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等情形,“該格式條款無效”。回看企業(ye) 現在的用戶協議,基於(yu) 對消費者一方的權利排除和限製,指定管轄條款的做法,已涉嫌違法。
市場是企業(ye) 和消費者共同的市場,不是一方借機漁利的“名利場”。對於(yu) 企業(ye) 來說,與(yu) 其在用戶協議等文本上藏貓膩,為(wei) 自己爭(zheng) 取利益空間,不如以用戶為(wei) 本,構建法律之上更和諧的市場關(guan) 係。(劉婷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