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基層稅務部門如何推進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2-07-28 10:01: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黨(dang) 中央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nong) ”工作的總抓手。隰縣作為(wei) 呂梁山集中連片曾經的國家級特困縣,在曆史性消除絕對貧困、退出貧困縣序列的過程中,稅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隰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時期,研究和探索稅收如何更好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yi) 。

  稅收支持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實踐探索

  今年以來,隰縣稅務局緊盯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跳出稅務謀工作,服務發展顧大局,推出了“11345惠農(nong) 工程”,采取一係列有力措施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黨(dang) 建引領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造“紅動隰州助燃鄉(xiang) 村振興(xing) ”稅農(nong) 黨(dang) 建聯盟服務品牌,組織稅務幹部走進農(nong) 村、貼近農(nong) 業(ye) 、服務農(nong) 民,讓稅收惠農(nong) 政策落實得更加有溫度、有力度、有速度。紮實開展駐村幫扶,真心真情為(wei) 群眾(zhong) 排憂解難,幫助建設了宋家河鄉(xiang) 村文化廣場、稅農(nong) 連心橋等基礎設施,為(wei) 持續推動鄉(xiang) 村組織興(xing) 、產(chan) 業(ye) 興(xing) 、文化興(xing) 注入了稅務活力。

  真金白銀助力企業(ye) 發展。主動將落實稅惠政策與(yu)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相融合,全力支持鄉(xiang) 村企業(ye) 和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呈遞進、打連發的退稅減稅政策為(wei) 企業(ye) 帶來了真金白銀的實惠。特別是今年4月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出台後,第一時間為(wei) 鄉(xiang) 村企業(ye) 辦理留抵退稅,為(wei) 助企紓困、助力“三農(nong) ”提供了有力資金支持。

  精細服務創優(you) 營商環境。堅持做好稅費服務“大文章”,深入開展“振興(xing) 鄉(xiang) 村路、情暖稅務行”活動和“鄉(xiang) 村稅惠夜校、鄉(xiang) 鎮流動小課堂、一戶一策稅惠興(xing) 農(nong) 讀本、一村一稅務谘詢師”四大專(zhuan) 項行動,“點對點”為(wei) 企業(ye) 製定個(ge) 性化政策輔導方案,確保企業(ye) “應知盡知”“應享盡享”,為(wei) 企業(ye) 安心創業(ye) 提供稅務正能量。

  稅收杠杆撬動產(chan) 業(ye) 升級。梨果產(chan) 業(ye) 是隰縣的特色支柱產(chan) 業(ye) ,隰縣稅務局大力扶持“公司+農(nong) 戶”型企業(ye) ,打造五個(ge) 屬地稅務所“一所一業(ye) ”幫扶示範典型,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梨果產(chan) 業(ye) 升級,通過落實利企惠農(nong) 優(you) 惠政策、搭建稅企交流平台等措施,先後助力野裏垣、好樂(le) 佳等百餘(yu) 家涉農(nong) 企業(ye) 發展壯大,推動電商平台直供、加工體(ti) 驗等一批農(nong) 業(ye) 新業(ye) 態逐步形成。

  國家涉農(nong) 政策的“輕稅”“免稅”,達到了對農(nong) 民和涉農(nong) 企業(ye) 減負及涵養(yang) 稅源的目的,但可提供的地方財力也非常有限,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中以從(cong) 事農(nong) 產(chan) 品購銷和初加工的企業(ye) 居多,三產(chan) 融合發展程度偏低,產(chan) 業(ye) 鏈條短、規模小、深度不夠,涉農(nong) 的市場主體(ti) 稅收貢獻度偏低。同時,涉農(nong) 產(chan) 業(ye) 的稅收管理難度較大。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組織形式多為(wei)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稅法遵從(cong) 度不高,財務管理水平較低,少數市場主體(ti) 遊離在稅收監管之外,治理基礎比較薄弱。此外,稅惠政策的係統性和引導性需進一步加強,還需要在推動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鏈條延伸和新業(ye) 態新經濟上出台更有力的舉(ju) 措及更優(you) 惠的激勵機製。

  深化鄉(xiang) 村振興(xing) 稅收效應的建議

  既要有總體(ti) 的規劃和思路建立健全支持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發展的稅收政策體(ti) 係,又要適時調整,提升實效性和引導扶持作用。

  一是進一步加強對主導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的稅收扶持,培植地方稅源。處理好“予”與(yu) “收”的關(guan) 係,稅源基礎才會(hui) 越來越厚實。擴大市場主體(ti) 規模。既要大力扶持各類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發展,又要加強稅收監管,規範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納稅行為(wei) 。助力梨果產(chan) 業(ye) 效應發揮。在隰縣玉露香梨的品牌提升、品牌保護、品牌營銷上進行稅收政策引導,提升產(chan) 業(ye) 規範化、標準化和規模化水平。組建主導產(chan) 業(ye) 稅收管理服務專(zhuan) 業(ye) 團隊。賦予數據分析、風險監控、納稅評估等職責,實施定向管理服務。加強與(yu) 梨果產(chan) 業(ye) 經濟聯合社的協同共治,堵塞行業(ye) 漏洞,壯大地方財力。

  二是進一步助力鄉(xiang) 村三產(chan) 融合發展,創新創優(you) 稅收營商環境。稅收助力鄉(xiang) 村三產(chan) 融合發展是拓寬農(nong) 民增收渠道和構建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重要舉(ju) 措。聚焦“精準滴灌”,高效釋放稅惠紅利。精準落實貫穿農(nong) 產(chan) 品種植、生產(chan) 、加工、流通、消費各環節的稅惠政策,引導有條件的鄉(xiang) 村企業(ye) 補鏈、延鏈、強鏈,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突出“重點扶持”,完善聯農(nong) 帶農(nong) 機製。對聯農(nong) 帶農(nong) 企業(ye) 在融資周轉、經營拓展等方麵給予支持,鼓勵“公司+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全鏈條打通和種植、加工、銷售一體(ti) 化經營,帶動農(nong) 民就業(ye) 增收。打造“服務高地”,引進培育更多產(chan) 業(ye) 。配合政府做好產(chan) 業(ye) 引進培育工作,為(wei) 引進企業(ye) 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稅收支持服務。

  三是進一步深化稅收治理,破解涉農(nong) 稅收征管難題。全方位提升稅收服務、監管、執法能力,持續提升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的稅收治理水平。精細服務,提供全方位涉稅服務。做實日常政策輔導,滿足個(ge) 性化涉稅需求,提供“一企一策”稅費政策輔導方案;精準監管,實施差別化分類管理。對鄉(xiang) 村企業(ye) 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對A級企業(ye) 突出需求服務。對B級企業(ye) 進行納稅輔導。對C級企業(ye) 實施風險評估。對D級企業(ye) 加強重點監管;精確執法,營造公平公正稅收環境。建議改革收購農(nong) 產(chan) 品發票抵扣政策,實行銷售實耗法抵扣政策。實施“智慧”執法,充分利用既有數據資源,篩查涉稅風險疑點。

  四是進一步完善涉農(nong) 稅收政策的頂層設計,提升稅收政策引導能力。建議不斷適應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改革與(yu) 發展的需要,出台更多有針對性的涉農(nong) 稅收政策,建立一個(ge) 相對有效的“平衡區”。完善引導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政策統籌規劃。將稅收優(you) 惠延伸至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鼓勵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擴大規模,向精深加工環節發展。加大對涉農(nong) 服務業(ye) 的稅惠支持力度,培植“互聯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電商、農(nong) 村生態康養(yang) 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濟,提高農(nong) 民組織化程度。完善引導資源要素回流鄉(xiang) 村的稅惠政策。比如,在引導資本方麵,對金融機構扶持“三農(nong) ”信貸收入給予稅費減免;在引導人才方麵,對優(you) 秀人才服務“三農(nong) ”所得免征個(ge) 人所得稅;在引導技術方麵,對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的引進技術、設備成本允許稅前加計扣除等。完善涉農(nong) 稅收分配製度。讓涉農(nong) 稅收、鄉(xiang) 村稅收更多的留在當地,形成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促進鄉(xiang) 村稅收、鄉(xiang) 村稅收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良性循環。(國家稅務總局隰縣稅務局黨(dang) 委書(shu) 記、局長 陳晶晶)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