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30年增長近6倍 我國家庭戶人均居住麵積達41.76平方米

發布時間:2022-08-10 10:11: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期發布的《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披露全國家庭居住狀況——

  41.76平方米,我們(men) 的“家”更舒適了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進一步披露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詳細數據,其中居住狀況的數據引起廣泛關(guan) 注。

  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家庭戶人均居住麵積達41.76平方米,平均每戶住房間數為(wei) 3.2間,平均每戶居住麵積達到111.18平方米。這一數據涵蓋城鄉(xiang) ,其中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麵積為(wei) 36.52平方米。

  30年增長近6倍

  2020年底,29歲的陳維在上海買(mai) 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作為(wei) 小兩(liang) 口的婚房使用。30多年前,陳維的父母剛結婚時,和陳維的祖父母擠在一室一廳的房子裏。1995年,陳維的父親(qin) 購入一套60多平方米的單位福利房,陳維和父母終於(yu) 有了獨立的住房。

  陳維一家三代住房環境的變化折射出中國人居住條件的改變。1990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麵積為(wei) 7.1平方米,而2020年已達到41.76平方米。全國家庭戶人均居住麵積30年間增長近6倍。

  這些改變是如何發生的?

  據介紹,人均住房麵積顯著提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住房體(ti) 製改革。1998年,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製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提出“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並要求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wei) 主的住房供應體(ti) 係。“中國的住房體(ti) 製改革極大調動了樓市供需雙方的積極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hui) 研究院研究員趙秀池告訴記者。同時,個(ge) 人、單位和城市三級住房基金以及住房公積金製度的建立和完善、工資結構中引入住房補貼等改革措施,也為(wei) 住房商品化奠定了基礎。

  伴隨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們(men) 對住房的需求持續攀升。陳維告訴記者:“我祖輩那一代的主要訴求是一家人有地方住。父輩買(mai) 房時,會(hui) 考慮在能力範圍內(nei) 買(mai) 麵積更大的房子,提升住房舒適度。到了我自己買(mai) 房的時候,還會(hui) 考慮小區環境、物業(ye) 管理、區位等多方麵因素。”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麵積超過17億(yi) 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6%。“人均住房麵積越大,居民住房越寬敞,意味著人們(men) 的住房水平越高。”趙秀池說。根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發布的《城鎮家庭居民“住有所居”量化指標研究報告》,中國城鎮家庭居民人均住房麵積分為(wei) 底線標準(13平方米)、提升標準(20~30平方米)、舒適標準(30~40平方米)。從(cong) 7.1平方米到41.76平方米,人們(men) 的居住環境越來越舒適,穩步邁向“安居”。

  從(cong) 家鄉(xiang) 流向大城市

  在北京工作的第6年,四川姑娘王瑾終於(yu) 擁有了自己的“小窩”。這是一套40多平方米、一室一廳的房子,“房屋麵積雖然隻有我老家房子的1/3,但目前我一人獨居,大小剛好。”王瑾說。

  在中國,有不少人和王瑾一樣在老家有住所,實際工作、生活在外地。而城鄉(xiang) 之間、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間,人均住房麵積存在較大差距。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城市、鄉(xiang) 村家庭戶人均住房建築麵積分別為(wei) 36.52平方米、46.8平方米。同時,不同城市之間的住房狀況也有較大差別。

  西藏、河南、湖南、湖北、雲(yun) 南、青海和江蘇的城市家庭人均住房麵積較大,均超過40平方米。其中,西藏的城市人均住房麵積最大,為(wei) 51.33平方米。

  城市人均住房麵積較小的有廣東(dong) 、上海、海南、北京。其中廣東(dong) 城市家庭戶人均住房麵積為(wei) 29.59平方米,是全國唯一一個(ge) 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麵積低於(yu) 30平方米的省份。

  “各地住房麵積的差別與(yu) 人口流動趨勢有關(guan) 。就人均住房麵積而言,人口流動對流入地和流出地存在相反的影響。”中國人口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史毅告訴記者。對流出地來說,家庭住房的“分子效應”被擴大,原有家庭住房被更少的人口使用,因此人均住房麵積更大。最具代表性的是東(dong) 北三省、貴州、青海、內(nei) 蒙古和山西,過去10年間,這些地方的人均住房麵積增長在36%以上,遠超全國25%的平均增速。就流入地來看,人口大量湧入,人均住房麵積因此較小。廣東(dong) 、浙江、上海、北京等地較具代表性,過去10年人均住房麵積增長基本在21%以下。

  家庭人口規模的差異也造成各地戶均住房麵積的差別。據統計,黑龍江、遼寧、吉林的平均家庭戶規模為(wei) 2.13人、2.19人、2.25人,廣東(dong) 、上海、北京的平均家庭戶規模為(wei) 2.38人、2.38人、2.3人,均低於(yu) 全國2.49人/戶的平均水平。而這6個(ge) 省份的戶均住房麵積均不足80平方米,在全國排名靠後。

  “部分經濟較發達城市的房價(jia) 更高,導致住房成本較高,戶均居住麵積較小。”史毅說,而社會(hui) 文化觀念的變遷使家庭趨於(yu) 小型化,“代際之間生活觀念的衝(chong) 突讓更多人選擇不與(yu) 父母同住,降低了‘多代戶家庭’的占比。同時,受不婚、晚婚、丁克等婚姻觀念和離婚率等因素影響,單人戶、兩(liang) 人戶占比更多,間接擴大了人均住房麵積。”

  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人均住房麵積的增加反映了人們(men) 居住環境的改變,但也有人提出疑問:按照一家三口人計算,人均住房麵積超41平方米意味著一家人住在120多平方米的房子裏。部分網友稱自家並未達到這一水平,“我們(men) 是不是‘被平均了’?”那麽(me) ,如何看待人均居住麵積?

  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統計數據涵蓋城鎮居民,也有農(nong) 村居民;有一二線城市居民,也有三四線城市居民。城鄉(xiang) 住房差異、城市規模差異、居民的居住麵積內(nei) 部差異越大,按照平均數統計給人的感覺差異也就會(hui) 越大。但總體(ti) 上看,人均住房麵積變化能較好地體(ti) 現房地產(chan) 行業(ye) 的發展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們(men) 總體(ti) 居住條件的提升。觀察民生改善情況還可以參考各地住房麵積的中位數,有利於(yu) 更好地理解當地“中間部分”居民所處的居住環境。

  “人均住房麵積是平均數,但不代表每個(ge) 人都能擁有這樣的住房水平。判斷人們(men) 住得好不好,除了看居住麵積,也要關(guan) 注居住的配套設施、綠化率等。”趙秀池說,“另外,在整體(ti) 住房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還要關(guan) 注低收入群體(ti) 的住房保障。在部分人口密集且住房成本較高的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的租房需求較突出,加快保障性租賃住房十分必要。”

  據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統計,2021年,在人口流入較多的40個(ge) 重點城市,已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94.2萬(wan) 套,約可解決(jue) 近300萬(wan) 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此外,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165萬(wan) 套;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56萬(wan) 個(ge) ,惠及居民965萬(wan) 戶。

  “今年將繼續穩妥實施房地產(chan) 長效機製,保障住房的剛需,同時滿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進房地產(chan) 業(ye) 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努力穩地價(jia) 、穩房價(jia) 、穩預期。另外,我們(men) 將推進住房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希望全年能夠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40萬(wan) 套(間),新籌集公租房10萬(wan) 套,棚戶區改造120萬(wan) 套。”住建部有關(guan) 負責人說。

  專(zhuan) 家認為(wei) ,中國的房地產(chan) 業(ye) 經過多年發展,有力保障了“安居夢”。接下來應繼續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做好城鄉(xiang) 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住房供應規劃,從(cong) 源頭處理好人、地、房的關(guan) 係,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場,更好地滿足人們(men) 的居住需求。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