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文 共贏——從三個關鍵詞看我國海洋生態經濟未來發展
新華社濟南8月10日電 題:科技 人文 共贏——從(cong) 三個(ge) 關(guan) 鍵詞看我國海洋生態經濟未來發展
新華社記者邵琨
海水養(yang) 殖設備不僅(jin) 能養(yang) 魚,還是“網紅”旅遊打卡點;海草床不僅(jin) 能引來大天鵝,還能降低碳排放。10日召開的東(dong) 北亞(ya) 海洋經濟創新發展論壇暨2022中國海洋經濟論壇上,科技、人文、共贏,成為(wei) 與(yu) 會(hui) 嘉賓和專(zhuan) 家討論我國海洋生態經濟未來發展之路的關(guan) 鍵詞。
在距離山東(dong) 煙台萊山區漁人碼頭大約2公裏的大海中,“耕海一號”海洋牧場綜合平台猶如一朵巨大的“海上花”。3個(ge) 直徑40米的圓形網箱組成“花瓣”,每朵“花瓣”養(yang) 殖體(ti) 積約1萬(wan) 立方米。“海上花”每年可養(yang) 殖海水魚類20萬(wan) 尾,年產(chan) 約15萬(wan) 公斤。
這三朵“花瓣”上有60個(ge) 垂釣位,“花心”處還設有近600平方米的多功能廳。遊客可以在平台垂釣、品嚐海鮮,還可以欣賞海洋文化科普影片。每年,“耕海一號”可接待遊客5萬(wan) 人。
通過液壓樁係統,“耕海一號”穩固地矗立於(yu) 海麵。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設備基本滿足日常用電需求,汙水處理設備讓生活汙水零排放,海水淡化技術每天可產(chan) 淡水20立方米。根據風向、海水流動等情況,“耕海一號”可以調整投餌位置及數量,從(cong) 而達到科學投喂、精準投喂的效果。
一係列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讓一個(ge) 海水養(yang) 殖設備成為(wei) 旅遊觀光平台。在海洋生態經濟領域,一二三產(chan) 業(ye) 正在深度融合。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研究員羅續業(ye) 說,在海洋觀測儀(yi) 器、深水平台等領域,我國已具備總體(ti) 設計和係統集成能力。在具體(ti) 技術和產(chan) 品上,我國已實現對國際先進水平的全麵跟蹤,並不斷推進產(chan) 業(ye) 化進程。
我國廣闊的海域中,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隨著經濟和社會(hui) 的發展,海島旅遊將成為(wei) 旅遊業(ye) 發展的下一個(ge) 突破口。但是,相比海濱城市,海島旅遊需要更長的培育期。
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主任張海峰說,我國海島旅遊當前主要以自然資源為(wei) 依托,人文特色尚不足,存在旅遊產(chan) 品同質化、服務體(ti) 係不完善等情況。
但從(cong) 遊客的需求看,他們(men) 不僅(jin) 追求原生態環境,還更注重服務品質,看重海島的人文資源。
張海峰認為(wei) ,未來發展海島旅遊,地方政府不僅(jin) 要打造良好生態環境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還要細化區域分工和定位,特別是要用特色的人文資源提升旅遊產(chan) 品創意水平。
此外,發展“藍色碳匯”生態係統實現共贏,也成為(wei) 本次海洋生態經濟討論的重要議題。
據了解,作為(wei) 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海洋生物主力軍(jun) ,紅樹林、濱海鹽沼、海草床被國際公認為(wei) 三大“藍色碳匯”生態係統。檉柳、堿蓬、珊瑚礁等也有吸碳固碳的作用。
在山東(dong) 威海,當地通過開展大葉藻海草床規模化修複,打造“海底草原”“海底森林”。海草床能為(wei) 大天鵝提供豐(feng) 富餌料,每年吸引了萬(wan) 餘(yu) 隻大天鵝前來越冬,也因此吸引了大量遊客。
相關(guan) 專(zhuan) 家表示,發展“藍色碳匯”生態係統,正成為(wei) 海洋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著力點。它不僅(jin) 能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還能為(wei) 地方帶來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達到綠色發展、人海和諧的共贏效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