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飛濺的焊花裏……(逐夢·致敬功勳黨員)

發布時間:2022-08-16 10:08:00來源: 人民日報

  一會(hui) 兒(er) 火花四濺,一會(hui) 兒(er) 激烈討論。

  湖南,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廠區內(nei) 的“艾愛國焊接實驗室”,幾名身穿深藍色工裝的工人正低著頭,專(zhuan) 心致誌研究一個(ge) 結構件的焊接。

  一位年長者,左手拿防護罩,右手持焊槍。他抬起頭來,笑容在淌著汗水的臉上綻開。他,就是“七一勳章”獲得者、72歲的湘鋼焊接顧問、被譽為(wei) “鋼鐵裁縫”的大國工匠艾愛國。

  這隻是極平常的一幕。艾愛國緊握焊槍53年,“焊花”不息,成為(wei) 我國焊接領域“領軍(jun) 人”、工匠精神的傑出代表。

  始終如一

  2021年7月,剛從(cong) 北京受頒“七一勳章”回到湘潭不久,艾愛國就接到一個(ge) 新任務:河北一家鋼管公司慕名而來,想請艾愛國焊接一根300毫米直徑、18米長的軸。

  一開始,湘鋼的領導和同事都不讚同他接這個(ge) 活兒(er) 。畢竟年過七旬了,雖然有經驗和技術,但身體(ti) 會(hui) 吃不消的。再說,這個(ge) 活兒(er) 難度不小。18米長的軸,抗壓強度大,要考慮變形,還要考慮受力情況……

  艾愛國7年前已經退休,但剛退休的他,很快又被返聘回湘鋼技術質量部材料研究所。湘鋼集團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艾愛國焊接實驗室”。他的心還留在湘鋼。返聘回廠的艾愛國,仍舊每天按時上下班打卡。有人勸他,這麽(me) 大年紀了,不用每天都來,或者可以晚點再來。他隻是微笑麵對。他時常告誡自己:自己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隻要還在崗位上,就要以嚴(yan) 格的標準對待工作,一以貫之。

  雖然接下了河北這家鋼管公司的活兒(er) ,但艾愛國心裏知道,困難不會(hui) 少。焊接的軸抗壓強度要求嚴(yan) 格,且有18米長,容易變形,焊接時必須保持直線度,不能有絲(si) 毫彎曲。鋼的強度非常大,焊接時還時刻要考慮裂紋的問題。隻要焊接時出現裂紋,就等於(yu) 焊接失敗。即便是幾年後出現裂紋,也屬於(yu) 焊接工藝不完善、焊接技術不過關(guan) ,也屬於(yu) 失敗。

  艾愛國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正焊接工藝。焊接前,他把焊接所需條件一條一條寫(xie) 在本子上,做了最細致的準備。14個(ge) 小時的連續奮戰,焊花飛濺,汗水直流,整個(ge) 場麵緊張有序。最後,用X光射線檢測,合格率達100%,各項指標均滿足設備運行要求。

  1950年3月,艾愛國出生於(yu) 湖南攸縣。初中畢業(ye) 後,上了一年多中專(zhuan) ,便以知識青年的身份,來到攸縣一個(ge) 偏僻的小山村鍛煉。麵對艱苦的農(nong) 村生活,他爽朗樂(le) 觀,總是挑最重最累的活兒(er) 幹,遇到困難總是衝(chong) 在最前麵,成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口中的“拚命三郎”。湘潭鋼鐵公司到攸縣招工,生產(chan) 大隊第一個(ge) 就推薦了“拚命三郎”。艾愛國由此成為(wei) 湘鋼管道隊的一名管道工。

  1970年1月,北京派了數千人支援湘鋼建設,其中有不少技藝高超的焊接工人。看到師傅們(men) 在管道上或是在鍋爐上,焊花飛舞、弧光閃爍,艾愛國內(nei) 心非常佩服,對焊接工作充滿向往。他緊跟著焊接師傅,幫他們(men) 挑水,扛氧氣瓶,遞工具、設備。焊接師傅喜歡這個(ge) 眼裏有活兒(er) 的小夥(huo) 子,笑著問,你是不是對焊工感興(xing) 趣?艾愛國使勁地點點頭。

  不久後,因為(wei) 焊工不夠,要從(cong) 管道工中挑幾個(ge) 年輕人跟著北京焊接師傅學徒。“讓小艾跟著我吧。”一名北京師傅生怕艾愛國被其他師傅“搶”走,率先說道。

  於(yu) 是,艾愛國拿上了焊槍,開始在焊花飛濺中燃燒夢想。

  隨後的近40年裏,艾愛國大多時間在野外施工,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即便臨(lin) 近退休時成立了“艾愛國焊接實驗室”,環境好了,設施改善了,也不用東(dong) 奔西跑了,但他依然堅持打卡上下班,單車相隨,風雨無阻。

  技術為(wei) 本

  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術,在工廠就站不住腳,更談不上為(wei) 企業(ye) 多做貢獻。

  艾愛國深知,自己進廠是來當工人的,應該“技術為(wei) 本”。

  學藝心切的他,勤於(yu) 鑽研。幸運的是,他的北京師傅不僅(jin) 技藝高超,對工作更是一絲(si) 不苟。師傅對徒弟高標準、嚴(yan) 要求,他的工匠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徒弟。

  艾愛國跟著師傅日學夜練。求知若渴的他,覺得光是苦練還不夠,還須在實踐中總結、在書(shu) 本中探尋。一有時間,他就鑽進圖書(shu) 館,閱讀從(cong) 國外翻譯過來的一些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通過學習(xi) ,對手工電弧焊及國外興(xing) 起的氬弧焊、熔化極氣體(ti) 保護焊有了一些了解。

  但他不滿足。他覺得學好氣焊還不夠,又“偷”著學電焊。沒有麵罩,就拿一塊黑玻璃看電焊師傅怎麽(me) 焊,琢磨他們(men) 的操作要領,手和臉經常被弧光灼得脫掉一層皮。等電焊師傅下班後,他就借師傅的焊把、焊罩,抓緊時間苦練。

  1982年,他以8項成績全部優(you) 異考取了氣焊、電焊合格證,成為(wei) 當時湘潭本地唯一持有“兩(liang) 證”的焊工,為(wei) 他後來的焊接技術攻關(guan) 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二年,考驗他的時刻來了。

  這年年底,當時的冶金工業(ye) 部組織全國多家鋼鐵企業(ye) 聯合研製“高爐貫流式”新型紫銅風口,想填補國內(nei) 空白。然而,最大的困難是要把紫銅的鍛造端頭對焊到同樣材料的鑄造本體(ti) 上去。懂一點焊接的人都清楚,在所有材料的焊接中,大件紫銅焊接比較難。正因如此,冶金工業(ye) 部打算隻讓湘鋼負責本體(ti) 和端頭的製作,而把棘手的焊接任務交給有經驗的大型鋼廠去完成。

  聽到這個(ge) 消息後,艾愛國的心裏湧起一股年輕人的豪情。

  “人家能幹,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能幹?”他向湘鋼的項目負責人表達自己的決(jue) 心。

  “風口焊接一直是我們(men) 感到頭痛的問題,目前還沒有什麽(me) 好的方法,湘鋼不一定能焊成啊。”項目負責人說。

  雖然艾愛國有焊銅的經驗,但還沒有掌握完整的焊接工藝。他沒再說什麽(me) ,而是回到家默默行動起來。他翻閱了公司和家裏所有的焊銅資料,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大膽提出了當時在國內(nei) 還沒有普及的“手工氬弧焊接法”的設想,並草擬了一套焊接工藝。

  艾愛國的設想與(yu) 焊接工藝讓項目負責人驚訝,當場拍板把焊接這個(ge) 活兒(er) 接過來,並成立了風口焊接攻關(guan) 組,由焊接、機械等1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組成。艾愛國則擔當起焊接工藝製定和主焊手的任務。

  由於(yu) 攻關(guan) 組人員沒有被抽出來專(zhuan) 搞課題,白天艾愛國幹完班組的日常工作後,才能趕到試驗場做試驗。焊大銅件需要預熱,焊件四周溫度高,必須用石棉板擋住身子隔熱。晚上,他再帶著試驗中出現的問題,到書(shu) 本上找答案。

  1984年1月的一天,湖湘大地下起大雪。攻關(guan) 組準備焊正式風口。讓艾愛國和攻關(guan) 組成員措手不及的是,正式風口的體(ti) 積更大一些、重一些,跟他們(men) 設想的不一樣。焊接從(cong) 上午開始,他在高溫旁站著焊了6個(ge) 多小時,衣服都濕透了,還是沒有焊接成功。

  “看樣子我們(men) 是焊不成了,還是讓別人去焊算了。”有同事搖頭說道。

  “別折騰了,放棄吧。”也有同事勸他。

  艾愛國心急如焚。當天晚上,他輾轉反側(ce) ,腦子裏老想著失敗的事。深夜時分,他爬了起來,給攻關(guan) 組負責人寫(xie) 了一份報告,分析了失敗原因,請求再給他一次機會(hui) 。

  又是一個(ge) 多月的不斷調整和反複論證。

  他感覺自己是在爬山過坳,摔倒了,爬起來,又摔倒了,又爬起來……

  3月23日,艾愛國和團隊成員再次挑戰風口焊接。這一次,工藝流程爛熟於(yu) 胸,焊接技術駕輕就熟,他們(men) 的焊接很順利。一個(ge) 、兩(liang) 個(ge) 、三個(ge) ……他們(men) 連續順利焊接了20個(ge) 風口。經檢查,全部符合國家技術標準。

  因在這次攻關(guan) 中表現突出,艾愛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漸漸地,艾愛國在焊接領域有了些名氣,慕名前來請教的人越來越多。

  艾愛國的製勝法寶,是先從(cong) 理論上搞清門道,撰寫(xie) 好焊接流程。他喜歡做筆記,每幹完一項難活兒(er) ,總要總結一番。幾十年來,他記的焊接工藝案例筆記有十幾本。那是他的財富,更是他的“核心競爭(zheng) 力”。

  舍得吃苦

  那年,公司派出一批技術人員到國外參與(yu) 拆卸高爐二手設備,艾愛國是其中一員。他負責500米長、20多米高的高架通廊的拆除任務。

  一天,中國大使館參讚來看望他們(men) 。當時艾愛國正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參讚問道:“請問哪位是艾代表?”

  “我是。”艾愛國在通廊裏回答道。

  看到艾愛國從(cong) 灰霧騰騰的通廊裏鑽了出來,滿頭灰土,參讚露出驚訝的表情。

  “您就是我們(men) 的人大代表?”參讚有點疑惑地問道。

  艾愛國微笑著回答:“是的。”

  參讚拍著艾愛國的肩膀說:“咱們(men) 中國工人就是了不起,能幹活、能吃苦!”

  艾愛國微笑著說:“要想當個(ge) 好工人,就要敢於(yu) 拚搏,舍得吃苦。”

  艾愛國的工作常常在野外,必須日曬雨淋,麵對惡劣的環境。吃苦,是他必需的選擇。對於(yu) 吃苦,艾愛國有著自己的理解。

  1984年,他獲得人生中第一個(ge) 勞模稱號——“湘鋼勞模”。此後,他又被評為(wei) 省勞模、全國勞模,成了別人眼中的“勞模專(zhuan) 業(ye) 戶”。父親(qin) 在世時一直告誡他,當勞模好比坐轎子,要是自己立不住,從(cong) 轎子上摔下來的時候,隻會(hui) 更難看。

  “勞模專(zhuan) 業(ye) 戶首先就應該是吃苦專(zhuan) 業(ye) 戶。”艾愛國說。

  1985年6月27日,艾愛國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入黨(dang) 後,他覺得自己應該加倍努力。遇到急難險重任務,他總是第一個(ge) 站出來、衝(chong) 上去。苦和累的事情,他幹得更多了。

  但是,身處一線的艾愛國,從(cong) 來不說辛苦,他把吃苦當成了一種人生樂(le) 趣。其實,人都不是鐵打的,哪有用不完的力氣呢?力量的源頭,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責任與(yu) 擔當。

  有一次,湘潭本地一家機械廠製作一口直徑3米的啤酒糊化銅鍋,在焊接中遇到困難,他們(men) 找到了艾愛國。

  艾愛國來到該廠製作車間,看完要焊的銅鍋後,廠長要給他一個(ge) 大紅包。

  “我們(men) 請您當顧問,這是顧問費。隻要銅鍋焊成功,我們(men) 還有重謝。”廠長說。

  “幫忙焊銅鍋可以,但顧問費我不能收。”艾愛國說:“你們(men) 要先與(yu) 我們(men) 公司聯係好,我從(cong) 來不接私活。”

  事後,該廠與(yu) 湘鋼進行了聯係。公司派艾愛國組成攻關(guan) 隊前去支援。

  當時正值“秋老虎”肆虐,天氣異常炎熱。同伴們(men) 每天用氣焊火焰將銅鍋外麵加熱到600攝氏度左右,艾愛國則用石棉板墊在鍋裏,跳進去焊幾分鍾,又跳出來。如此往返,經過12天苦戰,終於(yu) 把42塊扇形銅板拚成的銅鍋焊好了。而他,足足瘦了20多斤。

  “艾師傅,太感謝啦!”廠長激動萬(wan) 分,緊緊地握著艾愛國的手說:“你們(men) 的技術,你們(men) 的精神,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艾愛國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有人認為(wei) 艾愛國傻,不會(hui) 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掙大錢,但他卻因此而自豪。不管走到哪裏進行技術攻關(guan) ,或是支援,他都樂(le) 於(yu) 奉獻,不求回報。他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損於(yu) 國家和企業(ye) 利益的錢,我一分也不會(hui) 要。這也是我退休時,麵對一些企業(ye) 的高薪聘請,卻毫不猶豫選擇返聘回公司發揮餘(yu) 熱的原因。很多東(dong) 西的價(jia) 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有次在一所大學的報告廳內(nei) ,艾愛國給師生談當勞模的體(ti) 會(hui) 。正講著,從(cong) 下麵遞上來一張紙條。紙條上寫(xie) 著這樣幾句話:“你這些年來支援過那麽(me) 多工廠,按說拿一點回報也符合情理,而你卻不要,難道金錢對你就沒有一點誘惑嗎?請回答。”署名是“一群大學生”。

  他稍稍理了一下思緒,大聲說道:“同學們(men) ,人是需要錢的,因為(wei) 要吃飯、要穿衣,但不能一味鑽進錢眼裏。真正有所作為(wei) 的人,有幾個(ge) 是銅臭滿身的人呢?”

  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無私傳(chuan) 藝

  那是歐勇剛到“艾愛國焊接實驗室”當焊接試驗員時的事了。

  “師傅,讓我來。”歐勇自告奮勇地說。

  不就20厘米長的一個(ge) 銅件嗎?更何況自己還有10年的工作經驗。歐勇沒覺得焊接眼前這個(ge) 銅件有多難。

  因為(wei) 銅件有約700攝氏度,而手又離銅件非常近,歐勇雙手包了好幾層帆布,還戴上手套。他右手持焊槍,左手拿焊絲(si) ,開始焊起來。為(wei) 了防止銅件降溫過快,艾愛國在一旁加熱,讓火來回擺動,讓銅件受熱均勻。

  不一會(hui) 兒(er) ,歐勇的手開始顫抖起來,焊接自然不到位。

  “你先休息一下。”

  艾愛國把手套一戴,操起焊槍就焊了起來。沒有顫抖,隻有四濺的焊花,刺耳的滋滋聲,焊絲(si) 燃燒後的特殊氣味。不一會(hui) 兒(er) ,就將20厘米長的焊縫焊接完了。

  當艾愛國取下手套,露出滿手的水泡和血泡時,歐勇的眼眶濕潤了。他以為(wei) ,師傅是百煉成鋼,煉成了不怕高溫的特殊“材質”。其實哪有什麽(me) 特殊“材質”,師傅隻是有著鋼鐵般的意誌力。

  肩上掛個(ge) 氧氣袋,右手拎著割槍,左手拎著防護麵罩。為(wei) 了防曬,還戴著帽子,帽子上再套一個(ge) 草帽圈圈。擦汗的毛巾,就順勢搭在肩上。焊接時,總是烤得滿臉通紅。師傅的這一形象,一直深深地刻在歐勇的心中。師傅的一舉(ju) 一動,影響和熏陶著他。

  艾愛國不僅(jin) 教歐勇焊接,還教他如何做人。在湘鋼工作8年後,歐勇決(jue) 定當兵,以焊接工的身份特招入伍,師傅是他最堅定的支持者。退伍後,師傅又張開雙臂迎接他,並建議他回到焊接工的崗位上來。來到“艾愛國焊接實驗室”後,他跟著師傅學習(xi) 焊接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ge) 細節,努力研發讓客戶買(mai) 得放心、用得放心的產(chan) 品。

  “歐勇啊,你要時刻銘記,自己是一名焊接工人,要講奉獻、講創新、講科學。”當湘鋼焊工首席技師、湖南省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一個(ge) 又一個(ge) 榮譽落到歐勇身上時,艾愛國總是這樣說。

  而歐勇隻是艾愛國這幾十年來所帶的眾(zhong) 多徒弟的一個(ge) 代表。

  有人勸艾愛國,不要把什麽(me) 都教給徒弟,要留點後手。艾愛國說:“帶好徒弟,是工人的職責。”他認為(wei) ,徒弟的技能比師傅高,證明師傅授徒有道。隻有把徒弟帶好了,人才才會(hui) 越來越多,整個(ge) 行業(ye) 才會(hui) 越來越好,國家的事業(ye) 才會(hui) 更加繁榮昌盛。

  走近艾愛國,你會(hui) 發現,他的家裏、辦公室裏,桌子上、書(shu) 櫃裏,擺著滿滿當當的書(shu) 。說他是一名“學習(xi) 型工人”,非常貼切。艾愛國常看的技術書(shu) 達100多冊(ce) ,記的工作筆記有50餘(yu) 萬(wan) 字。他曾提煉出“先進操作法”四項,獲國家發明專(zhuan) 利兩(liang) 項、國家實用新型專(zhuan) 利一項。他撰寫(xie) 並發表了多篇論文,主審和參審了多本焊接著作……他說,這些成績跟不懈的實踐與(yu) 學習(xi) 密不可分。

  走近艾愛國,你會(hui) 深切感受到一顆永遠追求卓越的心靈、一種永遠奮鬥進取的人生。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