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賣5斤芹菜被罰6.6萬,行政處罰要杜絕執法任性
【閱讀提示】賣5斤芹菜被罰6.6萬(wan) ?國務院督查組質問當地領導
光明網評論員: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務院督查組近日接到群眾(zhong) 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台”反映,陝西榆林的一家個(ge) 體(ti) 戶賣了5斤芹菜後被市場監管部門罰了6.6萬(wan) 元。
經查,去年十月的一天,榆林羅某夫婦經營的蔬菜糧油店購進7斤芹菜,市場監管部門提取2斤抽樣檢查,剩餘(yu) 5斤賣了20元錢。一個(ge) 月後,檢測報告稱芹菜不合格,因羅某夫婦無法提供進貨票據,已售出芹菜無法召回,處罰決(jue) 定書(shu) 認定認定羅某夫婦涉嫌經營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食品,罰款6.6萬(wan) 元。
這一處罰事件雖然過去了大半年,但一經央視披露後仍引發熱議。這當然與(yu) 低案值與(yu) 高罰款形成的極大反差有關(guan) ,但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折射出公眾(zhong) 對行政處罰隨意任性的深刻擔憂。
縱觀整個(ge) 事件,當地開具的處罰決(jue) 定,隻是認定羅某夫婦的7斤蔬菜“不合格”,並未給出更多信息,處罰決(jue) 定更多提及了無進貨信息、無法召回等因素,並以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相關(guan) 規定為(wei) 由,處以罰款6.6萬(wan) 元。看上去,這一處罰有調查、有報告、有法律依據,但實質上卻存在著事實與(yu) 處罰之間的巨大跨越。
其一,從(cong) 性質上看,區區5斤芹菜,並不具有廣泛影響,也缺乏危及食品安全的必要覆蓋麵。即便有些檢測數據不合格,也不大可能產(chan) 生嚴(yan) 重的食品安全危害。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以此“頂格處理”,看似嚴(yan) 肅認真,實則處罰過當,與(yu) 社會(hui) 期待不符,也難以起到普及法律、以儆效尤的作用。
何況,當地既然如此重視食品安全,為(wei) 何2斤芹菜居然檢測了一個(ge) 月之久?如果這些芹菜果真影響身體(ti) 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那麽(me) 等到一個(ge) 月後,什麽(me) 事都已經發生了。監管如此自我,市場當然不會(hui) 買(mai) 賬。
其二,即便從(cong) 食品安全法的角度看,此事也過於(yu) 嚴(yan) 苛了。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固然強調“最嚴(yan) 謹的標準、最嚴(yan) 格的監管、最嚴(yan) 厲的處罰、最嚴(yan) 肅的問責”,重典治亂(luan) ,威懾、打擊違法行為(wei) ,但是,該法在執行時也強調要根據情節輕重區別對待,比如,針對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wei) ,應該先“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然後才是更嚴(yan) 厲的處罰。
食品安全監管“史上最嚴(yan) ”,這裏的“嚴(yan) ”,除了處罰和問責外,也包括標準和監管。而從(cong) 這一事件中相關(guan) 部門的做法看,似乎並沒有看到什麽(me) 標準,而監管也更接近以罰代管。這顯然是一種執法扭曲。
同樣,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wei) 依據,與(yu) 違法行為(wei) 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hui) 危害程度相當。”榆林市市場監督局副局長自己都承認 “芹菜案”確實存在問題,在處罰上過罰不當。過猶不及,這裏邊的教訓十分深刻。
事實上,此案並非個(ge) 例。據披露,查閱榆林市市場監管局2021年以來食品類行政處罰台賬發現,針對小微市場主體(ti) 的五十多起處罰中,罰款超過五萬(wan) 元的就有二十一起,而他們(men) 的案值隻有幾十或幾百元。一個(ge) 地方的市場監管部門一味盯著小微企業(ye) 使勁兒(er) 罰款,很可能破壞當地的市場秩序,影響公眾(zhong) 的穩定預期。
並不是不應該嚴(yan) 管食品安全,而是說在監管過程中要多一些溫度,多一些包容。管的目的是發展,是繁榮,是生機勃勃,而不是風聲鶴唳。一個(ge) 良好的市場營商環境,需要每一個(ge) 參與(yu) 者恪守公序良俗,也需要監管者敬畏法律法規,克製執法任性,減少自由裁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