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城生活,如何跨過“通勤坎”
【記者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編者按
近日,一些跨城通勤的故事登上網絡熱搜榜單。“每天坐高鐵跨省上下班”“通勤僅(jin) 50分鍾每月路費1000元”“跨省上班比同城快”……故事主人公的真實境遇、酸甜苦辣,引發輿論對“雙城生活”的深度關(guan) 注。在交通日趨暢達、城際交往更為(wei) 緊密的今天,跨城擇居擇業(ye) 日漸成為(wei) 現實。“跨城族”的工作生活究竟如何,又有哪些訴求與(yu) 期待?怎樣通過建設資源共享、人才共濟的都市圈,讓為(wei) 夢想辛勤打拚的人們(men) 減少奔波之苦、感受到便利與(yu) 幸福?我們(men) 請親(qin) 曆者與(yu) 專(zhuan) 家共同發聲,深度探討。
清晨6時20分,一陣急促的鬧鈴聲打破了周遭的寂靜,家住天津武清區的王亮睡眼惺忪地起床、洗漱,拎上背包奔向停車場,匆匆開啟“自駕+高鐵+地鐵+單車”的組合出行模式。8時52分,他的身影出現在位於(yu) 北京朝陽區的公司門前,“踩點”打卡。
《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在中國36個(ge) 主要城市中,有超過1000萬(wan) 人口的通勤時長為(wei) 60分鍾以上。環京地區通勤人數超過90萬(wan) 人,其中不少是像王亮一樣的“跨城族”。
一麵懷揣對“詩與(yu) 遠方”的理想追求,一麵又要承受跨城通勤的奔波疲憊,個(ge) 中滋味,甘苦自知。那麽(me) ,這群人為(wei) 何選擇跨城居住,由此折射出區域一體(ti) 化進程中的哪些問題?怎樣讓城市發展的紅利更好地惠及大眾(zhong) ?一道道考題,亟待破解。
“跨城”動力,源自哪裏
“2007年,我大學畢業(ye) 後來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工作,遇到的第一件頭疼事就是租房。”王亮一直夢想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但當7年後有了一定積蓄,北京的房價(jia) 已令他望塵莫及。於(yu) 是,他咬咬牙在天津武清區花50萬(wan) 元買(mai) 下一套房子,開始了跨城通勤生活。
住房壓力和生活成本低了,王亮感覺肩上的擔子輕了不少。但每天近4小時的往返路程,讓他疲憊不堪。“好在,隻要回家趕上一口熱乎飯,和妻兒(er) 聊聊天,滿身疲倦也就散了。”
跨城購房“性價(jia) 比高”,是很多“跨城族”的重要考量。
90後徐文在江蘇昆山買(mai) 房,上海市區工作。“每天趕9點04分的高鐵,17分鍾後到達上海虹橋站,再乘地鐵20分鍾,最後步行8分鍾到公司……”除了將時間表刻進心裏,徐文還在上百次“實戰”中摸索出各種省時省力小竅門。
她曾算過一筆賬:“在昆山居住,每天單程通勤約50分鍾,每月交通費用1000元左右,其他生活成本也相對較低。這和租住、通勤都在上海相比,性價(jia) 比要高很多。”
除了主觀因素,城市圈發展的政策福利也讓跨城通勤變為(wei) 現實。
幾年前,家住廣東(dong) 佛山禪城區的馬洪在廣州珠江新城找到一份金融領域的工作。“廣佛同城”後,多條跨市地鐵、公交開通,他毫不猶豫地變身“跨城族”。“乘坐廣佛線地鐵,換乘兩(liang) 次,1個(ge) 多小時就能到單位,比從(cong) 廣州南沙或者知識城出發要近一半。”
王亮、徐文、馬洪是眾(zhong) 多“跨城族”的典型縮影。多位受訪專(zhuan) 家結合調研經曆,描摹出他們(men) 的基本畫像:圍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等城市群,湧現出大量在中心城區工作、在周圍區域居住的青年群體(ti) ,他們(men) 以相對高昂的通勤時耗與(yu) 金錢成本,獲取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和職業(ye) 上升空間。整體(ti) 看,他們(men) 大致呈現學曆、收入、自有住房率相對較高,職業(ye) 價(jia) 值感強、家庭關(guan) 係比較穩定等典型特征。
那麽(me) ,跨城通勤的驅動力源自何處?受訪專(zhuan) 家從(cong) 個(ge) 體(ti) 意願與(yu) 宏觀政策兩(liang) 方麵給出答案。
“距中心城區越近,土地價(jia) 格越高,相應的住房價(jia) 格也越高。”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宋金平說,比如河北固安、燕郊,天津武清等環京地區,由於(yu) 住房與(yu) 生活成本較低,吸引了很多青年跨城擇居。
同濟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鈕心毅一直關(guan) 注長三角跨城通勤情況,他發現部分人實際已在蘇州等地定居較久,社會(hui) 關(guan) 係穩定。但上海等中心城區可提供更具潛力的就業(ye) 崗位,“擇業(ye) 主導”成為(wei) 他們(men) 選擇雙城生活的內(nei) 驅力。
“城市規模不斷擴展,中心城區形成商務區等就業(ye) 集中區,外圍地區形成居住區,並多呈現郊區化、分散化特點,跨區、跨城通勤漸成趨勢。”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教授李國平指出,在城市群輻射帶動效應不斷增強、區域協同發展戰略持續推進的當下,各地跨城交通網絡日益完善,居住地公共服務愈加健全,為(wei) 跨城通勤創造了客觀條件。
通勤之“痛”,痛在何處
時針指向早晨9點36分,當徐文排長隊擠出高鐵出站口閘機,氣喘籲籲地趕到地鐵站台時,一趟列車已呼嘯而去。“糟糕,打卡要落空,考勤績效怎麽(me) 辦!”懊惱感瞬間湧上徐文的心頭。
馬洪很怕加班。“不是怕累,是怕錯過地鐵。”他說,有次加班到夜裏11點半,廣佛地鐵的每個(ge) 站口基本都已停運,隻好打車回家。“全程約40公裏,費用約110元。坐在車裏,真盼著時間快一點、車費少一點。”
王亮也有煩心事。一天下班,他發現“忙忘了,沒有提前訂返程票”。匆匆趕到北京南站,發現高峰期一票難求,隻能望“車”興(xing) 歎,最後在站裏滯留了2個(ge) 小時,回到武清時已是夜闌人靜。
“最難的事是遇到疫情。”多位受訪者說。核酸檢測哪裏最快,幾點會(hui) 出結果,兩(liang) 地防控政策怎樣,王亮點開一個(ge) “跨城通勤群”,各種消息一條接一條地蹦出來。“就怕漏掉一條信息,導致‘有家回不去,有活幹不了’。”
“不可否認,跨城通勤帶來的過度時耗增加了交通負擔,也加大了通勤者在身體(ti) 、心理上的壓力,需要給予必要的引導與(yu) 關(guan) 注。”鈕心毅說。
在他看來,跨城通勤是區域內(nei) 勞動力、資金、信息等資源高效集聚和自由流動的客觀反映,對加快區域一體(ti) 化建設、構建全國統一市場具有重要意義(yi) ,“它是都市圈形成的重要指標,是衡量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維度。”
硬幣總有兩(liang) 麵。受訪專(zhuan) 家表示,由於(yu) 城市空間布局不合理,在產(chan) 業(ye) 種類、人口數量、體(ti) 量規模增大之後,便會(hui) 呈現出單中心、同心圓、圈層式擴展,產(chan) 生職住分離、交通阻滯、環境汙染等大城市病。
“中心城區與(yu) 周圍區域在公共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資源獲取等方麵存在失衡現象。”宋金平分析,當就業(ye) 、教育、醫療等優(you) 質資源向主城匯聚,周邊居民便會(hui) 隨之向中心城區流動,出現“早進晚出”的潮汐型通勤現象,交通擁堵等困擾也隨之出現。
“疫情之下,跨城通勤引發了對於(yu) 提升協同治理能力的思考。”李國平表示,如何在疫情防控中啟動“都市圈性質”的跨域管理模式,仍需進一步摸索。
“跨城通勤不僅(jin) 是一個(ge) 城市規劃的技術性問題,更是一項推動城市群內(nei) 協同發展的社會(hui) 性問題。當下,亟須建立一套高效且係統的區域治理體(ti) 係與(yu) 合作機製。”鈕心毅認為(wei) 。
“雙城生活”,幸福可期
8月12日,東(dong) 方既白。一聲鳴笛在燕郊上空響起,55001次首趟檢測列車發車了。這意味著京唐城際、京濱城際的部分路段已進入動態檢測階段,軌道上的“京津冀”即將再次提質增速。
記者登錄高鐵購票App查詢,從(cong) 上海出發,半小時內(nei) 可以到蘇州、昆山、嘉興(xing) ,1小時內(nei) 可到杭州、無錫、常州……以上海為(wei) 中心的“一小時都市圈”極具活力。據悉,長三角還將開通20條省際鐵路、16條省際高速公路,一幅綜合交通網絡圖清晰可見。
粵港澳大灣區,“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讓不同城市有機融合。預計到2025年,大灣區鐵路運營及在建裏程將達到4700公裏,“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在奔向現實。
“發展公共交通網絡體(ti) 係,是協調居住與(yu) 就業(ye) 空間的重要舉(ju) 措。”李國平認為(wei) ,要完善高鐵、輕軌、公交等交通工具銜接互補,下好區域交通網絡的“先手棋”。
“城市一體(ti) 化,交通先行。這一過程中,既要加強區域間在規劃、運營、管理方麵的協同合作,又要根據人流的時空特征施以可行辦法。”宋金平舉(ju) 例,可在人流高峰時段增加公共交通班次,在人流密度大的區域增加線路,在人流集中的區域拓展交通方式。
此外,構建多中心、網絡化的都市圈空間結構,減緩大城市在就業(ye) 、交通、公共服務供給方麵的壓力,是解決(jue) 問題的關(guan) 鍵。
李國平分析,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將非核心功能進行疏解,通過興(xing) 建城市次中心、衛星城等方式轉移產(chan) 業(ye) 人口,對實現職住平衡、優(you) 化城市圈布局具有重要意義(yi) 。
“當衛星城鎮興(xing) 起,新的經濟增長點誕生,提升其公共服務水平成為(wei) 當務之急。”宋金平補充,可通過建設名校分校、大醫院分院等方式將優(you) 質教育、醫療資源進行分散化布局,縮小城市間差距,吸引更多人在衛星城居住、擇業(ye) ,為(wei) 大城市減壓。
不少專(zhuan) 家認為(wei) ,疫情之下,城市圈內(nei) 應完善健康碼互認甚至統一健康碼;明確劃定一體(ti) 化地區範圍,給予同城待遇;完善電子通行證,等等。
緩解通勤之痛,暢享“雙城生活”,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深一步講,還需要統籌城市群內(nei) 的資源共享,促進各種要素優(you) 化配置,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經濟與(yu) 社會(hui) 效益最大化。”宋金平認為(wei) 。
(部分受訪者為(wei) 化名)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李曉東(dong) 、周洪雙、王斯敏、蔣新軍(jun)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