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嗬護好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
【閱讀提示】陝西榆林等地行政處罰“過罰不當” 全省通報部署整改
光明網評論員:近日,媒體(ti) 跟隨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第十六督查組在陝西督查發現,當地市場監管部門針對小微市場主體(ti) 的一些行政處罰存在“過罰不當”“類案不同罰”等問題,影響了小微市場主體(ti) 的正常經營。
在督查組通報中,一些地方對待小微市場主體(ti) 的行政行為(wei) 觸目驚心。2021年以來,榆林市市場監管局對小微市場主體(ti) 罰款超過5萬(wan) 元的食品安全案件有21起,案值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罰款數額與(yu) 違法所得的比例達到100倍至200倍,個(ge) 別案件超過3000倍。西安市兩(liang) 級市場監管部門負責的行政處罰事項達934項,涉及533部法律、法規和規章。一部分處罰事項的設定已嚴(yan) 重脫離實際,但尚未修訂或廢止。有的雖已調整,但基層市場監管部門仍在執行。
市場主體(ti) 是市場經濟的命脈。如果說中大型企業(ye) 是市場經濟的“動脈”,小微市場主體(ti) 是市場經濟的“毛細血管”。毛細血管數量眾(zhong) 多、分布廣泛,對於(yu) 人體(ti) 健康有著決(jue) 定性作用,因而,對於(yu) 龐大的中國市場能否健康發展,小微市場主體(ti) 一樣起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正如督查組認為(wei) ,在經曆三年疫情、大量實體(ti) 經濟經營困難的情況下,處罰方式從(cong) 嚴(yan) 從(cong) 重,不但不利於(yu) 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家助企紓困的效果。
保護市場主體(ti) ,特別是善待小微市場主體(ti) ,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是第一位。“良禽擇木而棲”,一座城市的營商環境好,不僅(jin) 是指地方對待那些能夠為(wei) GDP作出主要貢獻的中大型企業(ye) 好,還包括地方對數量眾(zhong) 多的中小微市場主體(ti) 好。
中小微市場主體(ti) 可能隻是一個(ge) 小超市亦或是小飯館,但他們(men) 的存在能夠解決(jue) 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因為(wei) 中大型企業(ye) 越多,就意味著不斷增加的員工同時也將化作這座城市的居民,而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麵麵需求,就需要由中小微市場主體(ti) 來提供。在一定意義(yi) 上,隻有足夠數量的中小微市場主體(ti) 提供服務,中大型企業(ye) 才能在一地更好地持續發展。
進一步說,一座城市對待中小微企業(ye) 的態度,實際會(hui) 被那些能夠為(wei) 地方GDP作出主要貢獻的中大型企業(ye) 視作“晴雨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必然會(hui) 有相關(guan) 優(you) 待政策,但沒有一個(ge) 市場主體(ti) 發展是一帆風順的。當中大型企業(ye) 經曆發展困境乃至無法為(wei) 地方經濟作出貢獻時,它們(men) 一樣也會(hui) 擔心遭受冷落,擔心原有的優(you) 待政策不再持續。如何評判一地政府是否具備長遠發展眼光,就需要看該地對待那些對GDP貢獻微乎其微的小微市場主體(ti) 的態度了。
由於(yu) 小微市場主體(ti) 數量眾(zhong) 多且勢單力薄,當它們(men) 遭遇不公正問題時,能否合理合法維護自身權益,避免“有苦說不出”,也就成了新的問題。從(cong) 這一角度出發,國務院在全國範圍開展大督察,關(guan) 注這些涉及經濟發展和民生相關(guan) 的小事,顯得尤為(wei) 必要。諸多案例表明,大督查在各地都起到相應作用,但能否讓督查效果長期顯效,避免督查組走後沒人管沒處管,則需要從(cong) 製度層麵加強設計。
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登記在冊(ce) 的市場主體(ti) 數量為(wei) 1.61億(yi) 戶,小微市場主體(ti) 中最具典型代表的個(ge) 體(ti) 工商戶數量達1.0794億(yi) 戶,占據市場主體(ti) 總量的三分之二。數量如此之巨的市場主體(ti) ,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所在,隻有保護好這些市場主體(ti) ,我們(men) 就能穩住經濟發展大盤,進而解決(jue) 就業(ye) 等一係列問題。小微市場主體(ti) 隻有活下去,投資和經濟才能好起來,就業(ye) 市場也才能好起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