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國新辦發布會聚焦加強新時代科普工作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 題:加快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國新辦發布會(hui) 聚焦加強新時代科普工作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中辦、國辦日前印發《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樹立大科普理念,構建政府、社會(hui) 、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hui) 化科普發展格局。意見有哪些亮點?科普工作如何適應網絡時代新趨勢?怎樣構建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大科普格局?在5日舉(ju) 行的國新辦發布會(hui) 上,有關(guan) 部門負責人進行了解答。
強化科普供給適應信息化新趨勢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近年來,我國科普能力建設成效顯著,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cong) 2010年的3.27%提升到2020年的10.56%,科普為(wei) 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
“意見的出台,彰顯了黨(dang) 中央對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視,也體(ti) 現了新時代科普工作支撐和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大局的重要性在日益提升。”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說。
作為(wei) 推動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意見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
據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普傳(chuan) 播的內(nei) 容形式日漸豐(feng) 富,科普、科幻作品呈現出多樣化、分眾(zhong) 化發展趨勢,通過網絡形式傳(chuan) 播的作品已占到八成,科普工作正由線下平麵化向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的方向發展。意見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發展,大力發展線上科普。
“意見適應網絡化和智能化趨勢,創新科普工作的理念和方式,強調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不斷豐(feng) 富科普作品的形態和傳(chuan) 播渠道,讓公眾(zhong) 在深度體(ti) 驗和互動過程中不斷提高科學素養(yang) 。”李萌說。
中國科協專(zhuan) 職副主席、書(shu) 記處書(shu) 記孟慶海表示,為(wei) 落實好意見要求,中國科協將加大優(you) 質科普資源供給,以科普短視頻創作為(wei) 重點,推動優(you) 質科普創作行動計劃。聯合主流媒體(ti) 和網絡平台,共同實施“科普中國”平台建設工程和“科普中國”創作聯合行動,向全社會(hui) 提供更多更優(you) 質的科普資源供給。
抓科普短板推關(guan) 鍵性舉(ju) 措
近年來,我國科普事業(ye) 蓬勃發展,但科普場館覆蓋不足、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前沿科技科普不足、應急科普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
從(cong) “鼓勵建設具有地域、產(chan) 業(ye) 、學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全麵提升科技館服務能力”,到“聚焦戰略導向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開展針對性科普”“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
“意見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jue) 當前科普工作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短板和不足。”李萌說,聚焦製約科普事業(ye) 健康發展的問題,意見提出了一係列針對性強的要求舉(ju) 措。
比如,在我國深入開展科普工作惠及廣大公眾(zhong) 的同時,虛假科普信息、科學謠言也在網絡空間中滋生流傳(chuan) 。對此,意見要求,強化科普輿論陣地建設和監管。整治網絡傳(chuan) 播中以科普名義(yi) 欺騙群眾(zhong) 、擾亂(luan) 社會(hui) 、影響穩定的行為(wei) 。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說,2019年8月,中國科協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等多部門上線了科學辟謠平台,組織科學家及時開展辟謠活動。截至今年7月,平台已發布辟謠作品3911個(ge) ,總用戶數量達756萬(wan) ,累計傳(chuan) 播量和話題量超過73.2億(yi) 次。
為(wei) 維護清朗網絡空間、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下一步,中國科協將持續推進科學辟謠平台建設,持續打造專(zhuan) 家團隊,提升平台專(zhuan) 業(ye) 能力,加強與(yu) 社會(hui) 團體(ti) 、媒體(ti) 平台合作,打造核心競爭(zheng) 力,完善平台運行機製。
構建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科普新格局
營造重視科普的社會(hui) 氛圍,對推動科學普及和公民科學素質提升有著重要意義(yi) 。根據意見,到2025年,科普服務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
“2020年全社會(hui) 科普經費中,政府撥款約占80%。”李萌說,要進一步製定政策舉(ju) 措,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科普活動等形式投入科普事業(ye) 。
意見提出,推動科普工作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各環節,加強協同聯動和資源共享;依法製定鼓勵社會(hui) 力量興(xing) 辦科普事業(ye) 的政策措施。科技部科技人才與(yu) 科學技術普及司司長吳遠彬說,要培育壯大科普產(chan) 業(ye) ,促進科普與(yu) 文化、旅遊、體(ti) 育等產(chan) 業(ye) 的融合發展。要推動科普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zheng) 機製,鼓勵興(xing) 辦科普企業(ye) ,加大優(you) 質科普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鼓勵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加大科普投入。
王挺說,接下來,中國科協將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yu) 科普工作,發揮好中國公眾(zhong) 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ti) 、中國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ti) 、中國企業(ye) 公益科普聯合倡議等機製作用,探索科普基金、科普獎項、聯合公益行動等新措施。組織各級科協、學會(hui) 積極打造地方行業(ye) 社會(hui) 化科普平台,構建多元化投入機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