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重視多元食物供給 大食物觀引領林牧漁業變革

發布時間:2022-09-08 09:22:00來源: 經濟日報

  大食物觀引領林牧漁業(ye) 變革

  14億(yi) 多人口的大國,每天要消耗25萬(wan) 噸肉、9萬(wan) 噸禽蛋、10萬(wan) 噸奶。如何讓百姓在吃得飽的基礎上吃得好?在日前舉(ju) 行的大食物安全與(yu) 林牧漁業(ye) 現代化研討會(hui) 上,專(zhuan) 家表示,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呈剛性增長態勢,未來食物消費仍處在增長期,居民膳食呈現多元化趨勢。樹立大食物觀,不僅(jin) 要在耕地上做文章,還要麵向整個(ge) 國土空間要食物,這為(wei) 林牧漁業(ye) 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

  重視多元食物供給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總畜牧師、農(nong) 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張天佐表示,從(cong) 消費結構看,雖然2020年城鄉(xiang) 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比1978年有所下降,但是人均肉蛋奶果菜茶水產(chan) 占有量增長了數倍,副食品作為(wei) 重要的蛋白和熱量來源,在居民飲食結構中越發占據重要地位,且趨勢還在延續。保障好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多元化農(nong) 產(chan) 品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樹立大食物觀,這是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也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戰略需要。

  “我們(men) 麵臨(lin) 的問題是,如何用越來越少的土地和水資源、越來越貴的勞動力,生產(chan) 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nong) 產(chan) 品。”中國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技術協會(hui) 理事長、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原校長柯炳生認為(wei) ,近年來,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供應呈現一些新特征。品種上,口糧消費不斷減少,而肉禽蛋奶水產(chan) 和瓜果蔬菜等的需求不斷增加;質量上,人們(men) 由吃得飽轉向吃得更好。因此,新時期落實大食物觀,就要按消費導向生產(chan) 農(nong) 產(chan) 品,包括數量、質量、品種等;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資源,包括種什麽(me) 、怎麽(me) 種、怎麽(me) 賣等。

  擴展食物獲取途徑還有巨大空間。張天佐說,我國有40多億(yi) 畝(mu) 林地,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的麵積超6億(yi) 畝(mu) ,發展林業(ye) 食品包括林下中草藥、林下食用菌、林下畜禽等產(chan) 品潛力巨大。我國有草地近40億(yi) 畝(mu) ,草場上約有1.5萬(wan) 多種植物,其中有6700多種牧草,為(wei) 畜牧業(ye) 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源。我國有七大水係、遼闊的海域麵積和大陸架漁場。利用好這些資源,通過近海網箱科學養(yang) 殖、內(nei) 陸大水麵合理利用、養(yang) 殖池塘改造升級,能大幅度提高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

  中國林牧漁業(ye) 經濟學會(hui) 會(hui) 長、中國社科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說,豐(feng) 富多樣的畜產(chan) 品、水產(chan) 品、林業(ye) 食品是保障糧食安全和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的組成部分。在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中,林牧漁業(ye) 比重占到近一半。1978年占比為(wei) 20%,2008年占比48.1%,2020年占比為(wei) 42.8%。從(cong) 發展趨勢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林牧漁業(ye) 將更重要,也可能比種植業(ye) 更容易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構建食物安全保障體(ti) 係,保障肉盤子、奶罐子、油瓶子等供給,根本之舉(ju) 是促進林牧漁業(ye) 現代化。

  聚焦林牧漁業(ye) 關(guan) 鍵問題

  “當前林牧漁業(ye) 發展仍麵臨(lin) 結構不平衡、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這就要找準中國林牧漁業(ye) 現代化的突破口。”魏後凱說,在林草業(ye) 方麵,如何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提升林草業(ye) 信息化發展水平,是林草業(ye) 現代化的核心問題。在畜牧業(ye) 方麵,如何優(you) 化畜牧業(ye) 自給政策目標導向,消除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供應問題隱患,全麵提升供應保障能力,是畜牧業(ye) 現代化的關(guan) 鍵問題。在漁業(ye) 方麵,如何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和布局,擴大優(you) 質水產(chan) 品供給,拓展綠色發展空間,是漁業(ye) 現代化的重要問題。

  我國養(yang) 著全球約一半的豬,生豬產(chan) 業(ye) 對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yi) 。近年來,伴隨生豬良種培育推進,科技、飼料等支撐保障體(ti) 係日益完善,生豬產(chan) 業(ye) 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跟著合作社,我們(men) 散戶少了很多經營上的煩心事,可以專(zhuan) 心搞好養(yang) 殖。”江西省南昌市經開區樵舍鎮裏湖村養(yang) 殖戶羅來文多年來跟著村裏的圓良養(yang) 殖合作社養(yang) 豬,他家的生豬存欄量從(cong) 百餘(yu) 頭發展到今年的2000餘(yu) 頭。在他看來,合作社對社員從(cong) 仔豬購入到肥豬出欄、從(cong) 技術到銷售有全流程服務,有了好的利益聯結機製,“跟著合作社不吃虧(kui) ”。

  但是,生豬產(chan) 業(ye) 的諸多短板也不斷暴露,尤其是價(jia) 格波動給產(chan) 業(ye) 帶來諸多不確定性。2021年9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提出“短期調肥豬、中期調仔豬、長期調母豬”的產(chan) 能調控路徑。中國農(nong) 科院農(nong) 業(ye) 經濟與(yu) 發展所副研究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生豬產(chan) 業(ye) 監測預警首席專(zhuan) 家王祖力表示,我國生豬養(yang) 殖業(ye) 處在從(cong) 傳(chuan) 統養(yang) 殖向現代養(yang) 殖快速轉型過程中,一些行業(ye) 陣痛不可避免。今年3月份至4月份行業(ye) 虧(kui) 損比較嚴(yan) 重,但去產(chan) 能的變化幅度明顯要比前幾輪豬周期小很多。這是因為(wei) 有數據支撐和信息引導,養(yang) 殖戶對未來預期比較明確,根據趨勢安排生產(chan) ,沒有過度淘汰產(chan) 能。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的稻蝦綜合種養(yang) 示範基地,小龍蝦已上市,水稻茁壯生長。基地負責人黃建新介紹,稻蝦田實現了種養(yang) 循環,“一水兩(liang) 收、一田兩(liang) 用”,小龍蝦吃田間雜草,排泄物還能肥田,水稻基本不施農(nong) 藥化肥,年均畝(mu) 產(chan) 小龍蝦150公斤、水稻550公斤,效益可觀。雙林鎮副鎮長張開榮說,全鎮稻蝦綜合種養(yang) 麵積達1.5萬(wan) 畝(mu) ,帶動10多個(ge) 行政村發展。接下來,將加大新模式開發,引入深加工企業(ye) ,打造高標準的綜合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區。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潔說,我國居民魚蝦類平均攝入量遠低於(yu)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攝入量標準,且城鄉(xiang) 間和區域間水產(chan) 品消費不平衡。當前,漁業(ye) 麵臨(lin) 消費不旺、需求尚需恢複和飼料價(jia) 格上漲、養(yang) 殖成本抬升的挑戰。稻田綜合種養(yang) 在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後,也遇到了盲目鋪攤子、發展水平低、運行不規範等問題。2019年以後,部分省份稻漁綜合種養(yang) 麵積收縮。各地要因地製宜做好稻漁綜合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規劃,平衡大空間尺度上的水稻產(chan) 量和稻漁綜合種養(yang) 收益問題。

  構建大食物觀支撐體(ti) 係

  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樹立大食物觀,既是對量的補充,也是對質的促進。專(zhuan) 家表示,要把推動大食物發展擺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的重要議程,創設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導資源向大食物觀配置。

  “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保障要處理好優(you) 先序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nong) 村經濟部部長葉興(xing) 慶表示,應重點處理好三方麵關(guan) 係。與(yu) 農(nong) 民利益關(guan) 係方麵,在對耕地利用進行行政規製的同時,對承擔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任務的農(nong) 戶進行補償(chang) ,對需要優(you) 先保障供給的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給予政策傾(qing) 斜。與(yu) 地區優(you) 勢關(guan) 係方麵,在強調糧食主產(chan) 區、平衡區和主銷區責任的同時,探索建立縱向的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和橫向的產(chan) 銷區利益協調機製。與(yu) 大食物觀關(guan) 係方麵,大食物觀的核心是大資源觀,從(cong) 耕地資源向整個(ge) 國土資源拓展、從(cong) 傳(chuan) 統的農(nong) 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feng) 富的生物資源拓展。

  科技對大食物發展的支撐作用也要加強。張天佐說,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增設適應大食物觀需求的新專(zhuan) 業(ye) 、新學科,盡快培養(yang) 一批開發利用大食物資源的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要加強科技攻關(guan) ,選準一批有潛力、可突破的領域,依靠科技創新,發掘食物開發潛力,加快研發一批實用成果。要加強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改革完善收益分配機製,推進產(chan) 學研推協作,強化政策激勵,充分發揮市場主體(ti) 的作用。

  魏後凱表示,要改變傳(chuan) 統的“重種植業(ye) 、輕林牧漁業(ye) ”的傾(qing) 向。林牧漁業(ye) 內(nei) 部差異較大,要從(cong) 實際出發,探索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之路。具體(ti) 包括,確立差異化的現代化指標體(ti) 係;發揮林牧漁業(ye) 的多功能性,推動產(chan) 業(ye) 鏈縱向延伸和橫向融合;加快轉變林牧漁業(ye) 發展方式,實現良種化、規模化、生態化;加快建立現代林牧漁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當然,也要處理好糧食安全與(yu) 林牧漁業(ye) 發展的關(guan) 係,尊重自然規律和地方實際,不能一刀切地“退林還耕、退塘還耕、退園還耕”。

  陳潔認為(wei) ,大食物觀本質是多元食物結構和供給體(ti) 係,涉及打通種植業(ye) 和養(yang) 殖業(ye) 的問題,要破除思想認識障礙,打破部門分割。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和區域布局。

  喬(qiao) 金亮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