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為了綠水青山,為了子孫後代
【生態聚焦】
守護,為(wei) 了綠水青山,為(wei) 了子孫後代
——2021“最美自然守護者”速寫(xie)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碧海藍天,草木勃發;沉鱗競躍,猿鳥同樂(le) 。遼闊的土地上,為(wei) 我們(men) 守護這綠水青山的,究竟是怎樣一群人?
9月6日,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自然資源部聯合發布2021“最美自然守護者”名單,馬銀國、任秀波、薑文凱等9名個(ge) 人和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1個(ge) 集體(ti) 被授予“最美自然守護者”稱號。他們(men) 中,既有貢獻卓著的科學家,也有奮戰在耕地保護一線的執法工作者;既有用雙腳丈量大地、兩(liang) 次參加珠峰高程測量的測繪人,也有堅守孤島三十八載的海洋監測員;還有,經年累月默默守護在林場和自然保護區的林草人……
每一位“最美自然守護者”背後,都有數不盡的關(guan) 於(yu) 堅守和奉獻的動人故事!
“離開這裏舍不得,把工作交給別人更不放心”
清晨,穿上迷彩服,足蹬黃膠鞋,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高川鄉(xiang) 自然資源所原負責人馬銀國像往常一樣出發了。
這一天,他要跟地質災害監測員去山溝觀察破碎的山坡與(yu) 河床,加強地災預警。臨(lin) 近中午,走得太遠回不去,他便跟老鄉(xiang) 蹲在草地上嚼幾口幹糧。下午,勘查完一處宅基地回到鄉(xiang) 政府時,天已經黑透了,在食堂吃完飯,他又坐在辦公桌前填寫(xie) 起“防災明白卡”……作為(wei) 一名基層自然資源人,這樣的日子他走過了41載。
高川鄉(xiang) 是綿陽安州最偏遠的一個(ge) 鄉(xiang) 鎮,山高路陡、溝壑縱橫,地災像一把利劍懸在當地老百姓頭上。幾十年來,山川溝壑中每一處角落都留下了馬銀國的腳印。他累計組織安全轉移群眾(zhong) 1900餘(yu) 人次,避險69起,成功守護了全鄉(xiang) 約6000人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
馬銀國本有機會(hui) 調到條件更好、離家更近的秀水鎮工作,但他沒有離開。“我出生、成長在高川,這裏的一切我都熟悉,這裏的人也都熟悉我。離開這裏舍不得,把工作交給別人更不放心。”
因對工作放不下心而選擇留下來的,還有海洋監測人薑文凱。
千裏岩,海拔93米,我國黃海中部距離青島55海裏大陸架上的一座孤島。島上地勢陡峭,無土壤、無淡水、無居民,卻有一座海洋監測站。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千裏岩海洋環境監測站站長薑文凱已經在此堅守了38年。
海洋防災減災重在監測預報。北上影響黃渤海的台風,在這裏都會(hui) 提前觀測到第一手資料。因此,千裏岩被確定為(wei) 國家基本發報站,而薑文凱就是那個(ge) “放哨人”。
參加工作至今,54歲的薑文凱數不清圍著小島走了多少圈,隻記得最長一次在島上值班217天……薑文凱說,自己閉著眼睛都能勾勒出島上的一草一木,特別是通往溫鹽井和驗潮井的300多個(ge) 台階,哪個(ge) 上麵有坑他都一清二楚。
每天,薑文凱固定發報4次,準時將監測到的潮汐、溫度、濕度、風速、風向、海水鹽度等數據傳(chuan) 回陸地。一旦要發生地震或海嘯,海水的各項參數可能會(hui) 異動。所以,風雨再大,他也要去把寶貴的數據記錄下傳(chuan) 回來,特別是在極端天氣時,“到點了,下刀子都要去,哪怕提著腦袋!”
由於(yu) 遠離大陸架,島上的物資全靠補給,遇上刮台風下暴雨船來不了,就要餓肚子,更別提孤獨和寂寞如影隨形。但薑文凱認為(wei) ,觀測數據關(guan) 係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和財產(chan) 安全,這樣的付出和堅守值得。
“既然選擇了,就無怨無悔地走下去”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時整,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舉(ju) 國歡慶,世界矚目。為(wei) 了獲取更多數據,登山隊員們(men) 在峰頂連續工作兩(liang) 個(ge) 半小時,創下了中國人在珠峰頂停留時間最長紀錄。
在珠峰大本營,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辦公室主任任秀波手持對講機與(yu) 峰頂隊員保持通話。由於(yu) 太過緊張和專(zhuan) 注,兩(liang) 個(ge) 多小時裏,他一直雙膝跪地,渾然忘我。直到測量順利完成,他才發現自己的雙腿早已麻木了。
任秀波與(yu) 珠峰結緣於(yu) 2005年。
那一年,我國開展大規模珠峰高程測量,25歲的任秀波入選登山隊。測量期間,他曾在海拔6500米以上區域作業(ye) 時長達43天,並在海拔7028米的營地莊重寫(xie) 下入黨(dang) 申請書(shu) ,時刻準備好為(wei) 黨(dang) 和國家的測繪事業(ye) 獻身;在海拔7500米時突遇特大暴風雪,為(wei) 方便操作儀(yi) 器以獲取準確數據,他曾冒著雙手被截肢的危險摘下羽絨手套進行20多分鍾的測繪作業(ye) ,成功將重力測量推進到海拔7790米高度,獲取了三維坐標,創下當時我國重力測量的最高紀錄。
他長年奔波於(yu) 野外測繪一線,先後參與(yu) 中國公路網、國家重力網、汶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等30多項國家重大工程。
對於(yu) 從(cong) 事的測繪事業(ye) ,他的表白簡短而有力:“既然選擇了,就無怨無悔地走下去。”
同樣無怨無悔的,還有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首席科學家殷躍平。無論是汶川、蘆山等地震災區救援現場,還是三峽、金沙江等災害處置現場,都留下了殷躍平忙碌的身影。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他一幹就是40年。
作為(wei) 防災減災領域的著名專(zhuan) 家,他帶領團隊創新和發展獨具中國特色的地質工程防治減災理論與(yu) 係列技術,同時榮獲我國地質科技界最高獎項“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我國工程界最高獎項“光華工程科技獎”和我國環境保護領域最高獎項“中華環境獎”;他所在的中國地質調查局科研機構,4次被聯合國教科文等組織聯合授予“世界滑坡減災傑出中心”榮譽,而他也被中國地質調查局授予“李四光學者”光榮稱號,並當選為(wei) 國際滑坡協會(hui) 主席。
如今的殷躍平又踏上了新征程——為(wei) 國家重大工程規劃建設築牢“安全島”。
地質科學領域向來人才輩出。記不清有多少個(ge) 深夜,在山東(dong) 地質科學研究院的紅色小樓裏,科技創新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大鵬辦公室的燈總是明晃晃地亮著。這是他在膠東(dong) 半島深部發現25米厚金礦體(ti) 期間,廢寢忘食工作的畫麵。
2012年12月,獲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的李大鵬邁進山東(dong) 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的大門。考慮再三,他放棄了令許多人向往的留京機會(hui) ,帶著妻兒(er) 來到泉城,隻因情係桑梓、魂係山野。
10年過去了,李大鵬在“找金”路上碩果累累:2017年,他所在的研究團隊在膠東(dong) 萊州吳一村成功實施“中國岩金第一見礦深鑽”,於(yu) 垂深3000米處發現25米厚金礦體(ti) ,最高品位達13.65克/噸,實現了我國金礦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並入選2018年全國“十大地質科技進展”;2020年,他和團隊又在素有“膠東(dong) 屋脊”之稱的棲霞市西城鎮地下1000米發現“金娃娃”,這是創新找礦方法的又一重大發現……
雖是85後,但李大鵬早已生出白發。麵對長年野外奔波、披星戴月的工作,他樂(le) 此不疲:“你不知道,地科院淩晨三點的星空最美!”
“保護好耕地,就是守住老百姓的‘飯碗’田”
浙江省杭州市國土整治中心主任沈樂(le) 毅很忙,一再推遲記者的采訪,可坐下來談起工作時,他又神采飛揚起來。
2015年,全國開展106個(ge) 重點城市永久基本農(nong) 田劃定工作,杭州被確定為(wei) 試點市。沈樂(le) 毅時任杭州市國土資源局土地規劃與(yu) 耕地保護處副處長,於(yu) 是義(yi) 不容辭地啃起了這塊“硬骨頭”。
沒有經驗可借鑒,隻能迎難而上摸索出一條新路。沈樂(le) 毅經過充分調研,創新性地提出了具有杭州特色的“五個(ge) 保良田”模式。經過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劃定工作中杭州市新增劃入大片優(you) 質耕地,使城市周邊的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麵積達到25.20萬(wan) 畝(mu) ,劃定成果被評價(jia) 為(wei) 可複製、可推廣的“杭州樣板”。
2016年,杭州市餘(yu) 杭區探索推行田長製,沈樂(le) 毅當起了“推銷員”。他總結餘(yu) 杭經驗,把耕地保護責任落實到人。目前,田長製已經成為(wei) 一項在全國推廣示範的製度創新。後來,為(wei) 了讓“小田”變“大田”,沈樂(le) 毅又成了一位“策劃師”,積極建議開展“百畝(mu) 方、千畝(mu) 方、萬(wan) 畝(mu) 方”永久基本農(nong) 田集中連片整治工程。
“保護好耕地,就是守住老百姓的‘飯碗’田。”沈樂(le) 毅說,“這輩子若能做好這件事,值了!”
做好耕地守護者,有時也需要采取雷霆手段。2020年8月10日淩晨1點,在黑漆漆的深夜,一位中年漢子帶領執法隊員趕赴偷采沙現場。
麵對當事人的頑固反抗,他縱身跳進水深10多米的沙坑,快速遊到采沙船上,拉掉電閘、關(guan) 閉機器、拆除設備,及時製止了違法采沙行為(wei) 。這位漢子,就是河南省漯河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nong) 村亂(luan) 占耕地建房整治辦公室主任張輝,常被同事戲稱為(wei) “拚命三郎”。
1997年3月,張輝開始從(cong) 事土地執法監管工作。他經常帶領執法隊員吃住在村裏、蹲守在一線,與(yu) 違法者鬥智鬥勇。2016年,張輝調入當時的漯河市國土資源局召陵分局任副局長。他主動要求分管土地執法,及時組建50多人的執法隊伍,拆除非法磚瓦窯廠30多座、違法建築120多處,複墾土地2900多畝(mu) ,迅速扭轉了當地土地管理秩序混亂(luan) 的局麵。張輝在漯河市開發區分局工作期間,當地連續4年實現違法占地零新增。2009年,開發區集約節約用地評價(jia) 為(wei) 河南省第一。2021年3月,張輝調任現崗位後,漯河市督察發現問題、曆年衛片整改率等各項考評指標均穩居河南省第一,成為(wei) 連續10個(ge) 月新增違法用地問題“清零”的唯一省轄市。
“我將用心用情用力守護好腳下這片沃土良田。”硬漢張輝有時也會(hui) 滿懷深情。
“把這片森林完整地交給下一代”
秋日,上海市崇明東(dong) 灘自然保護區裏即將熱鬧起來。不久,大批遠道而來的越冬候鳥特別是小天鵝,將在這裏享受愜意的遷徙假期。
2021年,996隻小天鵝的數量創下了保護區成立23年來的曆史新高。對此,上海市崇明東(dong) 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主任鈕棟梁倍感欣慰。
自2004年2月進入保護區工作,鈕棟梁就成了這些生靈的守護者。2011年,鈕棟梁組織保護區執法人員,和邊防幹警一起精密布控,破獲毒殺小天鵝案件,扼斷一條由毒殺、運輸、銷售組成的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罪惡之鏈。
防治外來入侵植物是東(dong) 灘保護區裏一場沒有硝煙的守衛戰。2008年,鈕棟梁擔任互花米草生態治理工作小組組長,帶領大家大規模“圍剿”互花米草,實施該項生態治理中試四期工程。功夫不負有心人,東(dong) 灘生態修複項目實施區域內(nei) ,互花米草的生長和擴張最終被成功控製住,土著植物恢複良好,生態效益顯著增強。
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烏(wu) 蘭(lan) 察布市興(xing) 和縣,也有一處野生動物的家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蘇木山森林公園。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座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林場,幾十年前竟是一座寸草不生的荒山。
改變,離不開當地人的勤勞、智慧和汗水,尤其是蘇木山林場原場長、“塞上愚公”董鴻儒。
1958年,19歲的董鴻儒來到蘇木山護林站,沒想到一幹就是一輩子。這裏的水土“脾氣”怪,無論楊樹、樺樹,還是杏樹、榆樹,愣是種不活。10多年中,董鴻儒帶著職工四處尋覓學習(xi) 、反複摸索,終於(yu) 在蘇木山上栽下1200多畝(mu) 華北落葉鬆。次年,落葉鬆抽出新梢,成活率達90%以上。到1980年,蘇木山造林麵積達10萬(wan) 多畝(mu) ,成活8萬(wan) 多畝(mu) ,產(chan) 值3億(yi) 多元,成功填補了內(nei) 蒙古西部高寒山區植樹造林的空白。
1965年,董鴻儒的第四個(ge) 孩子出生,取名“存戰”。2008年,董存戰像父親(qin) 期望的那樣,義(yi) 無反顧地調回了蘇木山林場。“父輩們(men) 在這裏植樹,從(cong) 我們(men) 這一輩開始護樹。我們(men) 要把這片森林完整地交給下一代。”董存戰說。
如今,蘇木山已成為(wei) 國家級標準生態公益林示範基地。退休後的董鴻儒每年仍會(hui) 回到林場,還時不時地給山上的護林員、防火員打電話叮囑幾句——顯然,蘇木山已經成為(wei) 他心中永遠的牽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