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複興的故事,剛剛開始
作者:張 豐(feng)
有朋友催我幾次了,可以去她在郊區的家裏取她送給我的自行車。起因是我要買(mai) 一輛自行車騎行,她說:“我家裏就有一輛可以送給你。”我去過一家自行車專(zhuan) 賣店,最便宜的一款要2800元。
在四川成都,有很多人選擇周末騎行環城綠島,總長度100公裏,可以騎一天。高級一點的行程,是騎到龍泉山上,當然,還有更高級的,比如沿著318國道騎到西藏拉薩。有一次在小區電梯碰到一個(ge) 戴著頭盔、推自行車下樓的鄰居,我禮貌性地問他自行車多少錢,他瞬間來了精神:“四萬(wan) 八,我現在騎著去四姑娘山。”
很明顯,自行車正在真正回歸我們(men) 的生活。作為(wei) 一個(ge) 成長在農(nong) 村的70後,小時候學會(hui) 騎自行車是一門必修課,讀高中的時候每次從(cong) 縣城回家,都是騎車。但是,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自行車經曆的是一個(ge) 不斷消亡的過程。
在大城市,擔負交通功能的自行車一度退出舞台,發展“公共交通”成為(wei) 重點。道路逐漸拓寬,當人們(men) 說“六車道”“八車道”的時候,和自行車沒有什麽(me) 關(guan) 係。另一方麵,高端公路車、山地車開始成為(wei) 小眾(zhong) 愛好者的活動,“騎行”是一項燒錢的運動,遠離大眾(zhong) 生活。
當下自行車的複興(xing) ,可能有兩(liang) 個(ge) 因素。共享單車的出現,讓人們(men) 再次認識到自行車的方便。你購買(mai) 的住房距離地鐵站2公裏,每天如何往返家與(yu) 地鐵站成為(wei) 一個(ge) 問題。共享單車最初的目的,就是為(wei) 了解決(jue) “最後一公裏”,它也讓人們(men) 重拾了騎自行車的記憶。另外,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鍛煉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的需求,山地車、公路車的受眾(zhong) 也在增加。
共享單車和山地車,都和我們(men) 小時候騎過的“二八”自行車不同,它們(men) 看起來更時尚。這或許就是自行車複興(xing) 的一個(ge) 重要原因,它賦予騎行者新的意義(yi) 和新的身份。現在的自行車一般都沒有後座,不會(hui) 在後麵載上你的弟弟妹妹或者貨物,但它彰顯的是你的“夢想”——你希望展示的生活方式。
自行車就這樣成為(wei) 一個(g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我去看車的時候,老板告訴我,車胎破了要自己修。這讓我想起來小時候的辛酸記憶,就打消了念頭。這個(ge) 新產(chan) 業(ye) ,和修車鋪無關(guan) ,而是包括豐(feng) 富的周邊產(chan) 品:騎行服、頭盔、車載電筒,還有野外露營使用的帳篷——它聯結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不隻是複活過去的交通功能。
現在人們(men) 買(mai) 一輛自行車,花費不菲,會(hui) 帶著它乘坐電梯,放到自己的公寓裏。最近幾年,很多城市都發展自己的綠道係統,讓騎行變成一種時尚生活,但是城市的很多“日常街道”對自行車仍不夠友好。這些不便都有可以提升的空間。說到底,在一個(ge) 更看重運動和健康的時代,自行車的複興(xing) 幾乎是一種必然。在歐洲,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自行車道。中國自行車的複興(xing) 故事,可能剛剛開始。(張 豐(fe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