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這兒,看科技“寶貝”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
這些科技“寶貝”,別的地兒(er) ,可看不到!
它們(men) ,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還有錢三強的親(qin) 筆信、竺可楨的日記手稿等100餘(yu) 件珍貴科學家手稿、照片。這可都是首次亮相,以往大家可沒機會(hui) 親(qin) 眼看!除了這些,在9月15日開幕的全國科普日,還能看到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殘骸,能VR體(ti) 驗在月球種植蔬菜,跟著“深海一號”潛入海底1500米……“寶貝”真不少。記者分赴北京主場的中國科技館和北京科學中心,實地探寶。
看載人航天等領域的最新成果
想看重磅的“寶貝”——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那得去北京科學中心。這裏的“光年深處”深空探索主題展,集中呈現了我國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的最新成果。
邁進展廳,當中一件最顯眼——身子圓墩墩、一側(ce) 黑黢黢,一側(ce) 閃出金屬光澤。這就是今年4月16日,在航天員翟誌剛、王亞(ya) 平、葉光富完成六個(ge) 月的飛行任務後,護送他們(men) 平安“回家”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
它可是第一次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展出。“大家看到這個(ge) 清晰可見的黑色痕跡,它就是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灼燒形成的。”中國高科技產(chan) 業(ye) 化研究會(hui) 科普教育展覽中心的策展人欒瓛指著返回艙介紹說:“大家看頂端,那兩(liang) 個(ge) 圓蓋,降落傘(san) 就是從(cong) 這裏彈出來的。”這一展區還展出了兩(liang) 套複製的航天服——一套是艙內(nei) 服,一套是出艙服。
看完了這些,旁邊還有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殘骸等一批珍貴的航天器實物,等著大家去挖掘奧秘。最後,大家還可以戴上航天員出艙時使用的模擬手套,玩孔明鎖,或者可以在懸掛國旗的模擬航天員出征大廳,打卡拍照留念。也可以戴上VR眼鏡,感受建設月球基地、在月球基地種植蔬菜等。
據了解,在9月15日—21日展覽期間,北京科學中心還將推出“火箭製作”“月球基地搭建”等科學實踐活動。歐陽自遠院士也將在這裏的元宇宙場景中,以《中國探月夢》為(wei) 題為(wei) 線上、線下觀眾(zhong) 帶來精彩科學報告,讓觀眾(zhong) 在虛實融合的沉浸式交互體(ti) 驗中學科學、愛科學。
看科學救國、科技報國的感人故事
想看激勵人心的“寶貝”——我國科學家科學救國、科技報國的感人故事,這在中國科技館和北京科學中心各有一場展覽。
想看科學家原筆、原跡背後精彩紛呈的故事和他們(men) 留在信箋、家訓中的赤子情懷與(yu) 報國之誌,就來這個(ge) 展覽——中國科技館的“筆鑒丹心——手稿中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這裏展出了100多位科學家的學習(xi) 筆記、科研手跡、書(shu) 信手稿等珍貴資料,其中,有近百件手稿、照片首次與(yu) 社會(hui) 公眾(zhong) 見麵。“料不到人民政府看科學如此重要。”在展出的竺可楨日記手稿中,這句話是他為(wei) 黨(dang) 對科技、人才重視而發出的感慨。發黃的信函上,錢三強力透紙背——“全國建設立即要開始,請有誌者共同來參加這偉(wei) 大工作。”這是後來成為(wei) “兩(liang) 彈元勳”的他,在1949年號召所有海外科學家回來建設祖國所寫(xie) ,字裏行間體(ti) 現了他心有大我,投身科學救國、科技報國的動人情懷。
昆蟲分類學家周堯手繪的柞蠶標本圖、吳文俊首次用手算驗證“吳方法”的部分手稿……想了解這些?那就來北京科學中心。這裏的“眾(zhong) 心向黨(dang) 自立自強——黨(dang) 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通過240餘(yu) 張曆史照片和137件實物展項,定格180餘(yu) 位科學家投身科學救國、科技報國的曆史瞬間。
這個(ge) 展覽還有抗疫精神、航天精神以及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內(nei) 容,還可以看到北京科學中心聯合中國宇航學會(hui) 按照1比20的比例製作的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等模型。
線上學科學體(ti) 驗更優(you)
如果不能到中國科技館和北京科學中心的現場探寶,也別著急。為(wei) 了讓“終身學習(xi) ”科學的體(ti) 驗更“優(you) ”,北京科學中心還優(you) 選自主研發的100個(ge) 視頻課程,以線上科學實驗體(ti) 驗、“科學三分半”微課等形式,線上進行廣泛傳(chuan) 播。
廣州的市民們(men) ,可以在華南國家植物園聽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劉成明講述世界上第一個(ge) 龍眼和荔枝雜交新品種“脆蜜”的前世今生;廣東(dong) 省臍血庫專(zhuan) 家還會(hui) 帶市民見證“神奇的液氮魚複活”等科學實驗。除此以外,還有航天育種、智能製造、外來物種、急救等科普話題,等著大家來大開眼界。
上海的人們(men) ,可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參與(yu) “我的自然百寶箱”拓展型公眾(zhong) 教育活動,可以在上海動物園觀看《活力四射小精靈——小爪水獺》科普講座直播,還可以在上海植物園玩這裏推出的首款科普遊戲——寶貝樹木大偵(zhen) 探,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認識隱藏在園區各處的珍稀瀕危樹木。
在全國科普日期間,這些活動都可以在全國科普日線上活動平台觀看和參與(yu) ,此外,還有更優(you) 質、更豐(feng) 富的科普活動,等著大家去“解鎖”。
(光明日報北京9月15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