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農村客運發展短板
“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班車通到家門口,上學看病不用愁”……近年來,我國農(nong) 村客運事業(ye) 快速發展,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目前,全國具備條件的3.1萬(wan) 餘(yu) 個(ge) 鄉(xiang) 鎮和54.3萬(wan) 餘(yu) 個(ge) 建製村全部實現通客車,一個(ge) 遍布農(nong) 村、連接城鄉(xiang) 、縱橫交錯的農(nong) 村客運網絡正在逐步形成。
也應看到,我國東(dong) 中西部地區的農(nong) 村客運發展仍不平衡,部分地區尚未建立起可持續運行機製。為(wei) 加快補短板、強弱項,交通運輸部等9部門去年出台《關(guan) 於(yu) 推動農(nong) 村客運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舒適、經濟的農(nong) 村客運體(ti) 係,農(nong) 村交通出行條件顯著改善”等目標。前不久,交通運輸部又發布通知,提出加快構建發展長效機製,切實保障農(nong) 村客運可持續運行。
建立可持續運行機製,是推動農(nong) 村客運由“開得通、走得了”向“留得住、通得好”轉變的關(guan) 鍵。農(nong) 村客運是一項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務,需要有關(guan) 部門落實主體(ti) 責任、強化政策保障、投入真金白銀,有力有效保障其穩定發展。農(nong) 村客運也是一項需要長久發展的事業(ye) ,需要各地區各部門科學施策、統籌安排,推動其形成足夠的自我造血能力。
一方麵,多從(cong) 客運本身想辦法。農(nong) 村地區出行具有點多、麵廣、客流分散、時間空間不均衡等特點,客運線路難免“冷熱不均”。一些線路連通城鄉(xiang) ,客流量穩定、效益比較好,一些線路則需向偏遠地區延伸覆蓋,公益屬性更強。為(wei) 保證農(nong) 村客運經營者的合理收益,或可有針對性地給予適當補貼,或可搭配不同類型線路,打捆招標、以豐(feng) 補歉、平衡成本,從(cong) 而提高經營主體(ti) 的積極性。
此外,農(nong) 村地區的人口結構與(yu) 出行結構正在改變。地方有關(guan) 部門應及時掌握出行需求變化,動態估算農(nong) 村客運市場體(ti) 量。確有一些線路受客觀因素影響而客源減少、實載率降低的,可調整運營模式,通過優(you) 化電招、包車、趕集班車等預約響應式服務,在保障服務“不斷檔”的基礎上降低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麵,在客貨郵融合發展上做文章。近年來,黑龍江、江蘇、四川等地在保障農(nong) 村旅客乘車需求和出行安全的前提下,開通客貨郵合作線路,推動客運車輛代送郵件快遞。這一創新,有利於(yu) 農(nong) 村貨運和快遞物流提高覆蓋廣度、降低運營成本,也盤活了客運運力,增強了農(nong) 村客運經營者的抗風險能力。在四川樂(le) 至縣,農(nong) 村客運車輛承運快遞後,既方便了“快遞進村”,也讓客運班車駕駛員月均增收3000餘(yu) 元。通盤考慮、協同推進,統籌滿足“農(nong) 民進城、市民下鄉(xiang) ”的人流需求和“農(nong) 產(chan) 品進城、工業(ye) 品下鄉(xiang) ”的物流需求,有利於(yu) 讓城鄉(xiang) 之間往來更通暢、聯係更緊密。
經濟要發展,交通須先行。因地製宜、綜合施策,積極探索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農(nong) 村客運高質量發展模式,就能為(wei) 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出行提供更大便利,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更有力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