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人口密度榜:21城每平方公裏超千人 深圳超7千人
作者:林小昭
中國哪些城市的市域人口密度高?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梳理發現,當前我國共有21個(ge) 城市市域人口密度超過1000人/平方公裏,其中深圳超過了7000人/平方公裏,和東(dong) 莞、上海位居前三位;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
需要說明的是,這裏的人口密度,是按照建製市範圍內(nei) 的總麵積來計算的。但由於(yu) 部分城市下轄的縣域比較多,或者山區、河湖的占比較大(如北京、杭州),因此這也影響了市域的人口密度,如果隻計算主城區的人口密度,則主要城市之間的差距比較小。
十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
此次統計結果中,市域人口密度最高的10個(ge) 城市分別是深圳、東(dong) 莞、上海、廈門、佛山、廣州、中山、汕頭、鄭州和無錫。其中前8個(ge) 城市的人口密度超過了2000人/平方公裏。
作為(wei) 四大一線城市之一,深圳本土麵積為(wei) 1997平方公裏,加入深汕合作區之後,深圳總麵積達到了2465平方公裏,仍是目前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市域麵積最小的。
僅(jin) 看深圳本土地區(不含深汕合作區),人口密度已高達8821人/平方公裏,是第二名東(dong) 莞的兩(liang) 倍多。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本土地區還有一大部分是山體(ti) ,也就是說,深圳的城區實際人口密度早已經突破每平方公裏1萬(wan) 人大關(guan) 。當前深圳本土可供開發的土地空間已經基本飽和。
七人普的數據顯示,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達到1756萬(wan) ,較2010年新增了714萬(wan) ,新增人口居全國第一。在大量人口流入之下,深圳目前的承載力也逐漸趨於(yu) 飽和,特別是住房、教育、醫療的短板較為(wei) 明顯,深圳的公共設施麵臨(lin) 非常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深圳的落戶門檻也在提高。
2021年5月25日,深圳市司法局官網發布了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關(guan) 於(yu) 《深圳市戶籍遷入若幹規定(征求意見稿)》,其中提高了對學曆型人才落戶的底線,將核準類學曆型人才的底線要求調整為(wei) 全日製本科,技術型人才底線要求調整為(wei) “中級職稱+全日製大專(zhuan) ”,技能型人才的底線要求調整為(wei) 技師。
毗鄰深圳的“世界工廠”東(dong) 莞位居第二。麵積僅(jin) 2474平方公裏的東(dong) 莞,在1988年升格為(wei) 地級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出口貿易的發展,東(dong) 莞逐漸發展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製造業(ye) 基地之一,形成以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紡織服裝、家具、玩具、造紙及紙製品業(ye) 、食品飲料、化工等八大產(chan) 業(ye) 為(wei) 支柱的現代化工業(ye) 體(ti) 係。近年來,東(dong) 莞的產(chan) 業(ye) 升級不斷加快,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
產(chan) 業(ye) 的發展也帶動了大量人口流入。七人普數據顯示,與(yu)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比較,東(dong) 莞全市常住人口增加224.64萬(wan) 人,首次突破千萬(wan) 大關(guan) ,達到了1046.66萬(wan) 人,2021年進一步增至1053.68萬(wan) 人。2021年東(dong) 莞的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裏4259人,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級市,在所有城市中也僅(jin) 次於(yu) 深圳,位居第二。
上海的人口密度達到了3926人/平方公裏,位居第三。上海不僅(jin) 人口密度高,而且建成區規模大,城區人口規模大。上海是我國城區人口最大的城市,七人普數據顯示,上海城區人口達到了1987萬(wan) 人,比第二名北京多了200多萬(wan) 人。
珠三角最密集
每平方公裏超過3000人的還有廈門。廈門是我國一二線城市中土地麵積最小的城市,僅(jin) 1700.61平方公裏,2021年常住人口達到了528萬(wan) 人,每平方公裏住著3105人。分片區看,廈門島內(nei) 外的人口密度差距較大,島內(nei) (含鼓浪嶼)土地麵積157.98平方千米,七普時人口達到了211萬(wan) 人,人口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裏13358人(2020年數據)。
廈門大學經濟學係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市域人口密度受分子和分母效應兩(liang) 個(ge) 方麵影響。分母方麵,廈門本身就很小。分子方麵,廈門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33位,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集聚。七人普數據顯示,2010年到2020年,廈門人口增幅達到了46.23%。
丁長發說,廈門島內(nei) 有好多發展非常好的產(chan) 業(ye) ,如會(hui) 展業(ye) 、現代金融服務業(ye) 、軟件信息服務業(ye) 等,同時,島內(nei) 交通基礎設施、醫療、學校配套也都非常好,因此人口密度比較高。不過經過這麽(me) 多年的發展,廈門島內(nei) 的土地發展空間已經比較飽和,房價(jia) 也比較高,而近年來島外包括集美、馬鑾灣、翔安南部、環東(dong) 海域建設了一大批優(you) 質教育、醫療資源,同時幾條地鐵線路也是連接島內(nei) 和島外,製造業(ye) 很多布局到了島外。島外隨著產(chan) 業(ye) 集聚和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設施完善,人口也在快速增加。
第五至第八名的城市均來自廣東(dong) 地區,分別是佛山、廣州、中山和汕頭,四個(ge) 城市的市域人口密度可謂相差無幾,均處於(yu) 2400人到2600人/平方公裏之間,其中中山和東(dong) 莞類似,均為(wei) 改革開放以後由縣升格為(wei) 地級市,整體(ti) 用地麵積就是一個(ge) 縣的規模,麵積小,外來人口多,人口密度也大。
從(cong) 前十名來看,僅(jin) 廣東(dong) 省就占了6個(ge) 城市,其中珠三角占了5個(ge) 。廣東(dong) 省體(ti) 改研究會(hui) 執行會(hui) 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珠三角的地域空間小,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群,目前珠三角大城市之間基本是無縫對接的。同時,珠三角好幾個(ge) 城市都是由縣升格而來,以前在其他省份大多是一個(ge) 地區轉化為(wei) 一個(ge) 市,而珠三角是一個(ge) 地區轉化為(wei) 好幾個(ge) 市,這樣一來一個(ge) 地市的麵積就小很多。
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理位置,利用土地、勞動力資源的低成本優(you) 勢,吸引了港澳台製造業(ye) 的大規模轉移,經濟率先崛起。彭澎說,珠三角對外開放早,吸引的資金多,對崗位的需求也大,珠三角的外來人口呈現幾何式、跳躍式增長。
珠三角之外,廣東(dong) 還有一個(ge) 城市人口密度高居全國第八,即地處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粵東(dong) 的汕頭。數據顯示,麵積僅(jin) 2245平方公裏的汕頭,常住人口達到了553.04萬(wan) 人,每平方公裏達到了2463人。同處潮汕地區的揭陽,人口密度也超過了1000人/平方公裏。專(zhuan) 家分析,這與(yu) 當地生育文化較濃、出生率較高有關(guan) 。
鄭州和無錫的人口密度分列第九和第十。鄭州也是前十名中唯一一個(ge) 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城市。2010年到2020年,鄭州人口增加了397.41萬(wan) 人,增量位居全國第五。鄭州所在的河南是我國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戶籍人口過億(yi) ,常住人口也達到9883萬(wan) 人,因此未來鄭州人口的增長空間仍很大。
中西部4城超過1000人/平方公裏
21個(ge) 市域人口密度超過1000人/平方公裏的城市中,廣東(dong) 占8個(ge) ,其中6個(ge) 來自珠三角地區,2個(ge) 來自潮汕地區;長三角地區有6個(ge) ,分別為(wei) 上海、浙江嘉興(xing) 以及江蘇的4個(ge) 城市——省會(hui) 南京、蘇南的蘇錫常;此外還有京津兩(liang) 大直轄市以及閩南的廈門。整體(ti) 來看,東(dong) 部地區共有17市市域人口密度超過1000人/平方公裏。
由於(yu) 自然地理因素,一些轄區內(nei) 有較多山地、丘陵地貌的城市,整體(ti) 的人口密度排名就沒有那麽(me) 靠前。比如北京土地麵積達到了16410平方公裏,但山地麵積占比達到62%,因此北京的市域人口密度僅(jin) 位列全國第十七,但如果隻計算主城區,那麽(me) 北京是我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與(yu) 北京相似的還有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十分突出的新一線城市杭州。杭州地形複雜多樣,全市丘陵山地占總麵積的65.6%,集中分布在西部、中部和南部;平原占26.4%,主要分布在東(dong) 北部;江、河、湖、水庫占8.0%;森林覆蓋率達66.9%,居全國省會(hui) 城市第一。
丁長發說,北京和杭州等地的土地麵積足夠大,產(chan) 業(ye) 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土地也沒必要發展到非平原地帶。比如杭州,即使隻有26.4%是平原,發展空間也非常大。
此外,中西部有4個(ge) 城市市域人口密度超過了1000人/平方公裏,分別是中部的鄭州、武漢和西部的成都、西安,均為(wei) 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強省會(hui) 城市、新一線城市。從(cong) 2010年到2020年,這四個(ge) 城市的人口增量均位居全國所有城市前十位。
這21個(ge) 城市之後,還有部分城市市域人口密度距離1000人/平方公裏的大關(guan) 比較近,比如寧波和南通,這一數據分別為(wei) 972人/平方公裏、967人/平方公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