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互聯網+執法”係統在全國推廣應用
全國執法檢查清單實現共享共用
應急管理“互聯網+執法”係統在全國推廣應用
核心閱讀
目前,我國已實現全國高危行業(ye) 企業(ye) 聯網監測,構建了安全生產(chan) “智慧監管”模式,建成並在全國推廣應用“互聯網+執法”係統,實現全國執法檢查清單共享共用和執法文書(shu) 全流程電子化,製作成套文書(shu) 時間大幅縮短,規範了執法行為(wei) ,提高了執法效率。
□ 本報記者 蔡岩紅
近幾年,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安全生產(chan) 領域得到充分應用。通過計算機視覺、視頻識別等相關(guan) 技術,可分析值班脫崗、進入危險區域等行為(wei) ;通過衛星遙感大數據,可對危化品儲(chu) 罐與(yu) 居民區安全距離是否符合要求做出精準識別;運用“互聯網+執法”係統,可通過數據分析對企業(ye) 進行安全風險畫像,從(cong) 而圈定執法重點……
新時代背景下,應急管理部立足從(cong) 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將信息化深度融入安全生產(chan) 工作,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推動企業(ye) 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全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記者近日從(cong) 應急管理部獲悉,目前,我國已實現全國高危行業(ye) 企業(ye) 聯網監測,構建了安全生產(chan) “智慧監管”模式,建成並在全國推廣應用“互聯網+執法”係統,實現全國執法檢查清單共享共用和執法文書(shu) 全流程電子化,製作成套文書(shu) 時間大幅縮短,規範了執法行為(wei) ,提高了執法效率。
大力推進執法全過程“上線入網”
近年來,應急管理部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guan) 於(yu) 深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意見》,大力推進執法信息化建設,積極推廣應用“互聯網+執法”係統。
據應急管理部科信司司長魏平岩介紹,應急管理部通過“互聯網+”賦能安全生產(chan) 執法,建成並在全國推廣應用“互聯網+執法”係統,建立了全國重點行業(ye) 領域企業(ye) 基礎數據台賬,實現了全國安全生產(chan) 執法數據接入和執法行為(wei) 綜合分析,初步具備了全國執法態勢分析能力。智能執法輔助工具可自動識別危化、工貿等30餘(yu) 類重點工藝、關(guan) 鍵設備問題隱患,解決(jue) 了以前執法檢查查不出問題的難題。係統實現全國執法檢查清單共享共用和執法文書(shu) 全流程電子化,製作成套文書(shu) 的時間大幅縮短,規範了執法行為(wei) ,提高了執法效率。
“大力推進執法信息化建設,積極推廣應用‘互聯網+執法’係統,旨在實現‘三個(ge) 推動’。”應急管理部安全執法和工貿監管局局長楊智慧進一步介紹說。
推動提高安全生產(chan) 領域執法信息化水平。全麵推廣應用“互聯網+執法”係統,大力推行執法全過程“上線入網”,目的在於(yu) 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實現由傳(chuan) 統執法向智慧執法轉變,大力提升安全生產(chan) 領域執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推動提升安全生產(chan) 執法質量和效能。係統集成了全行業(ye) 領域安全生產(chan) 法規標準的安標庫,開發了文書(shu) 製作客戶端和智能輔助模塊,能夠幫助基層執法人員學習(xi) 法律知識、規範執法行為(wei) ,為(wei) 提升執法質量、執法效能提供強有力支撐。
推動加強執法規範化建設。係統通過對現場檢查、立案調查、處理審批、結案歸檔等環節進行一體(ti) 化、規範化管理,形成執法信息網上錄入、執法流程網上管理、執法案卷網上生成、執法效能網上考評等機製,實現執法行為(wei) 全過程透明監督,推動嚴(yan) 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記者注意到,目前,全國共有15個(ge) 省(區、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使用應急管理部統一建設的係統,有16個(ge) 省(區、市)使用自行建設的執法信息化係統。“按照‘部建推廣、自建對接、模塊升級、數據共享’原則,在全國應急管理係統布局應用‘互聯網+執法’係統,取得了執法信息化基礎逐步完善、數據共享應用機製基本建立、係統推廣應用力度不斷加大等初步成效。”楊智慧說,尤其是圍繞工貿行業(ye) 25項執法檢查重點事項,應急管理部組織開發了工貿專(zhuan) 項執法模塊並進行試點應用。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工貿專(zhuan) 項執法已錄入鋼鐵、粉塵涉爆等重點企業(ye) 3.4萬(wan) 家,運用係統對1.7萬(wan) 家重點企業(ye) 開展執法檢查,為(wei) 安全生產(chan) 專(zhuan) 項整治三年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重大危險源企業(ye) 聯網監測全覆蓋
我國自2010年起已成為(wei) 全球化學品第一生產(chan) 大國,產(chan) 值約占世界總量的40%,危險化學品規模總量大、管理鏈條長、安全風險高,曆來是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重點領域。
“在危化品行業(ye) ,基本實現了重大危險源企業(ye) 聯網監測全覆蓋,重點接入了44萬(wan) 個(ge) 監測點位數據,成為(wei) 國家‘互聯網+監管’係統重要示範應用。”魏平岩說。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儲(chu) 量大、能量集中,一旦發生事故,容易造成重大人員傷(shang) 亡和財產(chan) 損失,是防控危險化學品重大安全風險的重中之重。”應急管理部危化監管一司副司長宋宏林介紹說,近年來,應急管理部在不斷完善線下管控措施的同時,充分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建成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chan) 風險監測預警係統,實現了全國7千餘(yu) 家企業(ye) 、2萬(wan) 餘(yu) 處重大危險源監測監控信息全部聯網,持續加強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安全風險線上管控。係統建成運行以來,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管理如同裝上了“千裏眼”和“順風耳”,通過動態監測和自動預警,重大風險防控關(guan) 口不斷前移,效率明顯提升,在政府監管和企業(ye) 管理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此外,去年3月,應急管理部印發方案,全麵啟動“工業(ye) 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chan) ”試點建設。緊扣當前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chan) 中的難點痛點堵點,緊緊圍繞化工過程安全管理體(ti) 係全要素數字化,細化分解企業(ye) 場景17個(ge) 、園區及行業(ye) 場景9個(ge) ,並對集團公司和政府層麵場景建設提出要求,力爭(zheng) 通過3年時間,打造一批應用場景、工業(ye) App和工業(ye) 機理模型,構建“工業(ye) 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chan) ”的初步框架。
一年多來,按照“政府主導、企業(ye) 主體(ti) ”的原則,遴選80家試點單位先行先試,持續加強全過程跟蹤指導,逐一評議編選10個(ge) 優(you) 秀試點建設方案供全國共享,將當前安全風險大、傳(chuan) 統手段“看不住、管不全、管不好”的特殊作業(ye) 管理、日常巡檢、人員定位、雙重預防機製等作為(wei) 必建場景,製定指南推動率先突破。目前雙重預防機製數字化建設在重大危險源企業(ye) 全麵展開,5551家企業(ye) 完成建設工作、完成率82%,年底前將實現全國重大危險源企業(ye) 全覆蓋。
遠程監管監察執法確保礦山安全
在礦山安全監管監察中,近幾年,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大力推進礦山安全信息化建設,以新一代信息化技術整體(ti) 提升防範化解各類礦山災害事故風險的能力。
“在信息化建設方麵,可以用執法‘一盤棋’、監測‘一張網’來概括。”國家礦山安監局網信辦主任王素鋒說。首先是建成全國煤礦安全監管監察執法“一盤棋”,實現煤礦安全核準、設計審查、行政許可、執法檢查、行政處罰、關(guan) 閉退出的全流程網上辦理,開發了同案智能類推模塊,給執法人員智能推送適用法律條款、曆史處罰等內(nei) 容,使執法更加公正、公平、規範。其次是建設煤礦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係統“一張網”,完成了全國3423處煤礦“三大係統”(安全監控、人員定位、工業(ye) 視頻)聯網和數據接入,可在線監測甲烷、一氧化碳等60餘(yu) 萬(wan) 個(ge) 傳(chuan) 感器、80餘(yu) 萬(wan) 名入井作業(ye) 人員、4.3萬(wan) 路工業(ye) 視頻動態監控數據;完成3364處煤礦“電子封條”聯網接入。各級礦山安全監管監察人員可隨時查看任何一個(ge) 煤礦的瓦斯超限、井下人員等情況。
據王素鋒介紹,通過一年多的使用,全係統基本形成“線上日常巡查+現場核查”的監管監察新方式。利用係統累計開展煤礦遠程監察執法3421礦次,查處隱患12013條,其中重大隱患128條。
國家礦山安監局利用接入的煤礦感知數據,開展風險分析研判,督促省級局、礦山企業(ye) 開展核查處置,累計監測瓦斯報警數據45537條,對4258起瓦斯超限情況進行分析統計,通報並督促整改區域性風險和重大隱患444起。
有一組對比數據更有說服力:今年8月與(yu) 去年6月風險監測預警係統開始應用時相比,全國煤礦發生瓦斯超限次數下降了1133起,降幅86.4%;全國煤礦瓦斯超限處置率上升43.8%,增幅78.2%,達到99.8%。煤礦對瓦斯超限不管不問的情況有較大改變。“數據表明,通過加快運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壓實了礦山企業(ye) 安全生產(chan) 主體(ti) 責任,有力提升執法的科學性、準確性、針對性,為(wei) 防範化解礦山重大安全風險提供了基礎支撐。”王素鋒坦言。
此外,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將加快推進“智慧礦山”建設,努力打造安全礦山,用現代信息化技術為(wei) 礦山安全生產(chan) 保駕護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