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的育種人 種又胖又香的瓜
【青春之我】
一心一意的育種人 種又胖又香的瓜
天津科潤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員、甜瓜研究室主任 張若緯
光明日報記者殷澤昊采訪整理
我們(men) 的育種工作目標很明確,就是培育出性狀更優(you) 的果蔬品種。在這個(ge) 問題上有了自主性,我們(men) 就能讓群眾(zhong) 吃到更多好看、好吃的果蔬,就能與(yu) 進口的果蔬品種去競爭(zheng) 。
可這個(ge) 看似簡單的工作,需要時間的沉澱,考驗研究者的耐心。種源收集、分類登記、雜交配置、試種、命名上市、分銷,每一個(ge) 步驟都不可或缺,每一個(ge) 步驟都無法一蹴而就。
比如甜瓜,單是一個(ge) 雜交配置可能就需要花三到四個(ge) 月的時間,一個(ge) 新品種從(cong) 無到有需要五到六年。現在,許多新技術運用於(yu) 育種研究,這個(ge) 周期縮短了1年左右。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各類果蔬的研究都離不開前輩們(men) 為(wei) 我們(men) 打好的基礎。剛剛參加工作的幾年裏,我曾覺得順風順水,平時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既有的框架下進行即可。
2015年,我接替甜瓜研究室原主任李秀秀研究員,成為(wei) 甜瓜育種團隊的負責人。雖然還是做一樣的研究,但身份的轉換給了我不小的壓力。從(cong) 前,我隻需要做好我這一畝(mu) 三分地的工作,可成為(wei) 團隊帶頭人,就要抓好從(cong) 研究到上市的全鏈條。
比如繁種工作,它是育種工作的重要環節,我接手之後感到無從(cong) 下手:今年每個(ge) 品種預期銷量有多少?應該繁育哪個(ge) 品種?每個(ge) 品種繁育多少?如何給十幾個(ge) 繁種戶合理安排才能保證產(chan) 量和質量……
問題不能逃避,我就一點點啃下來。請教老領導、學習(xi) 以前的繁種記錄以及銷售數據、反複做繁種計劃、及時與(yu) 繁種戶溝通……如今,我已得心應手。沒有訣竅,唯有積極學、踏實做。
2021年,我和團隊到西藏昌都幫助當地農(nong) 戶發展甜瓜種植產(chan) 業(ye) 。青藏高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具備種植高品質甜瓜的自然條件,我們(men) 帶去了新品種“花雷二號”。那裏的農(nong) 戶是頭一次種植甜瓜,沒有經驗,而甜瓜的種植與(yu) 其他作物相比技術性要求比較高。於(yu) 是,我們(men) 在當地與(yu) 農(nong) 戶們(men) 同吃同住了大約一周,手把手教他們(men) 栽種和養(yang) 護技術。
回到天津後,大約過了兩(liang) 個(ge) 月,我突然接到了當地老鄉(xiang) 打來的視頻電話,他們(men) 高興(xing) 地向我展示地裏頭批成熟的甜瓜。又白又胖的甜瓜掛在粗壯的植株上,那畫麵永遠留在了我的心間。親(qin) 眼看到自己的成果給當地農(nong) 戶帶去了實惠,為(wei) 他們(men) 脫貧致富添了助力,我心裏又感動,又覺得使命重大。
種瓜得瓜,這是前人在生產(chan) 勞動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而我們(men) 的研究讓瓜農(nong) 得到更大、更香、更好賣的瓜,這讓我覺得付出都是值得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