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縣城看發展丨遼寧莊河:生態優先闖出振興發展新路
新華社大連9月29日電 題:遼寧莊河:生態優(you) 先闖出振興(xing) 發展新路
新華社記者蔡擁軍(jun) 、郭翔、張博群
遼寧省莊河市地處遼東(dong) 半島東(dong) 側(ce) 南部,黃海北岸,因生態環境良好,被稱為(wei) 大連地區的“後花園”。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莊河市堅持生態優(you) 先,做大做強以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為(wei) 主的“綠色經濟”,以海洋產(chan) 業(ye) 為(wei) 主的“藍色經濟”,以糧食生產(chan) 和農(nong) 業(ye) 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為(wei) 主的“金色經濟”,闖出振興(xing) 發展新路。
清潔能源“綠色牌”蹄疾步穩
前不久,總投資67.98億(yi) 元的遼寧莊河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總裝機容量100萬(wan) 千瓦,是莊河市構建風、光、水、核、氫(儲(chu) )“五位一體(ti) ”清潔能源體(ti) 係產(chan) 業(ye) 格局的關(guan) 鍵一環。
海上9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約7米/秒,風力資源充足;水資源豐(feng) 沛,有水庫38座;日照充足,適宜發展光伏發電……山海間的莊河市風能、水能、太陽能等資源稟賦突出。
“既要保護好綠水青山,也要發展產(chan) 業(ye) 。”大連北黃海經濟開發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孔祥東(dong) ,參與(yu) 和見證了當地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的布局和發展。他說:“2017年以來,莊河市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進入‘快車道’,一批海上風電、集中式光伏發電、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清潔能源項目先後落地。”
距離莊河市海岸線20多公裏的黃海深處,300多座高約百米的“大風車”聳立在藍天碧海間,巨大的風電機組葉片不停轉動。華能(莊河)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建設的海上風電場址Ⅳ1項目等一批海上風電項目已實現並網,建成投產(chan) 105萬(wan) 千瓦,累計發電28.45億(yi) 千瓦時,每年可節省84.32萬(wan) 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233.54萬(wan) 噸。
莊河市不斷延伸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鏈條,一大批清潔能源生產(chan) 及裝備製造業(ye) 企業(ye) 正加速聚集。“項目2019年投產(chan) ,在為(wei) 莊河海上風電基地提供設備同時,產(chan) 品還銷往山東(dong) 等地。”大連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遊嶔雄說,“2019年產(chan) 值還不到1億(yi) 元,去年達到24億(yi) 元。”
海洋經濟“藍色牌”洶湧澎湃
莊河市獨特的氣候造就了適宜海洋生物生長的環境。莊河市海王九島海域的富穀現代海洋牧場,一排排深水網箱養(yang) 殖著紅鰭東(dong) 方魨、大竹莢魚等優(you) 質魚類。
“網箱中裝配的水下攝像頭可將實時畫麵傳(chuan) 輸至20餘(yu) 公裏外的陸上基地,工作人員在辦公室即可遠程監控魚的生長情況,勞動生產(chan) 率提高了50%以上。”大連富穀集團工作人員張超說。
莊河市海域麵積2933平方公裏,海洋產(chan) 業(ye) 是當地傳(chuan) 統支柱產(chan) 業(ye) 。從(cong) 靠海吃海到向海而興(xing) ,2012年以來,莊河市13家重點漁業(ye) 企業(ye) 累計完成12.9萬(wan) 畝(mu) 現代海洋牧場建設。
50歲的石城鄉(xiang) 漁民劉洪生,一早駕駛著養(yang) 殖船駛向海洋牧場,將一籠籠生蠔撈到船上,再運回基地,經加工後通過冷鏈物流發往全國各地。“現在是‘政府+企業(ye) +漁民’模式,我負責生蠔養(yang) 殖,月收入一萬(wan) 多塊錢。”劉洪生說。
去年,莊河市水產(chan) 品總產(chan) 量57.34萬(wan) 噸,漁業(ye) 經濟總產(chan) 值102.3億(yi) 元,正加快漁業(ye) 、旅遊、灘塗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產(chan) 業(ye) 融合“金色牌”香飄四方
金秋九月,在青堆鎮河川村,一片500畝(mu) 的稻田即將迎來豐(feng) 收。與(yu) 傳(chuan) 統的種植模式不同,這片稻田采用認養(yang) 模式,認養(yang) 人既可以親(qin) 身體(ti) 驗農(nong) 耕文化,也可實現綠色生態大米“私人訂製”。
“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是實施主體(ti) ,將農(nong) 戶土地流轉統一管理,認養(yang) 人可通過手機實時監控稻田情況。”河川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王乃全說,今年,河川村將認養(yang) 農(nong) 業(ye) 與(yu) 鄉(xiang) 村旅遊進行深度融合,打造集農(nong) 耕體(ti) 驗、民宿美食於(yu) 一體(ti)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
草莓、藍莓、食用菌……作為(wei)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大縣,莊河市加快向現代農(nong) 業(ye) 轉身,以生態型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建設推進特色主導產(chan) 業(ye) 發展,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探索出一條特色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帶動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新路。
在吳爐鎮殿義(yi) 村,一排排標準化香菇大棚鱗次櫛比、整齊劃一,村民們(men) 一大早便進棚忙碌起來,采摘、分級、包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我有一筆收入,我到合作社打工每天還能掙100多元。”56歲的村民徐福波說。如今,殿義(yi) 村600多戶村民,一半以上種上了香菇,年人均增收超過3000元。
2021年,莊河市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849元,同比增長10.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8976元,同比增長6.9%。一個(ge) 生態宜居的小城正崛起於(yu) 黃海北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