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秋糧主產區】遼寧鐵嶺:立體套種促高產增收
近日,在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蔡牛張莊玉米新品種推廣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農(nong) 田裏,隨著收割機的陣陣轟鳴,玉米經過摘穗、剝皮,最後傾(qing) 瀉進車廂,堆得滿滿當當;一旁的大豆長勢喜人。
“這是玉米套種大豆,即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新模式,通過玉米、大豆高矮作物空間錯位搭配,發揮立體(ti) 種植優(you) 勢,提高複種指數,有望實現玉米、大豆雙豐(feng) 收。”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今年,鐵嶺市4個(ge) 規模經營主體(ti) 建立了4個(ge)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千畝(mu) 方”。趙玉國所在的合作社被確定為(wei) “千畝(mu) 方”種植基地後,采取“2∶4(2行玉米、4行大豆)、4∶4、6∶4”的玉米、大豆間距處理模式,有效推進了大豆與(yu) 玉米的兼容發展。
玉米、大豆屬於(yu) 同季節種植的農(nong) 作物,長期存在著“爭(zheng) 地”矛盾。鐵嶺市推廣的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將玉米、大豆“聚”在一起,既能保證玉米畝(mu) 產(chan) 不減產(chan) ,還可收獲一季大豆。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可使兩(liang) 種作物都通風透光。采取密植,玉米每畝(mu) 地可種植6600株,約為(wei) 普通種植模式的2倍,大豆還能種6000株左右,可以達到最優(you) 收益。”趙玉國說。
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蔡牛張莊合作社向科技要效益。“在播種期間,我們(men) 使用北鬥導航定位的無人駕駛係統,可以實現播種精確無誤。合作社還采用了‘配優(you) 品種、擴間增光、縮株保密’的技術,促進高產(chan) 增收。”趙玉國說。
受前期降雨偏多、積溫偏低影響,今年遼寧的農(nong) 作物成熟期晚於(yu) 常年,適宜收獲期縮短,收獲作業(ye) 將較為(wei) 集中。遼寧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他們(men) 正緊盯作物生育進程、氣象條件和農(nong) 機保有情況,分區分類施策,精準精細指導,強化農(nong) 機調度,在適宜期集中完成收獲,確保顆粒歸倉(cang) ,把“豐(feng) 收在田”轉化為(wei) “豐(feng) 收到手”。
“今年鐵嶺的玉米等作物生育期延遲,推廣適時晚收。我們(men) 組織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指導生產(chan) 者合理安排收獲時間。督促生產(chan) 者提前做好農(nong) 機供給、維修服務,確保作業(ye) 安全前提下,提高收獲質量,最大限度擴大機收麵積、加快收獲進度,努力實現顆粒歸倉(cang) 。”鐵嶺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溫濟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