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橋王”誕生記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群山的背景立體(ti) 感很強,大橋模型精致中透著雄偉(wei) ,氣勢磅礴,格外震撼!”在北京展覽館參觀“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室外展區的小李,一下子被1∶150複製的北盤江大橋模型所吸引,連呼壯哉!
數千裏外的烏(wu) 蒙山深處,懸崖峭壁間,江水湍急,雲(yun) 霧繚繞,雄偉(wei) 的北盤江大橋巍然聳立,連接雲(yun) 南和貴州。這座被譽為(wei) “烏(wu) 蒙橋王”的大橋,全長1341.4米,橋麵到穀底垂直高度565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橋。
橋下有位“大橋導遊”。“我見證了大橋建設全過程,中外遊客來了都愛聽我講。”彭勳,出生在大橋貴州一側(ce) ,童年記憶就是翻不完的山、過不去的水,“要是能修座橋該多好!”
2013年年底,轟鳴的工程機械打破千年沉寂。“家鄉(xiang) 要修高速公路了!要建大橋了!”在上海打工的彭勳聽到好消息,決(jue) 定返鄉(xiang) 創業(ye) ,在橋下開起農(nong) 家樂(le) ,既為(wei) 服務造橋人,也為(wei) 服務以後的觀橋人,更為(wei) 親(qin) 眼見證夢想成真。
北盤江大橋選址在貴州龍井村與(yu) 雲(yun) 南臘龍村之間,這裏江麵收窄,峽穀幽深,自古就是天險。兩(liang) 岸的老輩人常說,隻有神仙才能“變”出一座大橋來。終於(yu) ,一群人來了,他們(men) 不是神仙,而是貴州高速公路集團、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西南交通大學等單位的建設者。
大橋采取兩(liang) 岸同時施工的方式,但臘龍岸難度更大,這塊硬骨頭交給了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公司。橋位區溶溝、溶槽、溶洞密布,岩層間充滿半膠狀黏土,好似多孔的豆腐,專(zhuan) 家看了直搖頭:“這樣的條件基樁都沒法兒(er) 打!”
地質條件惡劣,施工條件更難!工程用水量極大,北盤江雖近在眼前,可到江麵垂直高度有500多米,建設者們(men) 就在峽穀絕壁上建起了二級泵站,硬是把江水抽上了山頂;沒有工業(ye) 用電,建設者就架設專(zhuan) 線,在懸崖上修通了數十公裏的輸電線。
時間一天天過去,臘龍岸工期竟落下對岸10個(ge) 月!總工程師母進偉(wei) 坐不住了:“光靠加班加點不行,必須在工藝創新上下足功夫!”
經過深思熟慮和反複計算,母進偉(wei) 大膽提出新方案:將兩(liang) 個(ge) 160噸的鋼桁梁在200米高的上空對接,並且確保上下左右誤差不超過5毫米。
方案一出,不少專(zhuan) 家擔心:如何規避不規則的峽穀風?如果吊起的節段重量過大引發橋梁變形,怎麽(me) 辦?為(wei) 了確保萬(wan) 無一失,建設者們(men) 破天荒地按照1∶1比例進行足尺實體(ti) 試驗。在嚴(yan) 格模擬驗算橋機整體(ti) 提吊和縱移、橋下拚裝、吊點轉換等工況後,終於(yu) 得出了可行的結論!
邊施工、邊創新、邊實踐,縱移懸拚施工工藝獲得發明專(zhuan) 利4項、實用新型專(zhuan) 利7項,為(wei) 山區大跨度鋼桁梁斜拉橋架設提供了全新的高質量施工方案。2016年9月10日,隨著最後一塊橋麵板穩穩落下,北盤江大橋終於(yu) 順利合龍!
2018年6月,母進偉(wei) 走上了第35屆國際橋梁大會(hui) 的講壇。北盤江大橋榮獲國際橋梁界的“諾貝爾獎”——古斯塔夫·林登少金獎。
人們(men) 對這座世界第一高橋的熱情,遠超彭勳的想象。他的農(nong) 家樂(le) 經常擠滿遊客,大家邊吃飯,邊聽他講大橋的故事。
沒事的時候,彭勳喜歡一個(ge) 人爬到橋上去。站在500多米高的大橋上,看著群山之間,北盤江的河水向著珠江奔湧而去,幸福與(yu) 自豪一同蕩漾開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