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國考報名進入最後時段 尚有400餘職位無人過審

發布時間:2022-11-02 10:1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劉歡)國考報名已經到了第9天,進入最後時段,部分職位競爭(zheng) 比已超4500:1,但仍有職位報名停留在個(ge) 位數。

  國考報名迎來高峰期,備考也將進入倒計時30天。為(wei) 何仍有考生持觀望態度?最後30天如何穩定心態,踏實備考?

  熱門職位比例已超4500:1,仍有大量職位無人報考

  數據顯示,自10月25日開始,7天已有百萬(wan) 人報名,超過去年同期。

  從(cong) 報名進展來看,已有熱門職位競爭(zheng) 超4500:1。

  例如,青海省稅務局曲麻萊縣稅務局“一級行政執法員(三)”一職,穩居報考熱度第一。

  該職位雖屬於(yu) “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職位”,但截至1日20時,該職位報名審查通過人數已達4512人,報名待審查人數達337人。

  從(cong) 報名職位來看,據國家公務員局官網公布的數據,截至 2022年11月1日 15點,2023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報名人數較少職位共有2040個(ge) ,招錄4549人,其中過審人數為(wei) 0的職位超400個(ge) 。

  也有部分職位報名停留在個(ge) 位數。例如廣東(dong) 海事局雲(yun) 浮海事局“一級行政執法員”一職,截至27日20時,審查通過1人,待審查人數為(wei) 0。到了1日20時,報名數據依然沒有發生變化。

  國考報名“冷熱不一”現象明顯,蘇州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錢玉英接受中新網采訪時稱,往年大多數報考熱門的,都是條件設置較寬的職位,如“三不限”(不限專(zhuan) 業(ye) 、學曆、基層工作經驗),報考冷門的則往往是條件設置較嚴(yan) 的職位。

  “報考‘冷熱不一’屬於(yu) 非理性現象,對招錄單位和考生都會(hui) 造成不利影響。職位太過冷門,招錄單位不能完成招錄計劃;職位太過熱門則使考生錄取概率大大降低。”

  考生:熱門職位不敢報,國考存在棄考現象

  從(cong) 國考報名人數來看,雖然持續攀升,但目前仍有考生持觀望狀態。

  “我暫時還沒決(jue) 定好,因為(wei) 專(zhuan) 業(ye) 受限,我家在江西,本地和周邊省市能報的職位很少。”李滔是一名政治學專(zhuan) 業(ye) 的大四考生,準備參加2023年國考。

  與(yu) 身邊大多數正在備戰考研的同學不同,她在大三下半學期確定要參加國考,8月底開始備考,但在報名時仍未確定具體(ti) 職位。

  “具體(ti) 的職位有在選,但最終報名還是要看報錄比,在心儀(yi) 的職位裏選報名最少的,”李滔說,自己正在考慮北京、天津兩(liang) 地的稅務崗,“我看上的職位裏,北京的報名人數已經很多,天津較少。”

  另一名大學廣告學專(zhuan) 業(ye) 的本科生陳席已經簽下了江蘇一家銀行的三方協議,但他仍在考慮報名國考和中央選調生。

  考生的觀望與(yu) 猶豫同樣還體(ti) 現在每年的棄考率。

  華圖教育研究院專(zhuan) 家鄭文照指出,雖然國考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但可以看到,2022年國考參考率約為(wei) 81.6%,在考試前有接近20%的人棄考,平均競爭(zheng) 比由原來的68:1下降到46:1。

  備考即將進入倒計時一個(ge) 月,考生如何穩定心態?

  根據公告,公共科目筆試將於(yu) 12月4日在全國各直轄市、省會(hui) 城市、自治區首府和部分較大的城市同時舉(ju) 行。12月4日上午9:00—11:00,進行行政職業(ye) 能力測驗科目考試,12月4日下午14:00—17:00,進行申論科目考試。

  對於(yu) 職位選擇,錢玉英認為(wei) ,2023年應屆畢業(ye) 生應珍惜國家給予應屆生招錄特殊傾(qing) 斜的機會(hui) ,選擇與(yu) 自己專(zhuan) 業(ye) 契合度高、競爭(zheng) 力相匹配的職位,“這樣有利於(yu) 發揮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增加成功的概率。”

  林安今年3月考研失敗,又參加了7月份的省考,麵試被刷之後,她決(jue) 定參加國考。而身邊的同學不是已經工作,就是考研、考公成功,她一直處於(yu) 焦慮和壓力之中。

  “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在進行自我複盤、修複和調節,”林安說,現在考公依然是一條未知的路,但她已經釋懷很多,“十年後再來看這一兩(liang) 年的備考,不過是一小段經曆而已。我還年輕,路總會(hui) 越走越寬的。”(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wei) 化名)(完)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