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個城市城區人口超百萬 大城市“俱樂部”有哪些成員
看看大城市“俱樂(le) 部”有哪些成員
中國有多少“大城市”?哪些城市剛剛加入這一行列、又有哪些城市即將跨入?
近日,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以下簡稱《分縣資料》),為(wei) 中國新型城鎮化亮出了一份“進度表”。《分縣資料》顯示,按照現行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全國共有105個(ge) 大城市。
105個(ge) 城市城區人口超百萬(wan)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國共有691個(ge) 城市,其中地級以上城市297個(ge) 、縣級市394個(ge) 。其中有多少能被稱為(wei) “大城市”?
按照國務院2014年發布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城市類型按城區常住人口劃分。其中,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wan) 以上的城市為(wei) 超大城市,500萬(wan) 以上1000萬(wan) 以下的城市為(wei) 特大城市,300萬(wan) 以上500萬(wan) 以下的城市為(wei) Ⅰ型大城市,100萬(wan) 以上300萬(wan) 以下的城市為(wei) Ⅱ型大城市。上述城市均屬於(yu) 大城市。
隨著新型城鎮化不斷提速,越來越多的城市躋身大城市行列。《分縣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共有105個(ge) 大城市,包括7個(ge) 超大城市、14個(ge) 特大城市、14個(ge) Ⅰ型大城市以及70個(ge) Ⅱ型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這3座超大城市位列前三位,其城區人口分別為(wei) 1987.3萬(wan) 人、1775.2萬(wan) 人和1743.8萬(wan) 人。
看分布情況,東(dong) 部地區大城市最多,共54個(ge) ;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有21個(ge) ,東(dong) 北地區有10個(ge) 。各省份中,除西藏自治區以外的全國30個(ge) 省區市均有大城市分布;江蘇省最多,有11個(ge) 大城市,廣東(dong) 省和山東(dong) 省各有10個(ge) 。
專(zhuan) 家分析,近些年大城市人口增長主要源於(yu) 人口遷移,而非人口自然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人口流動日益活躍,2020年全國流動人口達3.76億(yi) 人,占全國人口的26.6%。2010年至2020年,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人口分別增長35%、12%和7.3%。戶籍製度方麵,城區常住人口300萬(wan) 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戶限製、城區常住人口300萬(wan) 以上城市有序放寬落戶條件,進一步推動了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
經濟發展也推動了大城市的形成。從(cong) 105個(ge) 大城市的名單看,大城市數量最多的江蘇、廣東(dong) 、山東(dong) 三省在地區生產(chan) 總值方麵也位居全國前列,《分縣資料》中的城市城區常住人口排名也和2021年全國城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排名高度重合。
大城市的帶動輻射作用日益突出。國家統計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中國已總體(ti) 確立包括19個(ge) 城市群和2個(ge) 城市圈在內(nei) 的“19+2”城市群布局。在長三角地區,上海作為(wei) 核心城市帶動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五大都市圈共同發展,形成一批活力足、發展快的大城市。
大城市“俱樂(le) 部”擴圍有基礎
下一步,大城市“俱樂(le) 部”還有望迎來哪些新成員?
《分縣資料》顯示,多個(ge) 地級以上城市城區常住人口逼近百萬(wan) 大關(guan) ,包括河南省安陽市和平頂山市、浙江省嘉興(xing) 市、雲(yun) 南省曲靖市,其城區人口分別為(wei) 99.1萬(wan) 人、99萬(wan) 人、98.8萬(wan) 人和97.2萬(wan) 人。
多位專(zhuan) 家認為(wei) ,總體(ti) 看,中國大城市名單繼續擴大有基礎。
在就業(ye) 方麵,大城市提供了大量就業(ye) 崗位,吸引著更多勞動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隨著大量農(nong) 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城鎮就業(ye) 人員保持增長態勢。2021年,城鎮就業(ye) 人員總量達到46773萬(wan) 人,城鎮就業(ye) 占比達62.7%。《分縣資料》也顯示,在105個(ge) 大城市,第二、三產(chan) 業(ye) 的各行業(ye) 門類吸納了大量16歲以上人口就業(ye) 。
在基礎設施方麵,中國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升,部分領域基建適度超前,為(wei) 培育更多大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數據顯示,2021年年末,全國城市建成區麵積達6.24萬(wan) 平方公裏;城市供水、燃氣、管道燃氣普及率分別達到99.38%、98.04%、79.84%。
城市之間更加通達。2021年,中國高速鐵路營業(ye) 裏程達到4.0萬(wan) 公裏,對百萬(wan) 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5%;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6.9萬(wan) 公裏,對20萬(wan) 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8%;定期航班通航機場248個(ge) ,覆蓋92%左右的地級市。
未來,各大城市之間的連接將更通暢,重點城市群“樞紐+通道”綜合效應也將得到充分發揮。國家統計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京津冀城市群已基本形成“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以長江黃金水道為(wei) 依托的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ti) 交通走廊持續完善;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等工程建成通車後,粵港澳大灣區初步形成“對內(nei) 主城市1小時通達,對外連接華東(dong) 、中南、西南等地區”的放射型通道格局。
不過,在人口、經濟體(ti) 量持續增長的同時,大城市建設發展也麵臨(lin) 人口結構等考驗。《分縣資料》顯示,不少大城市已不同程度邁入老齡化社會(hui) 。例如,北京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wei) 13.52%,上海為(wei) 16.28%,天津為(wei) 14.75%。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當一個(ge) 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時即進入老齡化階段,超過14%屬於(yu) 中度老齡化。提升養(yang) 老服務供給水平,正成為(wei) 許多大城市在發展中麵臨(lin) 的重要課題。
4個(ge) 縣級市成為(wei) Ⅱ型大城市
麵對大城市“入場券”,不少縣級市、縣城“躍躍欲試”。
截至2021年底,中國有392個(ge) 縣級市、1482個(ge) 縣城,其中縣城總人口達到1.39億(yi) 人。隨著縣域經濟蓬勃發展,各地湧現出一批人口、經濟規模可觀的縣級市、縣城。《分縣資料》顯示,全國已有4個(ge) 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超100萬(wan) 人、成為(wei) Ⅱ型大城市,包括江蘇省昆山市、福建省晉江市、浙江省慈溪市和義(yi) 烏(wu) 市。其中,昆山城區人口達141.43萬(wan) 人,義(yi) 烏(wu) 城區人口達118.42萬(wan) 人,慈溪城區人口達106.19萬(wan) 人,晉江城區人口達101.25萬(wan) 人。
縣級市何以躋身大城市“俱樂(le) 部”?
城市體(ti) 量迅速增長的背後是大量的流動人口。《分縣資料》顯示,進入大城市行列的4個(ge) 縣級市常住人口中戶口登記地在省外的人口均超過70萬(wan) 人。其中,居住在昆山的省外人口達78.3萬(wan) 人,義(yi) 烏(wu) 為(wei) 88萬(wan) 人,慈溪為(wei) 77.8萬(wan) 人,晉江為(wei) 70.3萬(wan) 人。專(zhuan) 家解釋,產(chan) 業(ye) 集聚帶來了可觀的就業(ye) 崗位,吸引大量外來人口務工、經商等,推動了相關(guan) 縣級市人口規模快速擴張。
縣級大城市不僅(jin) 人口規模大,也是經濟強縣。記者了解到,上述4個(ge) 縣級市在2021年中國地區生產(chan) 總值十強縣中分別位列第一、第四、第六和第十,區域經濟發展各有特色。其中,昆山地區生產(chan) 總值已連續多年位居縣級行政單位之首,有“中國第一經濟強縣”之稱;浙江義(yi) 烏(wu) 是國內(nei) 外馳名的小商品生產(chan) 和銷售基地,被譽為(wei) “世界小商品之都”;浙江慈溪、福建晉江則分別在家電、製鞋等領域實力雄厚。
盡管如此,與(yu) “明星”縣域相比,更多的縣級市和縣城發展仍有局限。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中國縣級市和縣城發展總體(ti) 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較弱。針對相關(guan) 短板弱項,國家發展改革委此前已於(yu) 2020年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提出17項建設任務。今年5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明確,到2025年,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一批具有良好區位優(you) 勢和產(chan) 業(ye) 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專(zhuan) 家預計,更多城區人口較多的經濟強縣有望進入大城市行列。其中,浙江省瑞安市城區人口已達97.9萬(wan) 人,江蘇省江陰市和常熟市分別為(wei) 83.6萬(wan) 人、82.9萬(wan) 人,已接近Ⅱ型大城市門檻。未來,縣級市、縣城將繼續作為(wei) 城鎮化的重要載體(ti) ,在融入鄰近大城市建設發展、主動承接人口的同時,更多吸納縣域內(nei)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持續發揮對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支撐作用。
汪文正
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