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裏有沒有“奶”,為何成了一個問題
作者:王鍾的
奶茶裏有沒有“奶”?這似乎不該成為(wei) 問題,但消費者購買(mai) 飲用奶茶時卻不得不關(guan) 注。不久前,某平價(jia) 茶飲品牌正式預披露招股書(shu) ,其中公開了一項年產(chan) 10萬(wan) 噸植脂末的計劃,意外地引發關(guan) 注。有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詢問18家奶茶品牌的工作人員,8家表示奶茶中使用了植脂末,9家宣稱用的是鮮奶,1家不清楚。
植脂末是一種仿乳製品,也被稱為(wei) “奶精”。公眾(zhong) 擔憂,植脂末被大規模地應用到奶茶行業(ye) ,是否會(hui) 損害身體(ti) 健康。有專(zhuan) 家表示,生產(chan) 植脂末會(hui) 經過一個(ge) 油脂加氫的過程,如果不能夠完全加氫,就會(hui) 產(chan) 生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當然,消費者也無需過於(yu) 擔憂:隨著植脂末加工工藝的進步,基本能讓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保持在安全範圍內(nei) ,達到國家標準所提出的“零反式脂肪酸”的要求。
奶茶裏沒有奶,而是用植脂末替代,不管其是否有礙健康,這種名不符實的做法,還是出乎很多消費者的意料。在絕大多數消費者的觀念裏,奶茶裏含有奶的成分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可事實上,並非每一家奶茶品牌都會(hui) 使用牛奶,甚至使用鮮奶已經不是行業(ye) 的主流。
企業(ye) 使用植脂末的主要理由,無非是降低生產(chan) 成本。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價(jia) 格戰”成為(wei) 企業(ye) 取得優(you) 勢的主要方式。在更低的價(jia) 格下,使用鮮奶作為(wei) 原材料極大壓縮了企業(ye) 的盈利空間。受這種行業(ye) 生態影響,植脂末就成了許多奶茶品牌不約而同的選擇。
按照《食品安全法》規定,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標簽應當標明成分或者配料表等信息。如果是預包裝的奶茶產(chan) 品,正規廠家一般不會(hui) 隱瞞使用植脂末情況。但是,很多消費者並沒有仔細閱讀配料標簽的習(xi) 慣,很多消費者以為(wei) 自己喝的就是含“奶”的奶茶。
更關(guan) 鍵的是,對於(yu) 市場上流行的現製奶茶產(chan) 品,法規並未提出注明成分配料的要求。自然,商家也樂(le) 於(yu) 在這一點上打馬虎眼,很少主動告知消費者產(chan) 品使用的原材料。很多情況下,隻有消費者主動詢問,商家才會(hui) 告知究竟使用了鮮奶還是植脂末。而且,這種告知是否真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yu) 企業(ye) 及經營服務人員的自律。
知情權的模糊,導致選擇權的喪(sang) 失。尤其對價(jia) 格比較敏感的消費者,他們(men) 選擇奶茶產(chan) 品隻能憑借哪家更便宜作決(jue) 定,而定價(jia) 更低的奶茶往往使用的是植脂末;另一方麵,盡管定價(jia) 較高的奶茶有可能使用鮮奶,但如果奶茶行業(ye) 不建立更加透明的生態,高價(jia) 產(chan) 品同樣可能陷於(yu) 無序競爭(zheng) ,也可能在原材料上“偷工減料”。據報道,上海市消保委曾在檢驗中發現,有奶茶品牌反式脂肪酸超標。
盡管適當合理使用植脂末,成為(wei) 食品行業(ye) 的普遍做法,但植脂末不是奶是一項基礎事實。奶茶廠商有明確告知消費者的義(yi) 務,應充分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比如,對於(yu) 預包裝的奶茶,應當以更明顯的方式標注使用植脂末還是奶,而不是“藏”在小字標簽裏;而對於(yu) 現場製作的奶茶,可以在店內(nei) 招牌、菜單上明確標識具體(ti) 產(chan) 品所用原材料情況,盡最大可能尊重消費者知情權。
而在廣告宣傳(chuan) 上,更要防止廠商“掛羊頭賣狗肉”,用“鮮奶”來宣傳(chuan) 使用植脂末的產(chan) 品。有的產(chan) 品同時使用鮮奶與(yu) 植脂末,但以植脂末成分為(wei) 主,這就要防止企業(ye) 誇大其詞,將其產(chan) 品包裝成“100%鮮奶”。總而言之,知情權是消費者最基本的權利之一,企業(ye) 不能以任何形式削弱消費者的這項法定權利。隻有對消費者負責,對公眾(zhong) 健康負責,奶茶企業(ye) 才能不斷提質增量,取得更長久的發展。(王鍾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