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遊地區旱情持續 該如何科學應對
◎本報記者 付麗(li) 麗(li)
日前,據媒體(ti) 報道,國家減災委員會(hui) 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對外發布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顯示,長江中下遊地區幹旱仍將持續或發展。此次旱情為(wei) 何如此凶猛,將持續到什麽(me) 時間,究竟該如何科學應對?
“根據降水年內(nei) 分布規律以及區域內(nei) 曆史旱情旱災規律特點分析,初步判斷長江中下遊的湖南、江西等地旱情將持續至明年3月以前,需要進一步算清水賬,最大程度用好水資源,確保城鎮供水安全。”11月7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中心主任呂娟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說。
大氣環流持續異常 部分地區甚至“空梅”
“今年大範圍幹旱主要還是大氣環流持續異常導致的。”呂娟介紹,具體(ti) 到長江流域,副熱帶高壓是影響其旱澇的重要天氣係統。副熱帶高壓內(nei) 部區域受強烈下沉氣流控製往往晴朗少雨,而副熱帶高壓北部邊緣作為(wei) 冷暖氣流交匯的地方則容易出現較強降水。
呂娟表示,通常,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是長江中下遊“梅雨”期,而今年6月,受東(dong) 北地區“西風槽”壓製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遲遲不北抬,其北部邊緣穩定在華南沿海,導致本該下在長江中下遊的梅雨下到了華南,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空梅”。到了7、8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迅速北抬西伸,與(yu) 此同時,位於(yu) 阿拉伯半島至伊朗上空的大陸副熱帶高壓異常東(dong) 伸北抬,兩(liang) 者貫通,形成強大、寬廣的副熱帶高壓控製帶,長江流域上、中、下遊全域高溫晴熱少雨。進入9月,華西秋雨使得川渝地區旱情迅速緩解,而受西太平洋台風影響,我國南方地區的大部分水汽被搶走,長江中下遊地區依然沒有太多有效降水,幹旱持續發展。
“今年的長江流域幹旱,從(cong) 6月中下旬開始,目前已經超過4個(ge) 月,加上現在進入少雨的秋冬季節,夏秋冬連旱的局勢已基本形成。”呂娟認為(wei) 。
長江流域主汛期幹旱並不罕見
在人們(men) 印象中,長江流域水資源較為(wei) 豐(feng) 沛,因而今年持續高溫幹旱導致汛期反枯現象備受關(guan) 注。
“實際上,長江流域主汛期遇上幹旱並不罕見,長江流域是我國典型的伏旱區,基本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區域性幹旱出現。”呂娟說。
數據顯示,僅(jin) 2000年以來,長江流域發生了數次夏伏旱,其中比較典型的有2006年、2013年、2019年等。但呂娟同時表示,也要看到今年的幹旱呈現出與(yu) 過去不同的一些特點。如幹旱影響空間範圍更大,覆蓋了長江幹流的上遊、中遊和下遊全域,也給流域內(nei) 水量調控帶來一定困難;幹旱開始時間早,而且持續時間更長;旱情程度較重,長江中下遊漢口、大通、九江等實測站點來水量創有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長江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低5.4—7.2米,創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
再就是影響麵更廣。過去,幹旱一般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農(nong) 村人畜飲水、城市供水造成影響,而今年幹旱已延伸至航運、能源以及森林防火安全等諸多方麵。
“迫切需要關(guan) 注的是,現有江河湖庫蓄水量能否滿足到明年汛期來臨(lin) 之前的用水需求,流域內(nei) 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壓力劇增,特別是一些地區城鎮取用水可能麵臨(lin) 困難和挑戰。”呂娟強調。
旱情帶來諸多思考和啟示
2022年長江流域幹旱給生活生產(chan) 以及生態都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也引發了人們(men) 很多思考和啟示。
未來究竟該如何科學應對?呂娟建議,對政府主管部門來說,需要重點考慮如何強化旱期應對措施、提高抗旱應急響應能力。要改變過去以旱期抗旱應急打井、拉水、送水等為(wei) 主的做法,一方麵要對水源分布、水源類型、取水口、引提調水工程管網、供水能力等摸清家底,同時加強旱期流域左右岸、幹支流、上下遊之間各類水利工程和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的水量聯合調度;另一方麵,進一步做好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體(ti) 係布局,在一些重旱、易旱,特別是大中型水利工程難以覆蓋、抗旱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因地製宜建設一批小型水庫工程、抗旱應急備用井、引調提水工程等,提升應急備用水源供給能力。
對科研工作者來說,要考慮如何推動旱災風險管理、實現常態和應急狀態的統合管理。要突破幹旱“監測→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全鏈條技術瓶頸,搞清楚“哪裏旱”“有多旱”“旱多久”“怎麽(me) 辦”的問題,以期實現幹旱災害數字化場景、智慧化模擬、精準化決(jue) 策。
“而對社會(hui) 公眾(zhong) 來說,需要考慮如何節水、護水,從(cong) 自我做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呂娟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