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厲奮發向未來·二十大精神在基層丨內蒙古烏拉特草原牧民:守護北疆綠色生態屏障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9日電 題:內(nei) 蒙古烏(wu) 拉特草原牧民:守護北疆綠色生態屏障
新華社記者李雲(yun) 平
初冬時節,內(nei) 蒙古烏(wu) 拉特後旗草原天空蔚藍。在巴音前達門蘇木巴音查幹嘎查梭梭接種肉蓯蓉基地,牧民們(men) 在嘎查黨(dang) 支部的組織下相互交流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學習(xi) 心得。
巴音查幹嘎查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寶玉說:“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這句話說到了咱們(men) 牧民的心坎上。草原是我們(men) 生存的根本,需要大家共同守護。再過兩(liang) 年,梭梭長高了,蓯蓉也就有了,大麵積的梭梭林可以給邊疆增綠、給我們(men) 增收。”
巴音查幹嘎查地處荒漠半荒漠化草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近年來受幹旱等因素影響,地表沙化嚴(yan) 重。為(wei) 改善生態環境,今年烏(wu) 拉特後旗在包括巴音查幹嘎查在內(nei) 的牧區實施人工種植梭梭接種肉蓯蓉項目,通過大麵積種植梭梭改善草原生態、提高牧民收入。牧民敖特根說:“梭梭具有抗旱、抗寒、抗風沙的優(you) 點,不僅(jin) 能防風固沙、改善生態,還能在根部接種具有較高經濟價(jia) 值的肉蓯蓉。我們(men) 種好梭梭林,就有了致富新渠道。”
寶玉跟記者算了一筆賬,梭梭接種肉蓯蓉後,每畝(mu) 每年可以采收40多公斤肉蓯蓉,按照每公斤30元的幹品市場價(jia) 格計算,每畝(mu) 肉蓯蓉純收入可達600元以上。“我們(men) 嘎查共有7000畝(mu) 梭梭可以接種肉蓯蓉,每年純收入可以達到420萬(wan) 元左右,其中30%的收入用於(yu) 擴大梭梭林種植麵積、接種肉蓯蓉,剩餘(yu) 的70%分紅給牧民,可直接帶動牧民增收致富。”
“‘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大會(hui) 報告裏的這些話太有道理了,在我們(men) 烏(wu) 拉特草原,保護好綠水青山不就是有了金山銀山?”寶玉說。
記者在巴音前達門蘇木走訪發現,當地政府直接把學習(x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會(hui) 場安排在萬(wan) 畝(mu) 人工種植梭梭接種肉蓯蓉基地現場,大家邊幹邊學,在實際工作中深切體(ti) 會(hui)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
巴音前達門蘇木黨(dang) 委書(shu) 記巴根那說:“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大家深受啟發,要想建設現代化牧區,就必須保護、建設草原生態。現在,我們(men) 組織牧民栽種梭梭、接種肉蓯蓉,就是建設現代化牧區的具體(ti) 實踐。”
烏(wu) 拉特草原位於(yu) 巴彥淖爾市境內(nei) ,麵積達7600多萬(wan) 畝(mu) ,主要分布於(yu) 烏(wu) 拉特後旗、中旗、前旗等地,是內(nei) 蒙古九大集中分布的天然草場之一。今年,烏(wu) 拉特後旗總投資3530萬(wan) 元,分別在巴音前達門蘇木、潮格溫都爾鎮等實施4個(ge) 萬(wan) 畝(mu) 人工種植梭梭接種肉蓯蓉項目,逐步探索一條修複草原、造福牧民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烏(wu) 拉特後旗副旗長寶力德表示,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wei) 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為(wei) 推進草原生態修複、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men) 將以建設人工種植梭梭接種肉蓯蓉基地為(wei) 契機,逐步形成政策引導、社會(hui) 多渠道投入、牧民積極參與(yu) 的生態經濟建設新格局,推動發展現代化畜牧業(ye) ,促進草原生態改善、牧民生活富裕。”他說。
目前,烏(wu) 拉特後旗梭梭接種肉蓯蓉項目實施麵積已達15萬(wan) 畝(mu) ,在守護北疆綠色生態屏障的同時,探索出一條生態、經濟、社會(hui) 效益共贏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逐步實現生態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牧民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