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獎杯見證綠色奇跡

發布時間:2022-11-10 09:1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河北單元,兩(liang) 座特殊的獎杯讓不少觀眾(zhong) 停下腳步。講解員娓娓道來:“這座40厘米高的是‘地球衛士獎’獎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yu) 2017年12月將其授予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另一座則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獎杯,塞罕壩機械林場在2021年9月第八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榮獲。”

  獎杯上方的展牆上,《塞罕壩——美麗(li) 的高嶺》視頻講述著塞罕壩人的奮鬥曆程和輝煌成就。正在參觀的北京市民馮(feng) 先生不禁讚歎:“60年三代人造就了100多萬(wan) 畝(mu) 的人工林,了不起!”

  很難想象,塞罕壩這片遼闊美麗(li) 、生機勃發的土地,60年前卻是荒寒冷寂、黃沙漫漫。

  1962年,為(wei) 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yan) 峻形勢,原國家林業(ye) 部決(jue) 定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來自全國18個(ge) 省份、127名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響應國家號召,與(yu) 當地林場242名幹部職工一起,組成369人的創業(ye) 隊伍,開啟了戰天鬥地的拓荒路。

  氣候環境惡劣,讓連年植樹效果不佳,但塞罕壩人始終沒有放棄。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64年的“馬蹄坑大會(hui) 戰”後,林場種植的516畝(mu) 落葉鬆的成活率終於(yu) 達到96%以上,麵對一片稚嫩的綠色,造林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許多人還記得林場第一任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尚海曾說過的那句話:“生是塞罕壩人,死是塞罕壩魂。”按照其生前遺願,他的骨灰便撒在了馬蹄坑林區。

  “那時,我們(men) 喝的是雪水、雨水、溝塘子裏的水,吃的是黑蓧麵窩頭、土豆和鹹菜……”當年和5位女同學一起毅然奔赴壩上的陳彥嫻,如今已是滿頭銀發。回憶起那段時光,她的眼神中仍透著堅定:“每每看到自己親(qin) 手栽下的樹苗長成大樹,幸福感就難以言說。”

  從(cong) 1962年到1982年,塞罕壩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萬(wan) 畝(mu) ,其中機械造林10.5萬(wan) 畝(mu) ,人工造林85.5萬(wan) 畝(mu) ,保存率達七成,創下當時全國同類地區保存率之最。近年來,塞罕壩人又在山高坡陡、土壤貧瘠的石質荒山和禿丘沙地上攻堅造林10.2萬(wan) 畝(mu) ,林場內(nei) 石質荒山已全部實現綠化。

  60年間,三代人接續奮鬥,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ye) 、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如今,塞罕壩機械林場有森林麵積115.1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達82%,每年可涵養(yang) 水源2.84億(yi) 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wan) 噸,釋放氧氣59.84萬(wan) 噸。

  在時光流轉中,大自然同樣也在向塞罕壩回饋著巨大的“財富”——與(yu) 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及周邊區域小氣候得到有效改善,無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風日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

  如今,新一代塞罕壩人依然在闖關(guan) :良種引育關(guan) 、資源結構優(you) 化關(guan) 、森林質量提升關(guan) ……“我們(men) 的前輩解決(jue) 了塞罕壩這片森林從(cong) 無到有的問題,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塞罕壩機械林場黨(dang) 委書(shu) 記安長明感到重任在肩,“目前我們(men) 正在打造智慧林場,全麵摸清塞罕壩全場3億(yi) 多株樹木的底數,通過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持續在建設美麗(li) 中國的大路上走在前、做表率!”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