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腫塊 究竟找誰看?
在網上解答患者求醫問藥谘詢中,經常會(hui) 遇到這樣的問題:患者無意中發現脖子上長了一個(ge) 包塊,但是由於(yu) 沒有經驗,不知何處求醫,所以經常會(hui) 在診治過程中走很多冤枉路。患者及家屬在不同醫院不同科室之間輾轉求醫的過程中,不僅(jin) 增加了心理上的焦慮苦惱,更是延誤了就診時間,耽誤了病情。那麽(me) 不明原因頸部包塊該找那一科的醫生看病呢?
首先我們(men) 科普一下人體(ti) 的頸部結構和功能。頸部是人體(ti) 中非常複雜的一個(ge) 部位,連接著頭麵和軀幹,有著喉和喉咽,氣管及食道等腔道器官,管理著說話、吞咽、呼吸等重要功能。頸部還有許多組成串的淋巴結,是機體(ti) 重要的免疫器官,協助守住鼻腔、口腔、扁桃體(ti) 的防禦大門。另外,下頸部還有甲狀腺,甲狀腺又是一個(ge) 重要的免疫器官。由此看來,人的頸部區域雖然範圍比起軀幹等部位小很多,但是出問題的概率卻不小。而且也因為(wei) 整體(ti) 區域範圍比較擁擠,出現問題馬上可能就會(hui) 引起症狀或者以包塊形式表現出來。而且,頸部包塊處理不好不僅(jin) 影響功能,還會(hui) 影響外貌形象,經常看到患者由於(yu) 頸部手術疤痕而常年帶著圍巾或者高領衣服。
那麽(me) ,頸部出現包塊到底該去哪裏看呢?最經常相關(guan) 的初篩科室有耳鼻咽喉科、口腔頜麵科、和外科中的頭頸外科、內(nei) 科中的腫瘤科、內(nei) 分泌科等。事實上,根據進一步腫塊性質檢查的結果,治療的科室還不局限於(yu) 以上這幾個(ge) 科室,甚至可能轉診到放療科、血液科、或者呼吸內(nei) 科等,以尋求進一步的精準的治療。
我們(men) 來梳理一下,當一位患者無意中發現生長了頸部包塊,他應該具有具備怎麽(me) 樣的一些思路,迅速地找對醫生呢?這裏筆者提供一些簡便的小貼士,供患者參考:
首先,了解頸部腫塊生長的部位。如果在上頸部發現一個(ge) 逐漸長大的腫塊,特別是伴有耳悶,耳朵積水,以及晨起回縮涕血的症狀,那麽(me) 建議盡快到耳鼻喉科做個(ge) 鼻咽部的檢查,以排除鼻咽癌的可能,尤其是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鼻咽癌病史的;對於(yu) 上頸部腫塊,如果有長期齲齒殘冠,喜歡咀嚼檳榔的,較長時間口腔潰瘍不愈合,則建議先去口腔科檢查,排除口腔癌的可能。
如果頸中部發現腫塊,40歲以上的男性患者,有長期吸煙酗酒史,近來伴有聲音嘶啞或者吞咽不適甚至吞咽困難的患者,強烈建議您先去耳鼻喉科看看,因為(wei) 喉癌和喉咽癌部位比較隱蔽,一般檢查不易發現,需要做喉鏡甚至是纖維喉鏡才能及時發現,不至於(yu) 耽誤您的病情。
對於(yu) 下頸部發現腫塊,比如在鎖骨上位置的患者,除了可能有食道癌、肺癌引起的淋巴結轉移外,從(cong) 發病率看,甲狀腺結節、甲狀腺腫瘤的可能性較大,位於(yu) 下頸或稍偏一側(ce) ,還隨吞咽上下活動,一般生長較慢,也可突然增大,可以長期沒有症狀,如不處理可生長較大或者惡變,可伴有聲嘶,呼吸不暢症狀,甲狀腺腫塊一般通過B超就能鑒別發現。B超除了有助於(yu) 判斷甲狀腺腫塊的良惡性外,也能結合血液學檢查幫助診斷甲狀腺炎和甲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淋巴瘤的發病率有所上升,如果頸部出現成串無痛性淋巴結腫大,伴有低熱、盜汗、乏力、體(ti) 重下降等全身症狀,建議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懷疑淋巴瘤需要做淋巴結活檢,進一步完善免疫組化檢查以明確淋巴瘤的具體(ti) 分型,從(cong) 而獲得準確的治療。
其次,評估患者的年齡很重要。當患者是兒(er) 童或青少年,發現頸部腫塊,首先應該考慮先天性疾病或者淋巴結炎症。對於(yu) 有觸痛壓痛的實質腫塊,如果伴有喉嚨痛或牙痛,還有發熱等症狀的兒(er) 童或青少年,一般考慮急性淋巴結炎症,這時不一定非要去專(zhuan) 業(ye) 科室或者專(zhuan) 科醫院,可就近去內(nei) 科門診,查個(ge) 血常規,如考慮炎症,相應抗炎處理就能緩解病情了。
如果是小時候就可以摸到,無痛的較軟的囊性腫塊,位於(yu) 上頸前部中間或稍偏一側(ce) ,還隨吞咽上下活動,就可能是甲舌囊腫;如果這個(ge) 囊性腫塊明顯生長在偏一側(ce) ,就可能是先天性鰓裂囊腫。上述疾病一般去頭頸外科或者是耳鼻喉科,通過完整的手術切除,就能達到痊愈。
另外青少年在生長發育期間,會(hui) 出現甲狀腺腫大,表現為(wei) “大脖子”,這是青春期對甲狀腺激素需求更多,腺體(ti) 會(hui) 出現良性增生來分泌更多的甲狀腺素以滿足身體(ti) 需要,此時若檢查甲狀腺功能正常,一般不需要治療。
第三個(ge) 小貼士是:一旦發現頸部腫塊,我們(men) 檢查的步驟還是要遵循從(cong) 簡單到複雜,從(cong) 無創到有創的原則。不建議一開始就進行大檢查,或者立刻手術切除。對於(yu) 上中頸部突然出現的棗核大小的腫塊,有紅腫疼痛,查血有感染的表現,可以首先給與(yu) 抗炎處理,而先不做較多的檢查;但如果頸部腫塊是持續存在,逐漸長大的硬結,就需要重視,首先可以做個(ge) 頸部腫塊B超,了解是囊性還是實質性質,是否是淋巴結病變還是甲狀腺病變,以及淋巴結皮髓質和血流情況以作參考,如果懷疑頸部腫塊是淋巴結轉移,建議根據淋巴結位於(yu) 上、中、下頸部位,做相應檢查,值得強調是醫生應該具備臨(lin) 床檢查的能力,先做鼻腔、口腔、喉和咽部的體(ti) 檢,一個(ge) 有經驗的醫師經過仔細的體(ti) 檢就可能迅速地發現原發部位,其次隨著醫學檢查手段的進步,可借助腔鏡的檢查,以及頭頸部甚至頸胸部CT或者磁共振的影像學檢查來發現原發灶。
對於(yu) 懷疑頸部腫塊是惡性而不能明確來源的,或者考慮一些特殊感染因素的,可考慮進行腫塊的穿刺,或者切除活檢,以進一步通過病理檢查發現線索。必要時全身PET/CT 尋找原發病灶。
總之,頸部長個(ge) 腫塊,很可能是耳鼻喉或者是甲狀腺的問題,如腫塊持續2周以上也不退縮,甚至逐漸增大,建議去醫院看看,首選還是耳鼻喉科,由耳鼻喉科醫生進行相應的檢查、分診,通過及時準確的診斷治療,一定會(hui) 選對醫生、選對科室,從(cong) 而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文/丁浩(醫學博士,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醫院,副主任醫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