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最新成果發布

發布時間:2022-11-11 10:06:00來源: 央視新聞

  11月1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發布會(hui) ,通報了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進展。

  一、殷墟考古發現與(yu) 研究

  殷墟位於(yu) 河南省安陽市,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自1928年起,中國考古工作者開始對殷墟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拉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至今已經九十餘(yu) 年,陸續發現殷墟宗廟宮殿區、居址區、王陵區、墓葬區、手工業(ye) 作坊區等重要遺跡,以及與(yu) 之毗鄰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各類珍貴文物,基本廓清了殷墟的分布範圍與(yu) 結構布局,構建起殷墟文化分期編年體(ti) 係,為(wei) 探索早商乃至夏代考古學文化提供了基礎,商代都城製度、墓葬製度、祭祀製度、手工業(ye) 生產(chan) 體(ti) 係,以及建築、水利、精神信仰等各方麵研究不斷深化,實證了文獻記載的商代曆史,係統展現了商代社會(hui) 文化麵貌、商代文明發展成就。2006年殷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殷墟的突出普遍價(jia) 值得到國際社會(hui) 普遍認同,為(wei) 增進民族自信自強提供了堅強支撐。

  殷墟考古進入新時代、新階段,在聚落考古理念引領下,深化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洹北手工業(ye) 作坊區發現大量鑄銅、製骨、製陶生產(chan) 、居住生活遺跡和分布有序的墓地,揭示了集生產(chan) 、生活、喪(sang) 葬於(yu) 一體(ti) 的“居葬合一”族邑布局模式,生動展示了商代手工業(ye) 生產(chan) 圖景。小屯宮殿宗廟區新發現大型池苑、水道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建築遺跡,池苑麵積達6萬(wan) 多平方米,通過水道與(yu) 洹河聯通,改變了以往對於(yu) 殷墟宮殿宗廟區整體(ti) 格局的認識。圍繞殷墟王陵區周邊的勘探與(yu) 發掘,確認了王陵區東(dong) 區、西區外圍各環繞一條圍溝,溝寬超過10米,將王陵與(yu) 大量祭祀坑位於(yu) 溝內(nei) ,圍溝的發現突破了對於(yu) 殷墟王陵區布局的認識,是商代陵園製度研究的重大進展。殷墟內(nei) 部的道路係統不斷被揭示出來,殷墟宮殿宗廟區南約1公裏處發現2條直通宮殿區的南北向道路,洹河北岸發掘出寬達15米的大型道路,道路之上有清晰的車轍痕跡,道路兩(liang) 側(ce) 密集分布居址、墓葬、手工業(ye) 作坊等,道路揭示的框架體(ti) 係為(wei) 進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線索。殷墟考古研究將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引下,逐步還原更加全麵、真實、鮮活的商代文明。

  二、殷墟外圍聚落考古新發現

  河南省、安陽市落實“先考古、後出讓”政策措施,積極加強城市基本建設中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在殷墟周邊區域基本建設考古工作中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殷墟考古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辛店遺址位於(yu) 殷墟宮殿區以北約10公裏處,是一處青銅器鑄造遺址,已發現商代晚期鑄銅作坊7處、房址10餘(yu) 處,墓葬近百座,出土約40000塊陶範、陶模及大量製範 、鑄銅工具,出土青銅器帶有“戈”字銘文,顯示該遺址可能是一處由“戈”族管理的青銅器鑄造遺址。

  陶家營遺址位於(yu) 殷墟宮殿區以北約7.2公裏處,是一處商代中期的環壕聚落,遺址內(nei) 發現陶器生產(chan) 區、居址區和墓葬區,25座墓葬中出土豐(feng) 富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進一步豐(feng) 富了商代中期洹北商城周邊聚落社會(hui) 研究內(nei) 容。

  邵家棚遺址位於(yu) 殷墟宮殿區南部約2.5公裏處,是一處商代晚期聚落,遺址內(nei) 發現了由18座房址組成的3組多進式院落,以及由1座“中”字形大墓、23座中小型墓葬、4座車馬坑組成的墓地,墓葬內(nei) 出土多件帶有“冊(ce) ”字銘文的青銅器,顯示邵家棚遺址可能為(wei) 晚商時期史官“冊(ce) ”族居住地。

  三、甲骨文發現與(yu) 研究

  甲骨文是早期成熟漢字體(ti) 係文字的代表,也是殷墟作為(wei) 商代都城的實證。甲骨文於(yu) 清末出土於(yu) 河南安陽小屯村,至今已發現約十五萬(wan) 片,經科學發掘的有三萬(wan) 五千餘(yu) 片,單字數量已逾四千字,內(nei) 容涉及商代政治與(yu) 生活的各方麵,是重建殷商信史的直接史料。殷墟甲骨共有三次重要發現,分別是殷墟內(nei) 出土數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小屯YH127坑、具有明確年代的小屯南地甲骨、史料價(jia) 值獨特的殷墟花園莊東(dong) 地甲骨。殷墟甲骨直接證實了古史記載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陽小屯為(wei) 殷商王朝的王庭,將中國信史的上限提早了一千餘(yu) 年,開啟了殷墟九十多年的考古與(yu) 曆史研究曆程,促進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字學的革新與(yu) 發展。

  一百二十餘(yu) 年的甲骨文研究,在甲骨文資料整理、分期斷代、文字考釋、商史研究、工具書(shu) 編纂出版、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成果豐(feng) 碩。新時代甲骨學研究立足百餘(yu) 年深厚學術積澱,更加注重與(yu) 考古學理論方法及多學科的結合,在推動思想史、天文曆法、曆史地理相關(guan) 領域研究方麵取得重要成果,解決(jue) 了數字卦問題,對中國傳(chuan) 統哲學和思想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義(yi) 和價(jia) 值。通過釋讀甲骨文記載的日月食資料,結合天文學推演,考訂了發生於(yu) 公元前1161年10月31日的乙巳日食,證明了殷人已經掌握交食周期,對於(yu) 甲骨文斷代乃至地日運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yi) 。結合甲骨文卜辭和山東(dong) 滕州前掌大商周史氏家族墓地發掘出土的銘刻,確定了商代薛國地望,為(wei) 商代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支點。甲骨文研究已經發展成為(wei) 國際性學術課題,參與(yu) 研究的學者遍布世界各國,著述卷帙浩繁,對促進中華文化傳(chuan) 播、增進文明交流互鑒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台央視記者 田雲(yun) 華 任梅梅 張立雷 郭民)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