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到,這些高科技單品或為你的健康“助攻”
《2021健康消費洞察報告》顯示,我國多數家庭的年度健康消費額在500元至5000元區間,人們(men) 越來越願意為(wei) 健康買(mai) 單。今天就是“雙十一”了,相信許多人可能已經買(mai) 了一些健康好物。
如今,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普及,智能手環、健身鏡、智能體(ti) 重秤等能為(wei) 人們(men) 健康“添磚加瓦”的智能裝備層出不窮。
那麽(me) ,這些產(chan) 品的原理是什麽(me) ?使用它們(men) 有何注意事項?就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骨傳(chuan) 導耳機:通過振動頭骨使人感知聲音
很多人在跑步、健身時都喜歡有音樂(le) 相伴,覺得這樣運動起來更輕鬆。目前,骨傳(chuan) 導運動耳機是運動圈頗受歡迎的耳機之一。該耳機不需要像傳(chuan) 統耳機或耳麥一樣貼近外耳道或罩住耳朵,隻需把耳機掛在耳朵上,讓其平整的一麵接觸到耳側(ce) 的皮膚,就可以聽音樂(le) 了。
“其實,骨傳(chuan) 導耳機的工作原理並不複雜。”天津大學智能醫學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倪廣健解釋道,正常人形成聽覺感知的方式有兩(liang) 種:一種是空氣中的聲波經過外耳道、中耳聽骨鏈,再經過耳蝸的處理形成神經衝(chong) 動,最終傳(chuan) 導至大腦聽覺中樞、產(chan) 生聽覺;另一種則不需要接力式的傳(chuan) 遞過程,隻需利用顱骨振動“激勵”耳蝸形成神經衝(chong) 動。
在日常生活中,骨傳(chuan) 導聲音的現象並不少見,比如咀嚼食物、撓頭或捂住雙耳自言自語,我們(men) 能夠“聽”到這些聲音,都是骨傳(chuan) 導的“功勞”。
“骨傳(chuan) 導耳機就是基於(yu) 骨傳(chuan) 導原理設計製造的。”倪廣健介紹道,骨傳(chuan) 導耳機把聲音轉化為(wei) 不同頻率的振動,通過振動顱骨使人感知到聲音。
由於(yu) 能夠“敞開”雙耳,骨傳(chuan) 導耳機解決(jue) 了傳(chuan) 統耳機長時間佩戴不適以及出汗帶來的係列衛生問題。
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目前全球12到35歲的年輕人中,有約11億(yi) 人麵臨(lin) 著不可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而個(ge) 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是造成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恰當地使用耳機導致了很多聽力問題,如耳鳴、耳聾等。
“使用骨傳(chuan) 導耳機時,聲波不經過外耳道和鼓膜間的空氣,而是直接將顱骨結構作為(wei) 傳(chuan) 聲介質,因此能夠過濾掉一些刺耳的電子音,讓聲音變得更柔和。”倪廣健說。
當然,使用骨傳(chuan) 導耳機也不意味著可以“任性”聽音樂(le) 。倪廣健提醒道,若音量過大,即便使用骨傳(chuan) 導耳機,依舊會(hui) 傷(shang) 害我們(men) 的聽力。因此,要盡量避免長時間佩戴耳機,使用超過1小時後最好停下來休息5到10分鍾,而且耳機音量不要超過60%。
健身鏡:通過攝像頭捕捉人體(ti) 動作軌跡
在後疫情時代,居家健身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健身鏡作為(wei) 一種家用智能健身裝備,因能夠讓人們(men) 充分利用在家中的碎片時間鍛煉身體(ti) 而受到青睞。
“簡單來說,健身鏡是通過攝像頭捕捉人體(ti) 動作軌跡,為(wei) 鍛煉者實時指導動作姿勢;在遊戲化互動健身課程模塊下,為(wei) 用戶提供沉浸式健身體(ti) 驗。”天津大學醫學部主任助理孟琳介紹道,相關(guan) 廠家多數會(hui) 為(wei) 用戶提供付費健身課程,如瑜伽、有氧舞、普拉提、搏擊操、力量訓練等。
相較於(yu) 其他視頻健身課程,健身鏡的優(you) 勢在於(yu) 其實時互動性及對動作的糾錯能力,這很大程度依賴於(yu) 產(chan) 品內(nei) 部的人工智能動作識別與(yu) 交互算法。
孟琳介紹,健身鏡內(nei) 置攝像頭可通過圖像處理方法捕捉人體(ti) 骨骼點,建立人體(ti) 骨骼運動模型,實現實時追蹤關(guan) 節姿態,從(cong) 而對動作予以指導糾正。由於(yu) 普通的攝像頭隻能捕捉二維人體(ti) 圖像,使用者所在位置角度、背景環境複雜度及旁人遮擋等都會(hui) 影響其實際捕捉效果,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一些使用者會(hui) 覺得動作糾正功能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健身鏡的硬件配置也決(jue) 定了其不能實現對於(yu) 人體(ti) 關(guan) 節角度的高精度檢測與(yu) 關(guan) 鍵肌肉發力部位的定位,無法達到精準矯正動作的目的。”孟琳說,智能健身鏡更多的是為(wei) 不想去健身房的人提供了一個(ge) 在家鍛煉的有趣環境,他們(men) 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一些簡單的有氧訓練。
“健身鏡可能更適合比較宅或是不好意思去健身房的人。”孟琳建議,該類商品的售價(jia) 不低,大家在購買(mai) 時一定要從(cong) 實際情況出發,理性選擇符合自己實際需求的產(chan) 品。
智能體(ti) 重秤:用生物電阻測量法進行測量
如今體(ti) 重秤“內(nei) 卷”嚴(yan) 重,它早已不滿足於(yu) 隻能稱重了。智能體(ti) 重秤不僅(jin) 能夠測量體(ti) 脂率、肌肉含量,甚至還可以與(yu) 手機App結合起來進行健康管理。
“現有智能體(ti) 重秤一般采用生物電阻測量法來測量生物電阻(人體(ti) 抗阻),然後再利用生物電阻來計算脂肪量,在短時間內(nei) 就可以獲得較準確的測量值。”天津大學醫學部教師李爽解釋道,根據人體(ti) 內(nei) 各種成分導電度不同的原理,生物電阻測量法將人體(ti) 組織簡單地分為(wei) 脂肪組織與(yu) 非脂肪組織。非脂肪組織(如體(ti) 液、肌肉等)含有水分和電解質,是電的良導體(ti) ;而脂肪是無水物質,是不良導體(ti) 。測量時,智能體(ti) 重秤的電極片會(hui) 向被測者發出極微小的電流,若其身體(ti) 脂肪率高,所測得的生物電阻值就較大。
同時,智能體(ti) 重秤常與(yu) App一起使用,當用戶在App中輸入自己的性別、年齡、身高等數據後,軟件會(hui) 結合用戶信息和體(ti) 脂數據,推算出其基礎代謝率、蛋白質率等數據。
“嚴(yan) 格意義(yi) 上來說,采用上述方法測出的,並不是人體(ti) 的全部阻抗,還需要後期算法擬合出人體(ti) 的各種成分數據,才能得出我們(men) 最後看到的數值,所以結果僅(jin) 供參考。”李爽表示,醫用體(ti) 脂儀(yi) 利用的雖然也是生物電阻測量法,不過除了需赤腳站到儀(yi) 器上外,還需雙手握住顯示屏兩(liang) 邊帶金屬電極片的手柄,讓更多、更大麵積的電極接觸人體(ti) ,以提高測量數據的準確程度。另外,人體(ti) 的電阻值受很多方麵因素的影響,進食、喝水、運動等都會(hui) 導致測量誤差。
李爽建議道,在使用智能體(ti) 重秤時,要將其平放在地麵,赤腳稱重;測量前應避免劇烈運動,也不要在大量進食、喝水和沐浴後進行測量。比較合適的測量時間段是起床後1小時、睡覺前1小時和三餐後1小時。
智能手環:主要靠PPG傳(chuan) 感器實現功能
如今,智能手環已成為(wei) 許多人的標配,人們(men) 用它來監測血壓、血氧、心率等指標,尤其是監測運動時這些指標的變化,以避免運動給身體(ti) 帶來傷(shang) 害,同時也為(wei) 製定運動計劃提供參考。
那麽(me) ,這樣一個(ge) 小小的手環,是如何做到對我們(men) 的血壓、血氧、心率、行走步數、睡眠質量等指標了如指掌的呢?
“實現這些功能主要依靠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PPG)傳(chuan) 感器,它也常被用於(yu) 生物醫學檢測中。”李爽介紹道。
利用PPG傳(chuan) 感器或者采用PPG傳(chuan) 感器與(yu) 心電圖(ECG)相結合的形式,再搭配上一定的算法,智能手環就能夠估算出被測者的血壓。
智能手環測血氧則是通過智能手環所采用的血氧傳(chuan) 感器,將紅光和紅外光射向被測者腕部,再通過另一側(ce) 的光電二極管接收反射光線,而後通過計算出發射與(yu) 接收的光強差來估算出血氧值。
智能手環監測心率,是將透射型光電傳(chuan) 感器的發光管和光敏接收器置於(yu) 所測組織的兩(liang) 側(ce) ,而後將發光管發出的入射光穿過皮膚進入深層組織,透射光線被光敏接收器接收,以此來反映出血管內(nei) 血液體(ti) 積隨心髒泵血的變化幅度,最後通過專(zhuan) 業(ye) 計算得出被測者的心率。
“智能手環一般通過三軸加速度傳(chuan) 感器來計步。”李爽介紹道,它能夠感知物體(ti) 運動的方向與(yu) 加速度大小,通過測量走路的方向和加速度,再配合能夠判斷設備處於(yu) 水平或是垂直位置的加速度計,就能實現計步。除此之外,利用軟件算法,再依靠三軸加速度傳(chuan) 感器來實時捕捉各項數據,而後經過濾波、峰穀檢測等步驟,最終將這些數據轉變成智能手環App端的可讀數字,使用者的行走步數、運動消耗的卡路裏等數值就被呈現出來了。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men) 可以看到,智能手環需要通過光束穿透皮膚來進行數據采集,這就要求它需與(yu) 被測者的手腕緊緊貼合。但是在現實中,使用者許多時候都是處在非靜止的狀態,比如在走路、健身、吃飯時我們(men) 的手部都在活動。此時,腕部皮膚與(yu) 智能手環肯定會(hui) 產(chan) 生一定的間隙。當我們(men) 出汗時,汗液也會(hui) 對光的吸收率產(chan) 生一定影響,進而影響檢測的精度。
“因此大家要明白,智能手環隻是一種消費類電子產(chan) 品,並非醫用儀(yi) 器,其監測精度肯定不如專(zhuan) 業(ye) 器械。智能手環測量的結果僅(jin) 供大家參考,絕不能以此估算出數值,作為(wei) 醫學診斷治療的依據。”李爽提醒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