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民族歌劇的“根”與“魂”

發布時間:2022-11-16 10:2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劉 洋

  舞台上的石板路、吊腳樓、水車與(yu) 渡船,將觀眾(zhong) 帶入到那個(ge) 對大多數人來說,隻存在於(yu) 文學世界的靜謐小城。隨劇情展開的悲歡離合,也一如小城中的生活,平靜卻又生動著。近日,根據沈從(cong) 文同名小說創作的歌劇《邊城》,在中央歌劇院劇場結束了首輪演出。這部集結了國內(nei) 頂尖藝術家主創的歌劇,生動展現了湘西鄉(xiang) 土人情之美,刻畫了當地人民勤勞善良、謙遜內(nei) 斂的美好品質和熱情真摯的鮮明個(ge) 性,達到了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與(yu) 觀賞性的舞台效果,成為(wei) 近期民族歌劇的又一力作。

  《邊城》的成功不是一個(ge) 孤例,而是中國歌劇藝術繁榮發展的產(chan) 物。自歌劇從(cong) 西方傳(chuan) 入中國起,中國藝術家就孜孜不倦地探索,逐漸創造出一種取材中國故事,使用漢語唱詞與(yu) 對白、中國音樂(le) 素材、民族與(yu) 美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用以表達中華民族審美旨趣和民族情感的新型歌劇形態,即現今的民族歌劇。

  歌劇被中華文化吸收改造的過程,恰是其生命力日益增強、受眾(zhong) 群體(ti) 日益擴大的過程。人民不僅(jin) 為(wei) 歌劇藝術賦予了無盡的創作源泉,而且提供了廣闊的生存與(yu) 發展空間。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眾(zhong) 多民族歌劇作品受到扶持,在舞台上各展風姿。《運河謠》《馬向陽下鄉(xiang) 記》《鬆毛嶺之戀》《呦呦鹿鳴》等優(you) 秀作品,無一不是很好地貫徹了人民性的原則。這些作品無論是曆史題材、現實題材,還是革命題材,大多將歌唱人民和為(wei) 人民歌唱置於(yu) 首位。劇中的人物是人民,取材於(yu) 不同時代的人民生活,展現的是人民的真實情感,並且使用了傳(chuan) 承於(yu) 民間的音樂(le) 元素。這樣深深植根於(yu) 人民的作品,必然會(hui) 受到人民的喜愛和傳(chuan) 頌。

  當歌劇藝術著眼於(yu) 滿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表現中華民族情感的時候,對民族性的追求就成為(wei) 一個(ge) 自發的過程。早在1945年,延安魯藝的藝術家們(men) 根據“白毛仙姑”的傳(chuan) 說,創作出歌劇《白毛女》,並成為(wei) 中國民族歌劇裏程碑式的作品。歌劇的旋律吸收了大量民族音樂(le) 的成分,有些唱段甚至直接改編自民歌。如至今仍被傳(chuan) 唱的《北風吹》,就來自河北民歌《小白菜》。二者的每一個(ge) 樂(le) 句以及樂(le) 句之間,都以下行的方式發展,塑造了悲傷(shang) 、淒涼的藝術形象。2015年的新版《白毛女》在音樂(le) 方麵進行了改革,板胡、嗩呐、單弦、大鼓的使用強化了民族性,與(yu) 樂(le) 隊的交響化構成聽感上的平衡。

  除了音樂(le) 材料的借鑒使用,歌劇藝術的民族性在其他方麵也有較為(wei) 具象的表現。現代舞台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對舞美、燈光、服飾的高度關(guan) 注,雖然可以為(wei) 歌劇的舞美呈現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營造出強烈衝(chong) 擊力的視覺效果,但是隨著民族歌劇創作的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作品借鑒傳(chuan) 統戲曲的布景理念,以簡潔的舞台設計達到豐(feng) 富的藝術效果。以“情”勝“景”這樣的舞美設計理念,使得民族歌劇之內(nei) 涵更具深刻性與(yu) 思想性。

  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薪火相傳(chuan) ,很重要的一個(ge) 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歌劇的民族性除了具象的形式之外,更重要的內(nei) 在因素是對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表現與(yu) 塑造。自2015年始,《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黨(dang) 的女兒(er) 》《同心結》《江姐》等經典民族歌劇劇目複排巡演。這些作品經過時間的檢驗,至今依然曆久彌新,就在於(yu) 它們(men) 再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改寫(xie) 中華民族前途與(yu) 命運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彰顯了理想與(yu) 信仰的強大力量,閃耀著人性光芒的英雄主義(yi) ,在曆史的長河裏最終沉澱為(wei) 能夠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經典。

  民族性既是民族歌劇應該堅守的發展方向,也是檢驗其藝術價(jia) 值高下的重要標尺。新時代以來的民族歌劇作品,無論是曆史題材的《金沙江畔》《沂蒙山》《紅船》《田漢》《青春之歌》等,還是現實題材的《命運》《道路》《先行者》《張富清》《呦呦鹿鳴》《天使日記》《馬向陽下鄉(xiang) 記》《扶貧路上》等,都彰顯著對國家、對民族的深厚情感,是新時代民族性的進一步提煉和高度闡發,也是中華民族之魂的生動寫(xie) 照,更是對“以人民為(wei) 中心”創作導向的有效踐行。

  歌劇這一外來藝術形式,能夠在中華文化的土壤裏落地發芽、生根開花,並得到充分發展,人民性和民族性二者起到了關(guan) 鍵作用。如果脫離了人民,以西方藝術審美為(wei) 旨趣的歌劇藝術無法在舞台上貼近中國人民的情感體(ti) 驗,必將失去其生存的根本。如果不能有效地從(cong) 中華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進而樹立中華民族審美風範,中國歌劇將失去情感之魂,也就失去了獨立於(yu) 世界歌劇藝術的價(jia) 值所在。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承民族情感,展現民族氣質,並將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有機結合,創作出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的優(you) 秀作品,才能夠孕育出中華文化的“根”與(yu) “魂”。沿著人民性與(yu) 民族性的方向堅定地走下去,中國歌劇一定會(hui) 收獲更加豐(feng) 碩的成果。

  (作者為(wei)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