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區行·內蒙古篇⑧】巴彥淖爾——“吃好麵,到河套”
【草原牧區行·內(nei) 蒙古篇⑧】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王瀟
麥收時節,河套大地處處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隨著最後一輛載著飽滿麥粒的卡車緩緩駛離,巴彥淖爾市新華鎮新樂(le)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薛誌強臉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由村集體(ti) 合作社托管種植的23000畝(mu) 小麥顆粒歸倉(cang) 、大獲豐(feng) 收。
放眼望去,新樂(le) 村的耕地平坦開闊,大型機械暢通無阻,現代化農(nong) 機往來穿梭。在這裏,科技賦能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成為(wei) “河套糧倉(cang) ”新標杆。
“你看麥子顆粒多好,又大又飽,產(chan) 量不錯。”薛誌強說,今年這23000畝(mu) 地共種植了三個(ge) 品種的小麥,其中巴麥13號試種了500畝(mu) 。
薛誌強還記得,今年臨(lin) 近麥收時,當地經曆了幾次強對流天氣,但巴麥13號秸稈粗壯彈性好,幾乎沒有出現倒伏現象,這讓種植戶欣喜又滿意。“巴麥13號在我們(men) 試種的區域裏最高產(chan) 量是1150斤,平均產(chan) 量是900多斤,品質也不錯。明年合作社計劃再擴大播種麵積,爭(zheng) 取更好的效益。”薛誌強說。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可別看輕了巴麥13號這小小的麥種,它可是河套小麥經曆了禿麥、甘麥、歐柔墨巴和永良4號等30多個(ge) 品種的更新換代,凝結三代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心血和汗水的成果。
走進巴彥淖爾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基因庫,記者了解到,科研人員在這裏對沿黃濕地有特色的種質資源進行收集、保存、推廣、轉化,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目前已收集400餘(yu) 種、25159份種子,並對名聲在外的黃柿子、燈籠紅香瓜等地標性品種進行提純複壯。基因庫的建成對提升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和成果轉化作用巨大,為(wei) 讓更多種子不再“向洋”而積蓄力量。
有了好種子,還要有好耕地。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在巴彥淖爾方興(xing) 未艾。當地打破組與(yu) 組、戶與(yu) 戶間的耕地,重新規劃整合土地。按照“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一體(ti) 化綜合整治要求,將撂荒地、鹽堿地、低窪地改造成為(wei) 基礎設施齊全的良田,2019年以來,全市已累計完成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232.19萬(wan) 畝(mu) ,糧食增產(chan) 10%以上,為(wei) 糧食豐(feng) 收打下基礎。
“吃好麵,到河套”。外地人到了巴彥淖爾,都要慕名嚐嚐河套的麵條。作為(wei) 世界三大優(you) 質小麥主產(chan) 區,這裏盛產(chan) 的春小麥,麵筋含量高達35.4%,1公斤河套雪花粉可以拉出200萬(wan) 根細滑如絲(si) 的拉麵。巴彥淖爾給這裏的優(you) 質農(nong) 畜產(chan) 品起了一個(ge) 共同的名字“天賦河套”,共同維護綠色、優(you) 質的區域品牌形象。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巴彥淖爾市委書(shu) 記賀偉(wei) 華告訴記者,借助這一重大機遇,全麵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力爭(zheng) “十四五”期間把河套地區1200萬(wan) 畝(mu) 耕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進一步改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推動糧食生產(chan) 再上一個(ge) 新台階,努力實現“再造一個(ge) 河套”,堅持育良種、多種糧、種好糧,讓中國碗裏裝上更多河套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